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评价时代的危机与Biesta的教育美丽冒险 被引量:15
1
作者 简成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5,共15页
在评价的时代,证据本位与绩效问责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目的之想法。西方知名学者荷裔的比斯塔认为,这种"学习化"的语言取代了教育语言,窄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想像。究其因,可溯自启蒙以降,无论是康德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教育传... 在评价的时代,证据本位与绩效问责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目的之想法。西方知名学者荷裔的比斯塔认为,这种"学习化"的语言取代了教育语言,窄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想像。究其因,可溯自启蒙以降,无论是康德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教育传统,还是批判理论教育取向,都以理性、客观真理自居。比斯塔称受此影响者为"强式教育"。他援引欧陆福科、列维纳斯、德希达、阿伦特之观点,提出不确定、不孤悬真理、体现差异包容、超验式教学的弱式教育,他称之为美丽冒险。比斯塔之教育冒险观兼具圆融与基进,虽然有些实践上之吊诡,但仍不失为可为教育实务工作者提供一个美丽浪漫图像、反思当下教育的优质哲学思辩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的美丽冒险 教育目的 证据本位 绩效问责 比斯塔 康德 强式教育 弱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范式之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简成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6,共14页
教育学自19世纪赫尔巴特以降,已逐渐从人文学蜕变成社会科学,复加上统计、计算机软件包的发展,以实证、证据导向为基础的量化研究在20世纪中叶已蔚为主流。影响所及,也几乎改变了教育学理论的样貌。不过,现象学、诠释学、民族志等田野... 教育学自19世纪赫尔巴特以降,已逐渐从人文学蜕变成社会科学,复加上统计、计算机软件包的发展,以实证、证据导向为基础的量化研究在20世纪中叶已蔚为主流。影响所及,也几乎改变了教育学理论的样貌。不过,现象学、诠释学、民族志等田野研究传统及批判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世界,也为质性研究开创另一视野。而在另一方面,自库恩以降的新科学哲学传统,也反思逻辑实证论,不遗余力。教育研究者若没能体现实践理论的精神,纵使运用多元的研究范式,并无助于教育理论的建构,也无助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从而孤悬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从我国台湾地区经验的反思中大致可归结出三类型的教育理论:其一是教育口号、隐喻、理念的陈述,其重点在于澄清与论证;其二是教育经验科学的实证研究,重点在于开拓新知;其三是对教学、办学的建言,重点在于实践智慧的开拓。教育哲学的课程内容也宜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论 科学哲学 范式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的教育哲学解决了什么教育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简成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52,156-157,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分析的教育哲学同时在英美异军突起,不仅在方法论上提升了教育哲学的学术性,也具体形塑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教育观,一度成为西方战后的主流教育思想。对此,海峡两岸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希望能直入其中,借... 20世纪60年代,分析的教育哲学同时在英美异军突起,不仅在方法论上提升了教育哲学的学术性,也具体形塑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教育观,一度成为西方战后的主流教育思想。对此,海峡两岸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希望能直入其中,借此引出重要的学术议题和成果,使华人世界更能领略其学术主张内涵。作者认为教育分析前期的基本主张,包括厘清教育理论之实践性质、坚持教育之内在价值、自主性的教育目的、重视知识形式的教育内容、理性教育方法涉及的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等方面;教育分析后期对教育政策争议的哲学探讨,也有许多原创性的贡献。教育分析哲学近年来当然也免不了受到诸如多元文化、女性主义、欧陆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及马克思批判教育学之批评,在吸纳之余,它依然保持其竞争性之活力并持续发挥影响力。华人世界若能进一步梳理当年分析典范之众文献,将能扩大吾人视野,提升教育哲学学术及指引实践之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分析哲学 分析的教育哲学 伦敦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成批判思维——兼回应批判思维只适用自由社会吗 被引量:8
4
作者 简成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93,共16页
批判思维可算是20世纪英美世界主流的教育目的,同时反映了西方知识论的理性传统,以及道德论上的尊重人的康德启蒙传统。大多数学者都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批判思维是因应现代社会快速变迁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杜威、彼得斯都曾严谨地从哲... 批判思维可算是20世纪英美世界主流的教育目的,同时反映了西方知识论的理性传统,以及道德论上的尊重人的康德启蒙传统。大多数学者都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批判思维是因应现代社会快速变迁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杜威、彼得斯都曾严谨地从哲学立场检视教育目的之探索意义。美国马克佩克从知识的条件证成教育蕴含批判思维,西格尔则从尊重人的原则、自足性作为成人生活预备、引领理性的传统、批判思维与民主生活等四个维度来证成批判思维作为教育理想。西格尔的论证是建立在理性、自由主义的氛围之上,这也引起了部分政治哲学家的反思,即民主社会是否可接受少数族群进行非批判思维的教育之提问。史特图与史贝克归纳了批判思维涉及民主社会的三个主题:政治体制与合法性、自由政体架构与善的概念、善的概念与其内在价值,一一加以检视,二氏认为支持性论证可以说明一、二主题,福祉论证较支持性论证更可涵盖,但仍未能完全证成将批判思维视为第三主题的内在价值。主流社会在推展批判思维之余,若少数族群没有违反重大社会共通价值且没有限制其子女参与主流社会,宜适度尊重其教育价值观。综合来说,批判思维对于非认同自由主义社群仍是可欲而非强制的教育价值。哲学论证,可以丰富教育概念的讨论,有助于体现批判思维的精神及理解其可能的限制,也具有教育实践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思维 自主性 教育目的 哲学证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时代知识论的反思与正解:海德格尔、启蒙的辩证与赛博格 被引量:5
5
作者 简成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7,共15页
科技或信息时代翻转了现代人的生活,也早已成为教育方法的利器。大部分的教育学者都致力于利用科技的方法改善教育。不过,传统人文学者也忧心忡忡于科技发展可能带来偏颇的科技心智。教育工作者既要善用科技,又不能完全受制于科技,更需... 科技或信息时代翻转了现代人的生活,也早已成为教育方法的利器。大部分的教育学者都致力于利用科技的方法改善教育。不过,传统人文学者也忧心忡忡于科技发展可能带来偏颇的科技心智。教育工作者既要善用科技,又不能完全受制于科技,更需要对科技教育哲学进行深入反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以降工具理性神话的反思,他们不一定反科技,但都担心科技发展可能扭曲人类本性。哈洛威提出赛博格宣言,期待用科技理念,重构人与动物、人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提供了更鲜活的分析技术,赛博格也可重新形塑人的主体,重新安放亟待改善的种族、性别、阶级的不公关系,进而引领更有效的政治行动策略。海德格尔等的反思及赛博格的隐喻都有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后疫情信息时代教育的多元理论参照。教育学者当发挥科技正德、利用与厚生的积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哲学 科技教育 赛博格 海德格尔 法兰克福学派 教育哲学 后疫情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主体性的多元思考:从现代到后现代 被引量:3
6
作者 简成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51,共10页
合理性与主体性是西方哲学自启蒙以降的核心概念。随着后现代学术氛围的形成,一股反理性或修正理性的风潮也成为哲学论争的重要议题,其中,主体性建构的得失无疑是核心问题。H.Siegel和N.Burbules的辩论很能体现这种论争的精神主旨。H.Si... 合理性与主体性是西方哲学自启蒙以降的核心概念。随着后现代学术氛围的形成,一股反理性或修正理性的风潮也成为哲学论争的重要议题,其中,主体性建构的得失无疑是核心问题。H.Siegel和N.Burbules的辩论很能体现这种论争的精神主旨。H.Siegel坚持合理性,认为知识有其确定性,力拒相对主义;N.Burbules则吸纳后现代的立场,欲以合情理来取代合理性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主体性 现代性 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自主性作为教育目的:中西耻感取向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简成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7,共14页
长时间来,西方罪感文化承接道德自律意义,东方耻感文化则被视为他律。论文尝试消弭此一刻板印象。而自伦敦学派以降,自主性也成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文首先检视伦敦学派对自主性的提出及近年所受的批评,企图说明理性自主观,无须放弃,但... 长时间来,西方罪感文化承接道德自律意义,东方耻感文化则被视为他律。论文尝试消弭此一刻板印象。而自伦敦学派以降,自主性也成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文首先检视伦敦学派对自主性的提出及近年所受的批评,企图说明理性自主观,无须放弃,但须吸纳情感、意志、认同等元素,重构后的自主概念,将更易于与耻感接轨。接着从人类学者雷德菲德大小传统之概念架构,分别从代表大传统的儒家典籍中,诠释耻感在其中扮演自律的积极意义;小传统中,面子(脸)文化,也同步加以反思。论文也从两位西方学者对羞耻的分析,即威廉斯发掘前苏格拉底的希腊传统,以及舍勒对抗来自弗洛伊德泛性的释放本能欲望说,重温耻感在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论文暂时的结论是无论东西方,耻感或面子文化,容或有他律道德的负面意义,但其所设定的外在他人等,若经转化,将能修正西方理性自主近年受到之批评,同时能发掘出道德自律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自律 教育目的 耻感文化 教育哲学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自由教育哲学的美丽、哀愁与淡定:约翰·怀特与五位学者的论辩 被引量:2
8
作者 简成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5,共13页
彼得斯及其同僚弟子在20世纪60年代立基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正式将“自主性”标举为教育目的。这不仅是当年伦敦学派很鲜明的教育主张,其所重视的理性反思也同样形塑了课程规划、教学方法、公民与道德教育,影响深远。不过,80... 彼得斯及其同僚弟子在20世纪60年代立基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正式将“自主性”标举为教育目的。这不仅是当年伦敦学派很鲜明的教育主张,其所重视的理性反思也同样形塑了课程规划、教学方法、公民与道德教育,影响深远。不过,8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了多元的反思。怀特曾以自由主义的立场与乔娜珊、卡尔、史密斯、斯坦迪什及麦克罗荷林五位学者相互论辩。他们的论辩内容反映出英国当代教育哲学之发展具有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特色,分析与综合交互为用的方法论特征,及接地气的教育哲学实践性格。英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无论对于方法论革新还是教育政策反思而言,均值得华人世界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分析的教育哲学 自主性 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教育理论性质:纪念保罗·赫斯特教授 被引量:3
9
作者 简成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共18页
上个世纪,英国学者彼得斯带动了分析的教育哲学传统,不仅影响教育哲学,也带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其中,赫斯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与奥康纳对教育理论之辩,尤为人所称道。奥康纳致力于将教育理论带往科学理论。前期,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 上个世纪,英国学者彼得斯带动了分析的教育哲学传统,不仅影响教育哲学,也带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其中,赫斯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与奥康纳对教育理论之辩,尤为人所称道。奥康纳致力于将教育理论带往科学理论。前期,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是实践理论,迥异于科学理论,教育理论应该以其他学门知识的型式、领域为基础,而建构出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的原理;后期,赫斯特则更为重视隐而未现的实践意义,修正前期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立场。重审赫斯特、奥康纳之辩以及赫斯特前后期立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哲学重点在于证成教育政策及开拓新的思考方式,量化研究成果在于拓展新知,质性研究则在于对实践智慧的探究。赫斯特后期念兹在兹于缄默之知等实践知识,哲学论证、量化研究、质性分析都应将之列入重要探索领域,必能有助于教育理论的精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