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港文人的归属意识及文学的归属主题 被引量:5
1
作者 第环宁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20,共5页
根植于悠久的中国文学传统 ,并由中华民族文化孕育、滋润产生、成长的 ,反映炎黄子孙人生的台港文学表现出集中、鲜明并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归属主题 ,显现出台港文人强烈、坚韧的归属意识。本文试对其从乡土、民族、文化三个方面以及情感... 根植于悠久的中国文学传统 ,并由中华民族文化孕育、滋润产生、成长的 ,反映炎黄子孙人生的台港文学表现出集中、鲜明并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归属主题 ,显现出台港文人强烈、坚韧的归属意识。本文试对其从乡土、民族、文化三个方面以及情感、灵魂、神志三个层次上作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属 情归 魂归 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文化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被引量:3
2
作者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3-91,共9页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气是哲学的,气是文学的,气是美学的,气更是文化的。今试从气概念的涵义、气的美学意义、气文化的审美精神等方面在文化和文艺美学层面上对"气"的有关问题进行观照与探析。
关键词 “气”文化 审美精神 中国 古典文艺 文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刍议 被引量:1
3
作者 第环宁 于晓川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尤其如此。若要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知其难、明其旨、得其法、定其体;另一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尤其如此。若要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知其难、明其旨、得其法、定其体;另一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度重视并正确把握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研究的民族化、世界化、当代化及文化生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文艺理论 民族化 世界化 当代化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诗性审美的生存方式
4
作者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68,共5页
"游"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一种诗性审美的生存方式;"游"也是一种文化模式,一个极具特色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 游目 游心 内运性 憩乐性 自由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文学理论学科建构的民族化、世界化与当代化
5
作者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96-100,127,共6页
21世纪,文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其实质在于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深化和优化"文"与"史"、"人"与"美"的关系为宗旨,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为基础核心,着... 21世纪,文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其实质在于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深化和优化"文"与"史"、"人"与"美"的关系为宗旨,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为基础核心,着重解决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民族化、世界化和当代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 民族化 世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夸父逐日”到“白日依山尽”——生命意识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嬗变
6
作者 第环宁 《甘肃社会科学》 2000年第4期24-27,共4页
文学在表现人类生命意识的过程中 ,创造了众多富有深刻意蕴的审美意象 ,“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夸父逐日”和“白日依山尽”的比较剖析 ,试从纵向上探识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嬗变及其间的不同。
关键词 生命意识 非理性 理性 动态涉逐 静态观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趣”论
7
作者 于晓川 第环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06-113,共8页
"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明清小说诸家评点以"趣"评点小说,丰富了"趣"范畴的内涵。小说评点中的"趣"与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密切相关,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以愉悦心理为基础... "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明清小说诸家评点以"趣"评点小说,丰富了"趣"范畴的内涵。小说评点中的"趣"与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密切相关,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以愉悦心理为基础,对情景再现的生动如画、人物形象表现的传神灵妙以及情感表现的放任自然;文本因艺术技巧的使用而产生的谐趣化的风致与情味。小说评点中的"趣"范畴具有主观性,与审美主体的内心体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 小说评点 愉悦 人物 艺术技巧 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早期议论文的文采特征
8
作者 第环宁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60-63,共4页
文章史上,最早发源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巨流。议论文起先也叫做论辩文(或者论辨文,唐以后多用论辩文),是一种分析事理、判明是非的文章。这类文体的兴起和确立是在战国时代。当时百家争鸣、诸子蜂起,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 文章史上,最早发源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巨流。议论文起先也叫做论辩文(或者论辨文,唐以后多用论辩文),是一种分析事理、判明是非的文章。这类文体的兴起和确立是在战国时代。当时百家争鸣、诸子蜂起,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一种浓烈的论辩风气。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指出:“论辩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论文 比喻 记叙文 文体 寓言故事 庄子 事理 孟子 语言 修辞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至于无形
9
作者 第环宁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6期44-49,76,共7页
自《易》“言有序”始,两千多年,人们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结构→层次→线索”的漫长过程。此间,不少有识之士对结构的诸多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其焦点始终蜗于“序”中,即微观的方法上的语言表达的“顺序”问题,在宏... 自《易》“言有序”始,两千多年,人们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结构→层次→线索”的漫长过程。此间,不少有识之士对结构的诸多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其焦点始终蜗于“序”中,即微观的方法上的语言表达的“顺序”问题,在宏观的审美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鲜有灼见。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今文论,进行了冷静的剖析,进而借用《孙子兵法》中的“至于无形”提出了文章结构的理想理论,用以概括文章结构更高更深层次的审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有序 表达的顺序 至于无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