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经通络散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媛媛 贾立群 +4 位作者 邓博 张红蕾 宋爱平 笪冀平 于莉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散外用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标准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中药组予温经通络散浸泡大鼠四...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散外用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标准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中药组予温经通络散浸泡大鼠四肢及尾部,模型组大鼠予去离子水浸泡作为对照,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5%葡萄糖。检测温度和机械刺激下大鼠痛觉超敏和过敏反应,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L4~L6段脊髓背角GFAP表达,RT-PCR检测大鼠L4~L6段背根神经节谷氨酸转运体1(GLT-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P<0.05),中药组大鼠较模型组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模型组大鼠GFAP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升高不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见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变粗及GLT-1 mRNA表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活性细胞减少、突起减少及 GLT-1 mRNA 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温经通络散外用可显著改善奥沙利铂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介导的伤害性信号传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经通络散 奥沙利铂 周围神经毒性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医外治 行为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维生素D受体和钙敏感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文博 张凌 +2 位作者 笪冀平 卞维静 李文歌 《中国血液净化》 2011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和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receptor,CaSR)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DR和CaSR与SHPT甲状旁腺组织病理改变的...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和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receptor,CaSR)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DR和CaSR与SHPT甲状旁腺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计数CaSR和VDR阳性细胞,比较其在不同程度SHPT中甲状旁腺组织及正常甲状旁腺组织的阳性表达。结果 VDR阳性细胞表达几乎存在于所有主细胞的细胞核,呈黄褐色,胞膜和胞浆不着色。SHPT组较对照组明显下调,分别为(39.0±19.7)%和(78.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HPT弥漫性增生组、结节性增生组和腺瘤样增生组表达分别为57.1%、(31.0±6.7)%和(2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R阳性细胞表达主要定位于主细胞的胞膜和胞浆,呈黄褐色。SHPT组较对照组明显下调,分别为(48.0±17.9)%和(7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漫性增生组、结节性增生组和腺瘤样增生组的CaSR表达分别为51.0%、(47.0±9.8)%和(29.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DR和CaSR表达均随甲状旁腺组织增生的程度增高而下调。VDR和CaSR的表达下调可能是活性维生素D治疗无效的病理基础。上调VDR和CaSR表达水平以及进一步激活受体功能是内科治疗SHPT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免疫组织化学 维生素D受体 钙敏感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1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姚力 王怡 +6 位作者 张凌 闫彩芸 谢玲玎 蔡晓频 笪冀平 祝晓东 陈少轩 《中国血液净化》 2012年第7期402-404,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2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5年伴骨关节疼痛3月'入院。患者5年前因'肾衰竭'病因不详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同时给予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治疗。3月前患者出现双膝关节酸痛、伴双下肢骨痛、全身皮...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2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5年伴骨关节疼痛3月'入院。患者5年前因'肾衰竭'病因不详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同时给予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治疗。3月前患者出现双膝关节酸痛、伴双下肢骨痛、全身皮肤瘙痒,疼痛进行性加重,以至于不能上台阶。1月前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2436pg/ml,经口服骨化三醇0.25~1μg/d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复查iPTH2400pg/ml,血红蛋白84g/L,血钙2.59mmol/L,血磷3.53mmol/L。为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就诊于我院,甲状旁腺B超检查示:右下甲状旁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律血液透析 甲状旁腺切除术 维持性血液透析 双膝关节 贫血治疗 骨化三醇 实性结节 血磷 皮肤瘙痒 甲状腺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规律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病理形态分析及8例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兵林 张凌 +2 位作者 王继伟 林洁 笪冀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14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透析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比较,研究48例规律透析患者因SHPT切除的甲状旁腺病理学形态特征。... 目的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透析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比较,研究48例规律透析患者因SHPT切除的甲状旁腺病理学形态特征。结果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增生甲状旁腺的细胞类型无相关性,与患者性别、继发陈旧性出血及钙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48例规律透析患者SHPT(95.8%,46/48)以甲状旁腺结节状增生为主,甲状旁腺继发性出血(70.8%,34/48)及钙化(62.5%,30/48)在SHPT的规律透析患者中广泛存在,透析龄的延长对钙化的程度及范围影响较大(P<0.05)。电镜下可见增生的甲状旁腺细胞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及核蛋白体。结论长期规律透析患者形成SHPT时甲状旁腺内钙化灶形成及反复的出血是常见的继发性改变,结节状增生是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的病理形态基础。电镜下所见提示增生的甲状旁腺细胞呈高活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结节状增生 弥漫性增生 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诊断基因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3
5
作者 范保星 笪冀平 +4 位作者 张开泰 谢玲 项小琼 王升启 吴德昌 《循证医学》 CSCD 2002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筛选肺癌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以期用于肺癌的诊断。方法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测序、cDNA芯片(cDNA Microarry)、northern blot。结果 利用SSH建立了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 目的 筛选肺癌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以期用于肺癌的诊断。方法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测序、cDNA芯片(cDNA Microarry)、northern blot。结果 利用SSH建立了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其中,A消减文库(BEP2D细胞的cDNA为tester,α粒子照射BEP2D细胞后35代恶性转化细胞R15Hp35的cDNA为driver)有416个克隆,B消减文库(α粒子照射BEP2D细胞后20代转化细胞R15Hp20的cDNA为tester,BEP2D和R15Hp35细胞的cDNA混合后为driver)有301个克隆,C消减文库(R15Hp35细胞的cDNA为tester,BEP2D细胞的cDNA为driver)有586个克隆。对文库中107个克隆单向测序发现:19个克隆在GenBank中没有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其它88个克隆共代表了76个不同的已知基因。然后,将3个文库中全部克隆的cDNA制作成cDNA芯片,用该芯片筛选了15例肺癌组织、5例肺癌旁组织和其他8种癌组织(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白血病、子宫内膜癌、脑神经角质瘤和结肠癌)中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获得肺癌组织高于肺癌旁组织表达的cDNA 26个,肺癌旁组织高于肺癌组织表达的31个,2者高于其他8种癌组织的分别为:肺癌旁组织中63个,肺癌组织中87个。将这208个具较大差异表达的基因重新制作成cDNA芯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诊断 基因 CDNA芯片 BEP2D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 IN SMOOTH MUSCLE CELLS OF INJUREDILIAC ARTERIES IN RABBITS
6
作者 马晓莉 黄文英 +2 位作者 佘铭鹏 李晓惠 笪冀平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4-88,共5页
In this experiment, expression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in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was measured at different intervals after the arterial injury. In the normal iliac arteries, only low levels of ... In this experiment, expression of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in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was measured at different intervals after the arterial injury. In the normal iliac arteries, only low levels of t-PA activity were estimated. t-PA activity in extracts of the iliac arter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t the 4th day after the injury, equivalent to the process that SMCs migrated from the media to the intima,and the t-PA activity was then decreased approximately to the normal level at the 7th day. Coexistent to the above data, results from in situ hybridization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PA mRNA in the intima as well as media increased also significantly at the 4th day after the arterial injury, and at the 7th day, tPA mRNA was detected only in those SMCs locating closely adjacent to the internal elastic lamin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P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MC migration following endothelial injury, andantagonism of t-PA expression and/or activity within the vessel wall might be helpful in intervening the de velopment of restenosis following angiopl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