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29例毒蛇咬伤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令波 邓立普 +1 位作者 符秋红 胡小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30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毒蛇咬伤患者 流行病学分析 肾功能损害 发病特点 并发症 控制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1例毒蛇咬伤的急救护理
2
作者 吴令波 符秋红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09年第9期69-70,共2页
总结391例毒蛇咬伤的救治和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重危型病人的护理,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认为护理中重视局部处理的同时,更应重视病人的全身情况,实施整体护理。
关键词 毒蛇咬伤 急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补液治疗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符秋红 冯文龙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7期198-200,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的效果。方法 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挑选56例作为对象,按照不同补液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足量液体的快速补充,研究组则实施限制性补液处理,治... 目的 分析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的效果。方法 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挑选56例作为对象,按照不同补液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足量液体的快速补充,研究组则实施限制性补液处理,治疗结束后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对不同疗法组并发症、病死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并发症3例,占比10.7%;病死2例,占比7.1%;对照组患者预后并发症11例,占比39.3%;病死8例,占比28.6%,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 临床针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补液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补液 急性创伤性休克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乳酸、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早期动态监测在危重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符秋红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2期8-10,共3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应用血乳酸(LAC)、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早期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360例危重病患者,将其根据预后结果... 目的分析和探讨应用血乳酸(LAC)、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早期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360例危重病患者,将其根据预后结果进行分组,即:非死亡组患者200例,死亡组患者160例。分别对治疗期间的LAC、CRP以及RDW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结果非死亡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LAC和CRP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RDW指标变化不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病患者进行LAC、CRP早期动态监测,能够对患者的预后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RDW的效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血乳酸 血清C-反应蛋白 红细胞分布宽度 早期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α亚基q类蛋白p.R183Q杂合突变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氧化应激的影响
5
作者 黄正义 吴军 +4 位作者 胡俊 符秋红 邱红燕 郑晓丹 赵增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面血管瘤病致病基因G蛋白α亚基q类蛋白(GNAQ)p.R183Q杂合突变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增殖、氧化应激及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BMEC分为对照组、野生型组、突变型组及联合型组(n=3),分别转染空白载... 目的探讨脑面血管瘤病致病基因G蛋白α亚基q类蛋白(GNAQ)p.R183Q杂合突变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增殖、氧化应激及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BMEC分为对照组、野生型组、突变型组及联合型组(n=3),分别转染空白载体、GNAQ过表达载体、GNAQ p.R183Q突变过表达载体及GNAQ过表达载体+GNAQ p.R183Q突变过表达载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2(ACTA2)、波形蛋白(VIM)、E钙黏蛋白(CDH1)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检测GNAQ、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磷酸化NF-κB(p-NF-κB)p65及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p-IκBa)蛋白表达。结果野生型组、突变型组及联合型组GNAQ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27±0.43,5.60±0.51,5.15±0.39 vs 1.00±0.08,P<0.05)。与对照组比较,野生型组细胞增殖能力、SOD、GSH-Px、CDH1 mRNA明显升高,而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ACTA2 mRNA、VIM mRNA、p-p38 MAPK、p-NF-κB p65、p-IκB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野生型组比较,突变型组和联合型组细胞增殖能力、SOD、GSH-Px、CDH1 mRNA表达明显降低,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ACTA2 mRNA、VIM mRNA、p-p38 MAPK、p-NF-κB p65及p-IκBa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GNAQ p.R183Q杂合突变发挥显性负效应抑制HBMEC细胞增殖、促进氧化应激与EndMT,机制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NF-κB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氧化性应激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