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泡水温和时间对高级绿茶滋味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童梅英 张泽生 王镇恒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7-62,共6页
对高级绿茶的形状类型、冲泡水温和时间三因素进行重复正交试验和数理统计结果表明:采用3g茶样150ml水杯泡法,高级绿茶的冲泡条件与滋味评分呈二元二次曲线关系,其最佳冲泡条件组合为93℃、3.0min。其中:烘炒类型(... 对高级绿茶的形状类型、冲泡水温和时间三因素进行重复正交试验和数理统计结果表明:采用3g茶样150ml水杯泡法,高级绿茶的冲泡条件与滋味评分呈二元二次曲线关系,其最佳冲泡条件组合为93℃、3.0min。其中:烘炒类型(扁条或卷曲形)的最佳冲泡组合为85℃,3.5min;全烘类型(条形或朵形)为100℃、2.8min。冲泡水温间和时间间存在显著差异,二因子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水温下对时间的要求不尽一致,即:若水温为85℃,冲泡时间则以4min最佳;若水温为100℃,时间则以2min为宜;若水温为70℃,冲泡时间则需要4—6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绿茶 绿茶 滋味 冲泡水温 冲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箱法茶叶水分测定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卢福娣 童宗寿 童梅英 《茶叶》 1997年第4期37-40,共4页
对茶叶水分测定120℃1小时法的烘箱使用层次、箱内热空气对流方式、温度计几何位置以及试样重量诸因素进行了不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1-3型干燥箱,试样重量5g,在鼓风、温度距第一层5cm,同时使用第一层和第三层条件下或在不... 对茶叶水分测定120℃1小时法的烘箱使用层次、箱内热空气对流方式、温度计几何位置以及试样重量诸因素进行了不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1-3型干燥箱,试样重量5g,在鼓风、温度距第一层5cm,同时使用第一层和第三层条件下或在不鼓风、温度计距第一层15cm,同时使用第一层和第三层条件下,两层的测定结果和部暂行标准(WMB48-81)120℃1小时法测定条件结果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还分析了测定条件诸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水分 烘箱法 测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绿茶品质评分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卢福娣 童梅英 《中国茶叶加工》 2005年第4期37-39,共3页
通过对25批301只试验绿茶感官审评评分的相关分析,探明了试验绿茶审评因子间、因子与品质总分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审评因子间以香气和滋味关系最密切(r=0.8944),且香气、滋味与品质总分相关的密切程度最大(加权分r香=0.9027>r味=0.89... 通过对25批301只试验绿茶感官审评评分的相关分析,探明了试验绿茶审评因子间、因子与品质总分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审评因子间以香气和滋味关系最密切(r=0.8944),且香气、滋味与品质总分相关的密切程度最大(加权分r香=0.9027>r味=0.8909);并讨论了香气和滋味的相关性及其利用;比较了算术分与加权分的审评结果,对试验绿茶品质评定建议统一采用加权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绿茶 因子评分 品质总分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后浑与红碎茶内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福娣 童梅英 《中国茶叶加工》 2006年第4期34-38,共5页
1984年和1986年分别对当年产的云南、广东、江苏三省部分红碎茶(碎、片、末三种类型)进行了感官审评及冷后浑现象的观察试验,室温19.0℃(1984年)、13.5℃(1986年),3g茶样150ml沸水冲泡5min,茶汤放置4h的结果表明,广东碎(94.1分)、片(80.... 1984年和1986年分别对当年产的云南、广东、江苏三省部分红碎茶(碎、片、末三种类型)进行了感官审评及冷后浑现象的观察试验,室温19.0℃(1984年)、13.5℃(1986年),3g茶样150ml沸水冲泡5min,茶汤放置4h的结果表明,广东碎(94.1分)、片(80.0分)、末(82.1分)茶全部出现冷后浑;而内质总分较高的云南碎茶,室温19.0℃时无冷后浑,室温13.5℃时冷后浑出现最迟、程度最轻;内质总分低的江苏茶未出现冷后浑。冷后浑为棕红、橙红色,其出现早迟、色泽深浅、亮暗是红碎茶内质优次的标志之一,出现迟、色浅而明亮的内质好;出现早、色泽稍深暗的内质次。并对与冷后浑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后浑 红碎茶 内质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