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残障的社会认知建构的历史演变
- 1
-
-
作者
章景然
-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共5页
-
基金
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SJYB0227)
2023年南京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优培计划项目(YPJH2023-03)。
-
文摘
残障的认知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社会通常以道德视角来解释残障,随着启蒙运动和科学的发展,医学逐渐成为主导解释框架,推动了康复治疗认知的形成,以及相关社会制度和技术的革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强调“障碍状态”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结果的社会认知逐渐成为主流。残障认知受到经济进步、医学突破、社会态度转变和文化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社会建构理论,通过阐释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何塑造并影响残障的认知,旨在为理解和支持残障群体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洞见。
-
关键词
残障
社会认知
社会建构理论
-
Keywords
disability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
分类号
R-09
[医药卫生]
-
-
题名美国临终医疗观念的历史形塑与启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章景然
-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44,共6页
-
基金
2023年南京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优培计划项目(YPJH2023-03)。
-
文摘
基于史料梳理与临床数据解读,美国临终医疗观念的形塑深受个人主义与进取精神、社会过度期待以及医疗利益结构影响。伴随而来的是,美国临终过度医疗现象逐渐产生。其临终过度医疗手段引发了技术垄断、道德伦理、患者自主权等诸多社会争论,为我国构建和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给予深刻的现实启示。为实行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养老、理性治疗,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宁疗护模式的制度推进、生命死亡教育的意识培育与进步医学思维的文化扭转。
-
关键词
临终关怀
过度治疗
医疗观念
-
Keywords
end-of-life care
overtreatment
medical concept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
-
题名疯狂与道德:近代精神诊疗观的历史演化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章景然
-
机构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70-76,共7页
-
基金
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SJYB0227)。
-
文摘
古典时代,人们对精神疾病认知混合神学与民间自然主义思想,“疯者”被看作恶魔化身,诊疗手段以“驱魔”及体液论观点下的“放血”等物理治疗为主。启蒙时代,在理性主义思想影响下,“疯者”被看作无理性的“非人”,诊疗手段融合神秘主义、神学、先验论等社会观念,但其本质未突破传统治疗框架。18世纪末,部分改革者倡导给予“疯者”尊严与温暖,人道主义、伦理学与心理学迈入精神病学视野,促成“疯人院”社会改革。对近代精神诊疗观的历史梳理,有助于深入考察近代社会医学观念的更迭,对医疗史研究范畴拓展不乏裨益。
-
关键词
精神诊疗
道德治疗
疯人院改革
-
Keywords
men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ral treatment
lunatic asylum reform
-
分类号
R-09
[医药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