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血管肉瘤单次化疗后足趾坏疽一例报告
1
作者 吴梦娇 范逸儿 +1 位作者 张丽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本文报告一例以双侧足趾疼痛、足部皮肤散发黑点起病的57岁男性患者,1个月后经皮肤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血管肉瘤,在确诊前已经^(18)F-FDG PET-CT发现腰椎、骨盆、双下肢多发骨转移。患者接受单次表柔比星化疗后出现进行性左侧足趾、右侧... 本文报告一例以双侧足趾疼痛、足部皮肤散发黑点起病的57岁男性患者,1个月后经皮肤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血管肉瘤,在确诊前已经^(18)F-FDG PET-CT发现腰椎、骨盆、双下肢多发骨转移。患者接受单次表柔比星化疗后出现进行性左侧足趾、右侧第一足趾坏疽,双下肢血管CTA提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狭窄,最终接受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支架植入和左足截趾治疗。患者每月接受地舒单抗注射液治疗,病情得到部分控制。血管肉瘤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在初诊时可能已出现广泛转移。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晚期血管肉瘤的一线药物,但在伴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患者中或应慎用。此外,地舒单抗注射液可能对血管肉瘤的骨破坏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肉瘤 骨转移 化疗 坏疽 地舒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新生儿糖尿病-白内障
2
作者 范逸儿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合并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骨质疏松、白内障、发育迟缓等多系统表现,尤其是出现始于新生儿期的糖尿病时,应尽早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儿,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辅助检...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合并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骨质疏松、白内障、发育迟缓等多系统表现,尤其是出现始于新生儿期的糖尿病时,应尽早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儿,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辅助检查、基因检测,确诊EIF2AK3基因纯合变异致Wolcott-Rallison综合征(Wolcott-Rallison syndrome,WRS)。本文旨在阐述WRS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过程,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新生儿糖尿病 Wolcott-Rallison综合征 EIF2AK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年女性-全身骨痛-低磷血症
3
作者 魏祺 单慈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肿瘤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为一种罕见的获得性代谢性骨病,TIO肿瘤常起病隐匿,瘤体较小,分布广泛,发生在颅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位44岁女性患者,3年前出现双下肢疼痛、乏力,并逐渐全身骨痛、活动障碍、多处骨折... 肿瘤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为一种罕见的获得性代谢性骨病,TIO肿瘤常起病隐匿,瘤体较小,分布广泛,发生在颅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位44岁女性患者,3年前出现双下肢疼痛、乏力,并逐渐全身骨痛、活动障碍、多处骨折,实验室检查提示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水平明显增高,考虑TIO。通过^(68)Ga-DOTATATE PET/CT全身成像发现大脑左侧额叶镰旁占位,并行头部MR进一步确认后,通过手术全切肿瘤,术后患者血磷逐渐恢复正常水平,FGF-23水平下降,全身骨痛消失,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为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P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骨软化症 低磷血症 颅内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要点解读 被引量:111
4
作者 章振林 金小岚 夏维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5期411-412,共2页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人群。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为积极应对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踊跃投身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人群。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为积极应对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踊跃投身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事业。2001年中华医学会领导下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疗指南 老年人健康 中华医学会 解读 绝经后妇女 骨矿盐疾病 骨骼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c 17α基因启动子区Msp AI多态性与上海市汉族男性骨量、骨大小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章振林 秦跃娟 +5 位作者 何进卫 黄琪仁 周琦 胡云秋 李淼 刘玉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7-691,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 17α(CYP17)基因启动子区Msp AI多态性与上海市汉族男性骨量、骨大小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上海市397例46~80岁无亲缘关系的汉族男性(其中324例健康男性,73例骨质疏松患者)CYP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 17α(CYP17)基因启动子区Msp AI多态性与上海市汉族男性骨量、骨大小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上海市397例46~80岁无亲缘关系的汉族男性(其中324例健康男性,73例骨质疏松患者)CYP17基因Msp AI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研究对象腰椎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区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骨截面大小(CSA).结果397例男性CYP17 Msp AI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TC(51.1%)、CC(33.8%)和TT(15.1%),等位基因T和C频率分布分别为40.7%和59.3%,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未发现该多态性在73例骨质疏松患者和324例健康男性之间频率分布的差异.通过协方差分析,在397例受试者、73例骨质疏松患者或324例健康男性中,均未显示CYP17基因Msp AI多态性与腰椎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和CSA的相关性.结论CYP17基因MspAI多态性不是影响上海市汉族男性骨量和骨大小变异的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c 17α基因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骨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骨病及二代测序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章振林 张增 魏哲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203-208,共6页
遗传性骨病虽然罕见,但致畸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需高度关注并尽可能开展恰当的诊疗。遗传性骨病确诊依赖于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及早确诊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开展遗传咨询、干预等。本文对遗传性骨病背景和分类、致病... 遗传性骨病虽然罕见,但致畸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需高度关注并尽可能开展恰当的诊疗。遗传性骨病确诊依赖于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及早确诊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开展遗传咨询、干预等。本文对遗传性骨病背景和分类、致病基因鉴定方法,以及近年推出的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骨病中应用进展做一阐述,希望对临床医师开展骨病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骨病 分类 致病基因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畸形性骨炎分子病因学 被引量:4
7
作者 章振林 岳华 +1 位作者 王鸥 魏哲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5-591,共7页
畸形性骨炎为局灶性骨重建异常的一种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高骨转换,引起骨骼膨大、骨畸形和骨折。在西方国家为较常见疾病,但在中国是罕见病,以致常被误诊。本病常见于55岁后发病的经典型,多为散发。本病发病机制主要由于影响破骨细胞分... 畸形性骨炎为局灶性骨重建异常的一种代谢性骨病,表现为高骨转换,引起骨骼膨大、骨畸形和骨折。在西方国家为较常见疾病,但在中国是罕见病,以致常被误诊。本病常见于55岁后发病的经典型,多为散发。本病发病机制主要由于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显著上调,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迄今已经鉴定到8个致病基因,包括SQSTM1、OPG、RANK、VCP、hnRNPA2B1、hnRNPA1、ZNF687和PFN1。本文重点阐述近年国内外对本病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呼吁临床医师重视畸形性骨炎的分子病因,早确诊并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性骨炎 分子病因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 被引量:39
8
作者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17,共1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与遗传 被引量:6
9
作者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1849-1851,共3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遗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h ASBMR年会介绍
10
作者 章振林 张克勤 +4 位作者 刘丰 赵东宝 陈德才 夏维波 徐苓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09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第30届全美骨矿盐研究学会年会于2008年9月12日至9月1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蒙他利尔市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7000多名专业同行参加了会议。会议选取了300名大会发言,1500多篇壁报交流,针对不同的专题召开了8个专题研讨会议。与会... 第30届全美骨矿盐研究学会年会于2008年9月12日至9月1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蒙他利尔市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7000多名专业同行参加了会议。会议选取了300名大会发言,1500多篇壁报交流,针对不同的专题召开了8个专题研讨会议。与会的部分中国代表将本次会议的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会 专题研讨会 研究学会 加拿大 骨矿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胡伟伟 张浩 +6 位作者 顾洁梅 黄琪仁 陆敬辉 刘玉娟 胡云秋 李淼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福善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其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变化,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年4月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的45~80岁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47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福善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其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变化,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年4月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的45~80岁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47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47例妇女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1次/周,疗程至少1年。按绝经年限分成两组:绝经年限≤10年者56例,绝经年限>10年者91例。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所有妇女治疗前后腰椎(L1~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及全髋(totalhip)部位的BMD。结果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后腰椎BMD平均增加2.42%~3.62%,股骨近端各部位BMD与治疗前比较提高1.65%~3.01%。治疗1年后,显效率为72.8%,有效率为10.2%,总有效率为83.0%。绝经年限≤10年和绝经年限>10年者比较各部位BMD增加百分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能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的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BMD,无论绝经年限长短BMD均显著增加。建议临床选用阿仑膦酸钠治疗,且首次治疗疗程至少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绝经后妇女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 被引量:59
12
作者 廖二元 徐苓 +21 位作者 朱汉民 夏维波 章振林 余卫 林华 金小岚 王以朋 付勤 刘建民 朱梅 吴文 李玉坤 李明全 沈霖 陈林 陈德才 林建华 侯建明 唐海 徐又佳 程晓光 袁凌青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没有特异性症状,直至出现脆性骨折,最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诊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初次骨折的发生或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1-2]。
关键词 疗效监测 评估专家 骨质疏松 特异性症状 脆性骨折 骨折风险 骨密度 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量丢失 双膦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冬季维生素D状况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浩 黄琪仁 +5 位作者 章振林 顾洁梅 胡伟伟 刘玉娟 胡云秋 李淼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在社区101例年龄63.7±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 目的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在社区101例年龄63.7±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同时用问卷调查生活方式。结果本研究101例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17.09 ng/ml,PTH平均值51.0 pg/ml,维生素D缺乏者占(<20 ng/ml)68%,维生素D不足者(20~29 ng/ml)占了30%,只有2例维生素D充足(>30 ng/ml)占2%。PTH均值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53.7 pg/ml)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4.8 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发现血清25(OH)D与PTH有线性回归关系。同时未发现血清25(OH)D与血钙、BMD或BMI相关。结论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组的PTH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25(OH)D 甲状旁腺激素 绝经后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琪仁 章振林 +6 位作者 秦跃娟 何进卫 陆敬辉 周琦 胡云秋 李淼 刘玉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方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上海市388例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上述人群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Neck)、大转子区(Troch)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结果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48.1%)、Aa(44.2%)和AA(7.7%)。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所有388例受试者中和160例60岁及以下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BMC值均无相关性;在228例60岁以上亚组中,ApaⅠ基因型与L1~4、Neck和Ward's三角部位BMD、BMC值均相关(P<0.05,P<0.01),AA基因型平均BMD、BMC值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P<0.01),但是ApaⅠ基因型与Troch部位BMD和BMC值无相关性。结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60岁以上男性骨量相关,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骨量,提示Apa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的松质和皮质骨骨量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遗传多态性 骨密度 骨矿含量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5
作者 王文婕 傅文贞 +2 位作者 何进卫 汪纯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2017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口服阿仑膦酸钠以及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2月-2016年1月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筛选出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至少1年和接受唑来膦酸治疗至少1年的妇女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口服阿仑膦酸钠以及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2月-2016年1月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筛选出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至少1年和接受唑来膦酸治疗至少1年的妇女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口服阿仑膦酸钠组(70 mg/周)以及静脉注射唑来膦酸组(5 mg/年),所有患者均口服碳酸钙600 mg/d和维生素D 125 IU/d。采集所有患者基线及治疗12个月后腰椎L1-4、股骨颈和全髋部位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等资料,进行组间及药物治疗前后对照。结果阿仑膦酸钠组患者平均年龄(66.48±8.39)岁,唑来膦酸组患者平均年龄(65.11±7.69)岁。治疗12个月后,阿仑膦酸钠组腰椎BMD上升(5.46±4.42)%、股骨颈BMD上升(2.81±3.83)%,全髋BMD上升(2.72±2.76)%(均P<0.001)。唑来膦酸组腰椎BMD上升(6.66±6.37)%、股骨颈BMD上升(1.97±3.13)%,全髋BMD上升(2.20±3.63)%(均P<0.001)。分别比较两药物组腰椎、股骨颈、全髋BMD以及β-CTX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6、0.132、0.312、0.066)。结论阿仑膦酸钠70 mg/周和唑来膦酸5 mg/年治疗1年均能够显著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腰椎以及髋部BMD,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阿仑膦酸钠 唑来膦酸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与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及身体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陶敏芳 朱洁萍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587-1588,1591,共3页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分析身体成分对BM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40~60岁围绝经期和绝经≤5年的妇女,记录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双能X线检测仪检测腰椎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与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分析身体成分对BM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40~60岁围绝经期和绝经≤5年的妇女,记录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双能X线检测仪检测腰椎1~4和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及全髋的BMD,以及全身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结果符合条件的妇女共157例,其中围绝经期组69例,绝经早期组88例。绝经早期组身高明显低于围绝经期组〔(156.8±4.9)cm和(159.2±5.1)cm〕,BMI明显高于围绝经期组〔(24.2±2.8)kg/m2和(23.2±2.5)kg/m2〕;两组妇女的体质量、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早期组腰椎1~4的BMD和股骨颈BMD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组〔分别为(1.09±0.14)g/cm2和(1.19±0.15)g/cm2,(0.90±0.11)g/cm2和(0.94±0.12)g/cm2,P<0.05〕;两组妇女其他部位BMD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各部位BMD与肌肉含量均有相关性(P<0.05),BMI和脂肪含量与各部位BMD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绝经早期腰椎和股骨颈的BMD明显降低,而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的变化不明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工作应尽早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骨密度 围绝经期 绝经早期 脂肪含量 肌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缺乏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29
17
作者 岳华 张克勤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维生素D是骨骼代谢和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明确认识到维生素D对骨骼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维生素D更是因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成为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和(或)不足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 维生素D是骨骼代谢和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明确认识到维生素D对骨骼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维生素D更是因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成为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和(或)不足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维生素D状态的评估和缺乏诊断标准,以及导致其缺乏的环境和遗传因素做一阐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乏 维生素D 诊断标准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740例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萍萍 柯耀华 +6 位作者 张浩 胡伟伟 胡云秋 李淼 傅文贞 刘玉娟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2-373,376,共3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外周骨折分别为192次(22.9%)、53次(6.3%)、159次(19.0%)和434次(51.8%),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5.0%、81.1%、57.9%和49.1%,不同部位骨折处骨质疏松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多次骨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一次骨折组(P<0.05),而其腰椎1~4、大转子(Troch)部位的BMD则显著低于一次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以椎体、桡骨远端为常见,髋部骨折较少见;发生髋部骨折者常具有低BMD;多次骨折患者年龄为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脆性骨折 绝经后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维生素D对社区绝经后女性肌力、生活质量及骨折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鸥 高利红 +10 位作者 陈德才 吴文 卢春燕 王覃 智喜梅 夏维波 李梅 姜艳 邢小平 章振林 徐苓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目的观察运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对绝经后女性肌力、生活质量和发生骨折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市多个社区绝经后女性2 519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强化运动组、钙+普通维生素D组、钙+活性维生素D组,随访观察2年,分... 目的观察运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对绝经后女性肌力、生活质量和发生骨折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市多个社区绝经后女性2 519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强化运动组、钙+普通维生素D组、钙+活性维生素D组,随访观察2年,分别检测基线、干预12及24个月后的双手握力及站立试验时间变化,通过SF-36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跌倒及新发骨折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化运动、钙+普通维生素D、钙+活性维生素D在2年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跌倒、新发骨折发生率的显著变化;对照组随访2年出现握力及生活质量多项评分下降,强化运动组站立试验时间缩短[基线(8.76±3.34)s,随访2年[(8.31±3.46)s],SF-36评分中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钙剂(600 mg/d)+普通维生素D(800 U/d)组SF-36评分结果显示身体疼痛、活力及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评分较基线无下降;补充钙和活性维生素D[1,25(OH)2D 0.25μg/d]组站立试验时间缩短(基线(8.86±3.46)s,随访2年[(8.61±3.36)s];握力改善[基线(22.04±8.48)N],随访2年[(22.47±4.61)N];SF-36评分中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较基线改善,生理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较基线无下降。结论对照组绝经后女性随访2年出现肌力下降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强化运动能够增加肌力及改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健康变化),补充钙剂(600 mg/d)及普通维生素D(800 U/d)能够维持或改善绝经后女性生活质量,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0.25μg/d)能够增加肌力及改善或维持生活质量,提示强化运动及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对绝经后女性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绝经后女性 肌力 生活质量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雷洛昔芬治疗效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郑燕 朱小春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0-644,共5页
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多态性与雷洛昔芬(RLX)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与疗效有关的基因型。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收治的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 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多态性与雷洛昔芬(RLX)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与疗效有关的基因型。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收治的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9例,均接受RLX 60 mg/d和钙尔奇D 1片/d口服,治疗1年。检测治疗前后骨密度(BMD)、Ⅰ型胶原C端肽(CTX)、骨钙素(OC)水平。利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ESR1和ESR2共5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治疗1年后L2-4、股骨颈BMD较治疗前升高,CTX、O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后全髋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和绝经年限影响因素后的协方差分析,发现各位点与治疗前L2-4、股骨颈、全髋BMD和基线CTX、O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年后,ESR1的rs3844508位点纯合突变型与杂合基因型(G/G,G/A)股骨颈BMD升高的百分比(3.86±4.42)%,高于纯合野生型(A/A)股骨颈BMD升高的百分比(0.07±2.64)%(P=0.001);余各位点与L2-4和股骨颈BMD、CTX和OC变化的百分比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LX治疗1年可以提高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BMD和降低骨转换指标,ESR1的rs3844508位点可能与RLX的疗效有关,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该位点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受体 雌激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雷洛昔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