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著菌群介导下多机制协同治理铀污染水体
1
作者 章志悦 贺珊 +4 位作者 宋建 王晨旭 邓心怡 肖权津 王国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69-1877,共9页
为提高铀污染地表水的修复效率,本实验以甘油磷酸钠为外加磷源,研究了土著菌群介导下铀污染地表水的微生物协同修复机制。结果表明,仅用60 h,铀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6.3%,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铀的去除率增高、解吸率降低。固铀过程可分为2个阶... 为提高铀污染地表水的修复效率,本实验以甘油磷酸钠为外加磷源,研究了土著菌群介导下铀污染地表水的微生物协同修复机制。结果表明,仅用60 h,铀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6.3%,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铀的去除率增高、解吸率降低。固铀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可溶性U(Ⅵ)附着在细胞表面,为U(Ⅵ)矿化物的形成提供初始成核位点;第2阶段,U(Ⅵ)-磷酸盐矿物在细胞内外以变钾铀云母K(UO_(2))(PO_(4))·3H_(2)O的形式出现,U(Ⅵ)也被还原成U(Ⅳ),固铀产物为结晶态的UO_(2),稳定性明显提高。该菌群的组成为unclassified_f_Enterobacteriaceae(53.15%)、lysinibacillus(42.05%)、dysgonomonas(2.79%)、citrobacter(1.13%)、petrimonas(0.88%)。本研究对于促进U(Ⅵ)的固定化与产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铀废水的原位修复更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修复 土著菌群 生物矿化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生物还原矿化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建 章志悦 +4 位作者 刘颖 王家莉 王晨旭 熊正为 王国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随着核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如何高效低耗地处理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生物还原和生物矿化是修复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2种有效方法,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机制上,生物还原... 随着核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如何高效低耗地处理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生物还原和生物矿化是修复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2种有效方法,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机制上,生物还原耦合生物矿化修复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还缺少系统报道。文章简述了生物还原和生物矿化的机制、参与微生物以及反应产物的稳定性,论述了生物还原耦合生物矿化修复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优势、作用机制,同时从微生物和环境因子2个方面总结了耦合机制修复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提出生物还原耦合生物矿化修复低浓度铀污染地下水的强化方法,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污染地下水 生物还原 生物矿化 耦合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