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 被引量:1
1
作者 章士正 黄文鑫 +1 位作者 郑伟良 章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5-126,共2页
目的 :评价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采用 Seldinger氏法股动脉径路 ,对 30例脑血管病变及 1 1例脑膜瘤患者作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然后将同轴微导管经 6 F引导导管作超选择性插管 ,送入颅脑靶血管内... 目的 :评价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采用 Seldinger氏法股动脉径路 ,对 30例脑血管病变及 1 1例脑膜瘤患者作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然后将同轴微导管经 6 F引导导管作超选择性插管 ,送入颅脑靶血管内。结果 :成功地栓塞治疗了大脑动静脉畸形1 1例 ,脊髓硬膜动静脉瘘 2例 ,脑动脉瘤 6例 ,脑膜动脉静脉瘘 3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7例 ,脑膜瘤 1 1例 ,以及将血管内支架置入 1例颈内动脉狭窄伴慢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处。结论 :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技术可有效治疗颅内血管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脑膜瘤 脑动脉瘤 颈动脉疾病 海绵窦瘘 介入性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家与非音乐家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崔恒武 章士正 +5 位作者 狄海波 刘海 祝一虹 张峭巍 翁旭初 陈宜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技术,探讨音乐家与非音乐家脑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在大学里征召男性右利手音乐家志愿者和非音乐家志愿者各12名,让他们听中国传统音乐“梁祝”片断及其同等物理能量的白噪音片断,同时进行全脑...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技术,探讨音乐家与非音乐家脑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在大学里征召男性右利手音乐家志愿者和非音乐家志愿者各12名,让他们听中国传统音乐“梁祝”片断及其同等物理能量的白噪音片断,同时进行全脑的fMRI扫描。结果:在白噪音刺激时,音乐家与非音乐家主要表现为双侧颞横回区较弱的激活;而在音乐刺激时,双侧听皮层区明显激活且范围扩大,涉及颞横回、颞上回及颞中回。但音乐家一般表现为左侧颞区优势(10/12),而非音乐家一般为右侧优势(11/12),除双侧颞区激活外,音乐家还伴有其它脑区较强及较广泛的激活,尤其是楔叶、楔前叶、额内侧回、左枕中回等。结论: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对音乐的脑功能反应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生理学 大脑皮质 音乐 半球优势 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电刺激诱发岛叶激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明 王渊 +4 位作者 章士正 鱼博浪 刘海 林伟 蒋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不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岛叶的激活反应,探讨岛叶在痛觉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GE公司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10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不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岛叶的激活反应,探讨岛叶在痛觉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GE公司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10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进行脑功能活动的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以显示岛叶激活的变化。结果1倍痛阈强度电刺激诱发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对侧岛叶后部;2倍痛阈强度电刺激诱发的脑激活区则集中于对侧岛叶前部,信号未见明显增强;当施加3倍痛阈强度电刺激时,双侧岛叶均表现出显著激活,且激活范围也有所增大。结论岛叶在痛觉调控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该区表现出分离性激活特性,其激活曲线呈现出较为特征性的“S”形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电刺激 痛觉 岛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希松 章士正 毛明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6期860-865,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疾病 CROHN病 小肠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戴宁 王建国 +4 位作者 高敏 孙蕾民 赵岚 章士正 姒健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69-370,374,共3页
目的 :探讨仿真结肠镜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9例经电子结肠镜证实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仿真结肠镜检查 ,并将两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 9例患者仿真肠镜检查均获得成功 ,无并发症。结肠癌的发现率仿真结肠镜与结肠... 目的 :探讨仿真结肠镜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9例经电子结肠镜证实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仿真结肠镜检查 ,并将两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 9例患者仿真肠镜检查均获得成功 ,无并发症。结肠癌的发现率仿真结肠镜与结肠镜相同 ,符合率达 10 0 %。结肠息肉 :结肠镜发现 2 5枚 ,仿真结肠镜检出 16枚 ,两者符合率分别为 :息肉直径 >1.0 cm为 90 .0 % ,~ 0 .5 cm为 6 2 .5 % ,<0 .5 cm为 2 8.6 %。结论 :仿真结肠镜检查迅速方便、无创伤 ,尤其对结直肠癌和直径 >0 .5 cm息肉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诊断 结肠镜术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的CT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日胜 章士正 +1 位作者 吴瑾秀 李蓉芬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9-271,276,共4页
目的 :探讨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 ( L ALN)的 CT检查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并经 CT检查的LAL N 36例 ,其中何杰金病 ( HD) 11例 ,非何杰金病 ( NHL ) 2 5例 ,放化疗后经 CT复查 11例。结果 :1LALN的 CT特征表现 :多发类圆形、边界清... 目的 :探讨腹内淋巴结性淋巴瘤 ( L ALN)的 CT检查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并经 CT检查的LAL N 36例 ,其中何杰金病 ( HD) 11例 ,非何杰金病 ( NHL ) 2 5例 ,放化疗后经 CT复查 11例。结果 :1LALN的 CT特征表现 :多发类圆形、边界清晰、均匀密度的淋巴结肿大 ,部分淋巴结相互融合形成分叶状肿块 ,血管和肠管包埋征 ,弥漫淋巴结肿大形成鹅卵石征 ,可合并腹内结外淋巴瘤特别是较有特征性的胃肠道淋巴瘤 ;2 HD、NHL的淋巴结分布、大小、数量和病灶融合情况有所不同 ;3放化疗后随访复查病灶多有减少、缩小 ,并可出现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及钙化 ,少数病灶消失。结论 :CT检查有助于 L ALN的定性诊断、分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诊断 腹部/诊断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脑功能成像与CT解剖成像图像重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楼岑 章士正 +2 位作者 张大平 黄中柯 余林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 :建立一种临床实用的 SPECT脑功能断层成像与 CT脑解剖断层成像的图像重合方法。方法 :设计制作了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外部参照系统配准装置 ,开发了一套基于外部参照系统特征定位装置和人体器官固有特征定位的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 目的 :建立一种临床实用的 SPECT脑功能断层成像与 CT脑解剖断层成像的图像重合方法。方法 :设计制作了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外部参照系统配准装置 ,开发了一套基于外部参照系统特征定位装置和人体器官固有特征定位的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统 ,设置了图像采集、格式转换、图像定位、图像配准、重合图像表达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结果 :应用眼镜架式和头罩式两种参照系统配准装置进行脑 SPECT和 CT成像 ,得到的每层颅脑图像的两侧分别有两个定位标记点 ,作为图像配准定位的外部参照点。通过图像重合处理软件系统实现了 SPECT脑功能断层图像与 CT脑解剖断层图像的迭加重合。结论 :采用所建立的图像重合方法可直接观察到 SPECT图像上脑血流灌注异常部位或脑受体功能异常部位所对应的解剖位置 ,为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摄影术 发射性计算机 单光子/方法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方法 脑/放射性核素显象 脑/放射摄影术 图像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骶尾部良性畸胎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4
8
作者 赖灿 章士正 杨华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评估婴幼儿骶尾部良性畸胎瘤的MR 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良性畸胎瘤的MR I表现。6例均用MR I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结合短时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及增强扫描。结果:骶尾部良性畸胎瘤起源于盆腔内... 目的:评估婴幼儿骶尾部良性畸胎瘤的MR 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良性畸胎瘤的MR I表现。6例均用MR I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结合短时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及增强扫描。结果:骶尾部良性畸胎瘤起源于盆腔内末端骶尾区,属于后腹膜肿瘤,MR I通常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巨大均质或非均质性肿块,边界一般较清楚,信号混杂,其中有代表囊性或实性成分的信号区域,实性部分常见脂肪或钙化。结论:MR I可清楚显示盆腔内、外的成分和解剖细节,有助于对骶尾部良性畸胎瘤的诊断以及合适手术计划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放射摄影术 畸胎瘤/放射摄影术 畸胎瘤/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因不明胃肠道出血 被引量:8
9
作者 蒋定尧 章士正 任志达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采用Seldinger方法对80例原因不明的胃肠道出血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结合手术和病理所见进行分析。本组检查阳性率为51%,诊断符合率为91%。提出血管造影是诊断原因不明胃肠进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加用山莨菪碱药物血... 采用Seldinger方法对80例原因不明的胃肠道出血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结合手术和病理所见进行分析。本组检查阳性率为51%,诊断符合率为91%。提出血管造影是诊断原因不明胃肠进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加用山莨菪碱药物血管造影可提高病变的显示率。急性大出血者首选血管造影,慢性中少量出血者随时行血管造影都有意义,并非要等到出血的活动期进行。少血供的肿瘤可造成假阴性,需结合小肠钡灌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血管造影术 山莨菪碱 诊断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肝癌索拉非尼治疗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健 刘松 +3 位作者 王凯峰 章士正 周正扬 朱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940-1945,共6页
目的:观察晚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纳入晚期HCC患者10例,口服索拉非尼前1周内、治疗后1~3周、6周及12周行上腹... 目的:观察晚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纳入晚期HCC患者10例,口服索拉非尼前1周内、治疗后1~3周、6周及12周行上腹部MR扫描(含DWI序列)和CT扫描,测量肝内靶病灶ADC值,分析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及ADC值变化规律。结果影像学可评估病灶31个,包括14个有反应和17个无反应病灶。有反应病灶基线最大径及ADC值显著高于无反应病灶,有反应病灶治疗后ADC值变化率显著高于无反应病灶。无反应病灶 ADC值在治疗开始后6周内基本保持稳定,12周显著减低。治疗前后病灶大小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包含DWI的MR及CT成像,有助于预测并早期监测 HCC患者索拉非尼治疗的疗效,实时评估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肝细胞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综合影像学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纪建松 章士正 +4 位作者 徐民 赵中伟 王祖飞 徐小雄 吕桂坚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24-26,F0003,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在综合影像学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已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病例分析。结果: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2%,静脉肾盂造影检查(IVP)符合率为66.7%,CT检查符合率为84.6%,MRI符合... 目的:评价螺旋CT在综合影像学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已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病例分析。结果: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2%,静脉肾盂造影检查(IVP)符合率为66.7%,CT检查符合率为84.6%,MRI符合率为75%,3种及以上检查方法综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3.8%。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需要与临床表现紧密结合,综合影像学诊断包括螺旋CT是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癌 影像诊断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瑞明 章士正 赵振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4-745,共2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诊断(附5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纪建松 章士正 +5 位作者 赵中伟 徐民 王祖飞 范晓希 卢陈英 徐小雄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6年第3期149-150,共2页
目的:提高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无特异性表现,主要有肾周积液、血肿形成及肾盂积水,伴有肾挫裂伤时可有包膜下低密度影;增强后分... 目的:提高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无特异性表现,主要有肾周积液、血肿形成及肾盂积水,伴有肾挫裂伤时可有包膜下低密度影;增强后分泌期扫描表现为肾周高密度影积聚、输尿管显示不连续,尤其是三维重建能直观显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征象。结论:CT对外伤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断裂有重要诊断价植,尤其是增强后分泌期扫描及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孟输尿管 外伤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肾后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纪建松 章士正 +3 位作者 范晓希 赵中伟 卢陈英 徐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11期661-661,共1页
关键词 左侧肾后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例 症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内脏器病变的CT/US导引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胡红杰 郑树 +2 位作者 章士正 夏萍 金梅 《科技通报》 2005年第4期407-412,共6页
目的应用和比较不同穿刺针、不同导引技术对穿刺活检结果的影响。材料和方法90例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4岁(23-78岁),胸部66例,腹部24例;按穿刺针不同分DFBN(dispos able fanseen biopsy needle)和ADGSTN(automatic disposable ... 目的应用和比较不同穿刺针、不同导引技术对穿刺活检结果的影响。材料和方法90例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4岁(23-78岁),胸部66例,腹部24例;按穿刺针不同分DFBN(dispos able fanseen biopsy needle)和ADGSTN(automatic disposable guillotine soft tissue needle)两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正确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穿刺成功并获得细胞学和/或组织学材料,细胞学检查正确者9/25例(36%),组织学检查正确者66/91例(72.53%),DFBN和ADGSTN两种穿刺针在标本的大小和完整性、病理学结果、诊断正确率(55.81%/91.30%)有差异(P<0.01),穿刺活检在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正确率为78.95%,发生并发症8例(8.89%),其中气胸2例,咯血或痰中带血6例。结论CT/US 导引经皮细针穿刺活检是一项先进的影像学与病理学活检相结合的技术,对于胸腹内不明原因的占位性病变,尤其是怀疑肿瘤者是一项简便易行、较安全的诊断手段。ADGSTN较DFBN材料满意且诊断正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针 活检 胸腹内病变 CT/US导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注射热生理盐水治疗肝癌的疗效评价
16
作者 周合山 章士正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10期1062-1062,共1页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热生理盐水 疗效评价 经皮肝穿刺注射 肝癌 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 肝内注射 经皮穿刺 无水酒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 FLAIR序列在椎管内病变中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继红 章士正 张德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453-455,共3页
关键词 椎管内病变 NMR 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成像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鲍克志 王新民 +1 位作者 汪文胜 章士正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用重T2WI对 2 1例无胰胆管系统症状者和 38例结石、胰头癌、胆管癌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图象经三维 (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处理。结果 :2 1例无胰胆管系症状无扩张。 38例胰胆管病症患者充分显... 用重T2WI对 2 1例无胰胆管系统症状者和 38例结石、胰头癌、胆管癌者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FSE)、图象经三维 (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处理。结果 :2 1例无胰胆管系症状无扩张。 38例胰胆管病症患者充分显示胰胆管形态 ,展示各种疾病的异常改变。本组MRCP定位诊断率为 10 0 % ,定性诊断率为84 4%。表明 :MRCP对胆系梗阻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 ,结合原始图象对结石的定性诊断特异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胆道阻塞 胆管疾病 胰头癌 MR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TT成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鸿明 赖灿 章士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豆纹动脉区或侧脑室旁辐射冠区,并且伴有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集急性期MR数据并合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DTT图,根据CST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再分别于急性期(发病3d内)、慢性早期(8~14d)及慢性期(30~60d)前瞻性追访这些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期,对第1组患者(12/28)与第2组(11/2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中风评分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U=-1.430,P>0.05),而第2组患者NIHSS运动功能评分低于第3组患者(5/28),且差异有显著性(U=-2.676,P<0.01)。而在慢性期,这3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经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第2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U=-2.501,P<0.05),第2组低于第3组,差异也有显著性(U=-2.948,P<0.01)。从这3组患者急性期到慢性期的NIHSS运动功能评分值变化来看,第1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第2组患者预后比第1组稍差,患者通常残留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第3组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最差,患者普遍残留明显残疾。病灶内相对ADC值为0.714(患侧相对于正常侧下降约28.6%),相对FA值为0.725(即患侧较正常对侧下降27.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纤维束成像可对梗死灶准确定位,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诊断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前瞻性研究 扩散张量成像 腔隙性脑梗死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