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对泰顺县多花黄精适生区的预测及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姜武 张立华 +1 位作者 刘雷雷 章书声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16-223,共8页
多花黄精野外资源匮乏,市场需求量大,研究泰顺多花黄精的生态适生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并筛选出29份多花黄精野外自然分布点位和8个环境变量,构建MaxEnt模型,模型拟合度高。结果表明,海拔、9月太阳辐射、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最冷... 多花黄精野外资源匮乏,市场需求量大,研究泰顺多花黄精的生态适生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并筛选出29份多花黄精野外自然分布点位和8个环境变量,构建MaxEnt模型,模型拟合度高。结果表明,海拔、9月太阳辐射、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最冷季度降水量、pH值、8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多花黄精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对多花黄精4个适生区在泰顺县19个乡镇的分布面积进行重分类,发现泰顺县内多花黄精的高适生面积为63.01 km^(2),其中罗阳镇、龟湖镇、司前镇、泗溪镇和竹里镇排行前列。该模型结果可靠,建议在多花黄精高适生区做好野生资源保护及人工规范化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生态适生性 MaxEnt模型 刀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相机技术在鼠类密度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章书声 鲍毅新 +2 位作者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41-3247,共7页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24 hm2(600 m×400 m)样地中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布置20台红外相机,监测样地内的鼠类密度。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引用物理学中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在不对鼠类进行个体识别的情况下,估算样地...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24 hm2(600 m×400 m)样地中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布置20台红外相机,监测样地内的鼠类密度。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引用物理学中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在不对鼠类进行个体识别的情况下,估算样地内鼠类密度。结果表明,以此估算的样地内鼠类密度D3与标志重捕法估算的鼠类密度D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契合程度高,说明此模型具有相当高的精确性。而在较高的相机分布密度(0.83台/hm2)下得出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状况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子碰撞率 标志重捕法 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岛屿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旭 鲍毅新 +3 位作者 刘军 沈良良 章书声 方平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65-4673,共9页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 2009年7月至11月以及2010年3月至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通过对社鼠种群数量变动、更新率、居留时间以及气候对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规律。结果显示:两岛种群数量均是上半年数量处于高峰,而下半年数量较低,超过环境承载力可能是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岛屿环境对社鼠数量季节消长的影响与陆地环境有所不同;两岛社鼠的种群更新率均较低,这也说明在缺乏迁入和迁出的陆桥岛屿上,仅仅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种群的更新,其种群更新率是较低的。根据对社鼠居留时间的研究,两岛上社鼠的生态寿命有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这比以往研究认为社鼠的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明显缩短,这可能与陆桥岛屿较特殊的生存环境有关;月平均气温处于10—22℃对于社鼠种群的维持和增长是有利的,当月平均气温超过22℃时,似乎对社鼠种群是不利的。高温而少雨,可能是导致夏季社鼠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动态 种群更新率 居留时间 千岛湖岛屿 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亲权鉴定的千岛湖社鼠家群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特征研究
4
作者 叶彬 鲍毅新 +2 位作者 王艳妮 章书声 方平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对浙江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并采用8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两个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家群分析和亲权鉴定,探讨了社鼠家群的亲缘关系特征。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 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对浙江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并采用8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两个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家群分析和亲权鉴定,探讨了社鼠家群的亲缘关系特征。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能可靠地对两个岛屿社鼠种群进行亲权鉴定,A岛已确定亲缘关系的71只社鼠分为12个家群,家群中的个体数最多达到19个,B岛已确定的49只社鼠个体共分为11个家群,家群中的个体数最多达到14个。家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表现为配对繁殖的个体对间亲缘系数最小,揭示了社鼠倾向于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异性作为配偶。家群中雄性后代个体之间与雌性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相比,两岛表现情况相反,该结果暗示两岛屿上社鼠扩散行为可能有所不同。通过计算与同一雄性(或同一雌性)交配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发现两个岛屿上的社鼠在与不同异性交配时也存在选择性,即避免选择亲缘关系较近的异性作为混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鼠 微卫星位点 亲权分析 家群 亲缘系数 千岛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监测浙江省自然保护区豹猫生存状况 被引量:12
5
作者 章书声 李佳琦 +4 位作者 郑而重 吴友贵 刘菊莲 陈小南 徐爱春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7,共6页
2011-2014年,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淳安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布设302台红外相机,拍摄到66张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照片... 2011-2014年,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淳安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布设302台红外相机,拍摄到66张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照片。泰顺乌岩岭2012年全年拍摄35张,千岛湖近3 a时间共拍摄到10张。通过对豹猫照片数据分析,发现春夏两季与秋冬两季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春与夏、秋与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其繁殖和食物有关;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且无人干扰,豹猫出现较少,但是在已失去食物链高层森林里,豹猫将取而代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浙江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豹猫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蝶类新记录——黑脉长标弄蝶和栾川俳弄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建青 董仁象 +2 位作者 刘雷雷 章书声 马方舟 《浙江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68-70,共3页
报道了产于浙江省泰顺县的鳞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idae 2个浙江省蝶类分布新记录───黑脉长标弄蝶Telicota besta(Evans,1949)和栾川俳弄蝶Pedesta luanchuanensis(Wang&Niu,2002)。两个种类附简要描述并提供成虫标本及... 报道了产于浙江省泰顺县的鳞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idae 2个浙江省蝶类分布新记录───黑脉长标弄蝶Telicota besta(Evans,1949)和栾川俳弄蝶Pedesta luanchuanensis(Wang&Niu,2002)。两个种类附简要描述并提供成虫标本及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脉长标弄蝶 栾川俳弄蝶 新记录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蝶类新记录--娜生灰蝶
7
作者 朱建青 董仁象 +2 位作者 章书声 张加勇 刘雷雷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70-72,共3页
报道一种产自浙江省泰顺县的浙江省灰蝶科Lycaenidae新记录种——娜生灰蝶Sinthusa nasaka(Horsfield,[1829]),附成虫标本图和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图,并给出了浙江省生灰蝶属Sinthusa分种检索表。
关键词 灰蝶科 生灰蝶属 娜生灰蝶 新记录 浙江省 泰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鹿科动物舔盐行为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虎 刘周 +4 位作者 庞春梅 陈康民 章书声 杨淑贞 徐爱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7,共9页
矿物质是野生动物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生长、繁殖、扩散和种群数量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辛国省,2010;Zhao et al.,2013;曾小琴等,2016)。有蹄类动物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段舔食土壤,主要倾向于靠近地下泉水、树木根部附近、与河... 矿物质是野生动物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生长、繁殖、扩散和种群数量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辛国省,2010;Zhao et al.,2013;曾小琴等,2016)。有蹄类动物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段舔食土壤,主要倾向于靠近地下泉水、树木根部附近、与河流接壤的悬崖(Henshaw and Ayeni,1971;Couturier and Barrette,1988),主要表现为湿舔和干舔(Ayotte et al.,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盐场 舔盐行为 红外相机 华南梅花鹿 黑麂 小麂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相机技术监测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郑伟成 章书声 +2 位作者 潘成椿 刘菊莲 季国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进行拍摄分析,结果表明:九龙山片段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有23种,隶属8目14科,其中东洋界种类21种,占91.30%;古北界种类2种,占8.70%,主要表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从分布型来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进行拍摄分析,结果表明:九龙山片段保护区鸟类和兽类有23种,隶属8目14科,其中东洋界种类21种,占91.30%;古北界种类2种,占8.70%,主要表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从分布型来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体(占82.61%)。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3种,占拍摄物种的13.04%;国家Ⅱ级保护的有猕猴(Macacamulatta)、短尾猴(Macacaarctoides)、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5种。鸟类拍摄率与兽类拍摄率经Mann-Whitney U非参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九龙山 鸟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多样性调查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10
作者 刘雷雷 章书声 +3 位作者 张加勇 董仁象 陶英坤 徐爱春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56-62,共7页
蝴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类群之一。2018年4—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蝴蝶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对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 蝴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类群之一。2018年4—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蝴蝶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对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共观测到蝴蝶160种,分属11科89属,其中优势科为凤蝶科Papilionidae(20种)、眼蝶科Satyridae(25种)、蛱蝶科Nymphalidae(46种)、弄蝶科Hesperiidae(36种),其中黑脉长标弄蝶Telicota besta Evans和栾川俳弄蝶Pedesta luanchuanensis Wang&Niu为浙江省蝶类新记录;在调查时间段内,该区域蝴蝶物种数量随着调查月份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7月时达到顶峰,4月时最少;该区域蝴蝶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在不同月份之间基本上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月份之间的波动很小,均以4月为最低,8月为最高。本次调查掌握该样区蝴蝶多样性现状,包括蝴蝶的种类、数量、分布的年度变化和面临的威胁因素,进一步证明了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蝴蝶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蝴蝶 多样性 调查 动态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和分子的越南蜉属(蜉蝣目:越南蜉科)一新种——百山祖越南蜉
11
作者 张立华 黄海明 +2 位作者 刘雷雷 程宏毅 章书声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27-132,共6页
记述2019年7月采集自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庆元)和2022年7月浙江省大溪源省级保护区和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泰顺)的蜉蝣目Ephemeroptera越南蜉科Vietnamellidae越南蜉属Vietnamella昆虫1新种:百山祖越南蜉V. baishanzuensis s... 记述2019年7月采集自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庆元)和2022年7月浙江省大溪源省级保护区和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泰顺)的蜉蝣目Ephemeroptera越南蜉科Vietnamellidae越南蜉属Vietnamella昆虫1新种:百山祖越南蜉V. baishanzuensis sp. nov. Zhang, Huang and Zhang, 2023。对该种进行形态描述,拍摄特征图,并结合线粒体COI基因支持物种有效性,从庆元县和泰顺县采集的越南蜉样本的COI基因与中华越南蜉V. sinensis物种的遗传距离达0.097~0.22,大于昆虫物种种间遗传距离(0.08~0.19),支持其为新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生关系显示百山祖越南蜉和中华越南蜉关系较近,互为姐妹群关系。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师范大学昆虫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蜉蝣目 越南蜉科 越南蜉属 百山祖越南蜉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病原线虫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立华 林瑞峰 +4 位作者 黄东东 张友仲 赖家厚 刘雷雷 章书声 《生物灾害科学》 2023年第2期236-241,共6页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林业危害性流行病,传播迅速、危害巨大,对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作为中国松材线虫病的病原线虫,依靠媒介昆虫在松科植物传播,目前其防治仍存在困难。鉴别该病的病原线虫...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林业危害性流行病,传播迅速、危害巨大,对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作为中国松材线虫病的病原线虫,依靠媒介昆虫在松科植物传播,目前其防治仍存在困难。鉴别该病的病原线虫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主流的鉴定方法分为形态检测、生化检测与分子检测3大方向。绝大多数传统的松材线虫检测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特异性较差、灵敏度不高、基层推广难度较大等;而基于核酸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其简单,快捷,灵敏,可靠的优点逐渐成为检测研究的主流方向。从形态、生化分子、核酸检测3方面综述了3类松材线虫鉴定方法,并比较了各鉴定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探索新的松材线虫病的鉴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松材线虫病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拟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 鉴定 线粒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鸟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中海 叶文晶 章书声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93-98,共6页
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LTL6210MC红外相机开展鸟类和兽类动物资源监测。调查结果发现,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共有24种,隶属8目16科。其中东洋界种类有20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83.33%;古北界种类有4种,占... 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LTL6210MC红外相机开展鸟类和兽类动物资源监测。调查结果发现,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共有24种,隶属8目16科。其中东洋界种类有20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83.33%;古北界种类有4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16.67%,主要表现出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从分布型来看,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体(占83.33%)。共拍摄到国家Ⅰ、Ⅱ级保护鸟兽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稚Syrmaticus elli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3种,占拍摄物种总数量的12.50%;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Macaca mulatta、鬣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4种。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提供的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鸟兽照片建立红外相机拍摄鸟兽名录方式,以期为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方案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望东垟高山湿地保护区 鸟类 兽类 景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松鼠亚科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14
作者 郑方东 包其敏 +2 位作者 林莉斯 章书声 刘西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7-802,共6页
归纳总结了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进展。现生地松鼠种类繁多、地理广布是由陆桥协助祖先类群扩散和生境变化导致祖先类群发生适应性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和分子证据都表明地松鼠起源于早渐新世的欧亚大陆。地松鼠起源... 归纳总结了地松鼠亚科Xerinae的起源和演化研究进展。现生地松鼠种类繁多、地理广布是由陆桥协助祖先类群扩散和生境变化导致祖先类群发生适应性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化石和分子证据都表明地松鼠起源于早渐新世的欧亚大陆。地松鼠起源后很快分化出3支:第1支在19 Ma左右,即非洲—欧亚陆桥第1次连接时扩散到非洲,在缺乏树栖松鼠竞争的情况下演化成现生的非洲树松鼠族Protoxerini;第2支在欧亚大陆向地栖生活演化的同时,部分类群在14 Ma左右扩散到非洲,并演化出非洲地松鼠族Xerini的Xerus和Atlantoxerus;第3支是旱獭族Marmotini的祖先,在欧亚大陆演化出岩松鼠属Sciurotamias的同时,于中渐新世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并在北美草原化的大背景下演化出花鼠属Tamias,"黄鼠属"‘Spermophilus’,旱獭属Marmota,土拨鼠属Cynomys等。花鼠属、"黄鼠属"和旱獭属于中新世扩散回欧亚大陆,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在欧亚大陆发生适应性演化。伴随生境变化而发生形态、行为等适应性演化,是地松鼠繁盛的重要原因。演化过程中,旱獭属、土拨鼠属、"黄鼠属"等地栖型松鼠的体型显著增大,尾巴显著变短,而半地栖型和树栖型的体型瘦长,尾巴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地松鼠 起源 演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