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取水前池泥沙淤积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窦身堂 余明辉 +1 位作者 杨国录 窦春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2,共5页
取水前池含沙量较大时,需要考虑前池中的泥沙淤积分布情况,以便于确定抽水泵运行模式及装配清淤设备。本文应用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水深平均二维数学模型对前池流态、泥沙淤积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关键词 取水前池 泥沙淤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余欣 张原锋 +2 位作者 于守兵 窦身堂 王万战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出汊机制、海岸形态对陆海动力响应、河口流路演变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和河口流路水沙调配。明确六方面研究内容——黄河口尾闾出汊的孕育过程及触发机制、黄河口流路演变过程的动力机制及流路稳定的指标体系、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黄河口演变的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技术、清水沟流路水沙通量调配技术与示范、稳定百年的黄河口入海流路方案与治理措施等。项目成果可以为黄河口综合治理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出汊机制 稳定指标体系 水沙调配技术 稳定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余欣 吉祖稳 +3 位作者 王开荣 窦身堂 王万战 陈沈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70,129,共6页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清8汊河已进入流路自然演变的末期。为此,界定了出汊、改道、流路稳定及黄河河口稳定的内涵,系统分析了近期黄河河口水沙及流路、海岸的新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尾闾河道出汊机制,综合提出出汊阈值、触发条件以及黄河...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清8汊河已进入流路自然演变的末期。为此,界定了出汊、改道、流路稳定及黄河河口稳定的内涵,系统分析了近期黄河河口水沙及流路、海岸的新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尾闾河道出汊机制,综合提出出汊阈值、触发条件以及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综合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预判了清水沟清8汊河的稳定性,提出近期流路安排应优先考虑北汊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演变 海岸侵蚀 出汊机制 流路稳定指标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
4
作者 陈雄波 陈松伟 +2 位作者 窦身堂 师长兴 魏剑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5,共6页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机制及效应、治理方案综合效益评估技术、稳定百年的流路运用方案与优化、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百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黄河河口三角洲演变对其上游河道的反馈机制、流路运用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最后,分析了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机制 刁口河 清水沟 行河方案 入海流路 河口三角洲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优选与调控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俊华 马怀宝 +3 位作者 窦身堂 蒋思奇 张防修 李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35,共4页
围绕小浪底水库调度问题,从优化水沙组合、支流库容充分利用、减缓水库淤积等方面对水库淤积形态进行了优选,提出了可长期保持该优选形态的水库调控技术与方式,并科学地评价了水库调控优化方式对库区及下游河床冲淤的影响效果。20 a设... 围绕小浪底水库调度问题,从优化水沙组合、支流库容充分利用、减缓水库淤积等方面对水库淤积形态进行了优选,提出了可长期保持该优选形态的水库调控技术与方式,并科学地评价了水库调控优化方式对库区及下游河床冲淤的影响效果。20 a设计水沙系列数学模型计算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可使小浪底水库减少淤积量10.2亿~12.7亿m3,入海沙量增加6.7亿t,在延长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增大入海沙量等方面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方式优化 水沙组合 淤积形态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缓宁蒙河道泥沙淤积方案及效果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晓华 郑艳爽 +2 位作者 张防修 窦身堂 丰青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24,30,共6页
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阐明宁蒙河道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规律:细泥沙是宁蒙河道来沙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下河沿以上和宁夏支流,且细、中泥沙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有较好的响应关系,随流量的增大河道淤积效率显著降低;而较粗泥沙和特粗泥... 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阐明宁蒙河道不同粒径泥沙来源及冲淤规律:细泥沙是宁蒙河道来沙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下河沿以上和宁夏支流,且细、中泥沙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有较好的响应关系,随流量的增大河道淤积效率显著降低;而较粗泥沙和特粗泥沙在来沙量中比例较低,特粗泥沙主要来源于入黄风沙,多发生淤积且流量增大也难以提高输送能力。由此提出宁蒙河道减缓淤积的“拦粗排细”综合治理方案,水库调控恢复洪水过程输送细、中泥沙,水土保持和风沙治理拦减较粗泥沙和特粗泥沙。制定了多种减淤方案,并利用水动力模型进行了方案计算,表明各种单项措施减淤效果都有限,河道仍持续淤积,只有采用“拦粗排细”综合治理方案可使河道微冲,且包含水库调控恢复洪水过程的方案对内蒙古河段的减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沙 河道输沙 泥沙来源 减淤方案 宁蒙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汛期中小洪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式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婷 李小平 +2 位作者 曲少军 窦身堂 王远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50,66,共5页
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 小浪底水库运用进入拦沙后期以来水沙偏枯,洪水期多采用蓄水拦沙方式运用,2007—2016年水库整体排沙较少,排沙比为26.7%,细沙排沙比约38.7%。前汛期是水库的主要排沙时段,排沙比为29.4%。分析认为,前汛期潼关站出现流量大于等于1 500 m^3/s持续2 d且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洪水过程时,小浪底入库沙量较多,2007—2016年满足条件的洪水仅出现5场,入库沙量占前汛期的72.5%;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洪水期间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可有效减缓水库淤积,同时下游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实测资料及前期研究表明淤积在小浪底—夹河滩河段的泥沙对河道影响不大,且在下次汛前调水调沙或者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过程中能够冲刷并向下游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中小洪水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欣 窦身堂 +3 位作者 翟家瑞 寇怀忠 梁国亭 夏润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64,共5页
简要回顾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思路、技术路线,从系统规划、模型研发、标准评测、系统集成、超算中心建设、生产应用等6个方面阐述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进展,总结了系统建设的四大特点。面向"数字黄河"向"智慧黄... 简要回顾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思路、技术路线,从系统规划、模型研发、标准评测、系统集成、超算中心建设、生产应用等6个方面阐述了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的建设进展,总结了系统建设的四大特点。面向"数字黄河"向"智慧黄河"升级发展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已开发模型的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三维径流-潮流-波流-泥沙-水环境模型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设"智慧黄河"示范区等三项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模型 河道模型 河冰模型 模型评测 综合集成环境 数学模拟 “智慧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下游河湾平面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余明辉 窦身堂 +1 位作者 孔凡辉 余蔚卿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0,F0003,共5页
水库运用势必改变河道的水沙过程,下游河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本文基于这个问题,研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河湾发育概况、水库运用对河湾平面形态的影响... 水库运用势必改变河道的水沙过程,下游河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本文基于这个问题,研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河湾发育概况、水库运用对河湾平面形态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典型河湾平面形态变化。并结合大量实测资料拟合出水库下游河湾平面形态参数的经验公式,公式经验证,可以用来预测相同类型水库运行后下游河湾平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运用 河湾平面形态 拟合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供水的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对接水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小平 李勇 窦身堂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13,共5页
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期的异重流排沙对接水位不仅决定了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而且关系到主汛期黄河下游的供水安全。在一定的入库流量条件下,水库排沙比随着对接水位的降低先缓慢增大,当对接水位降低到三角洲顶点高程附近时迅速增大... 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期的异重流排沙对接水位不仅决定了水库异重流排沙效果,而且关系到主汛期黄河下游的供水安全。在一定的入库流量条件下,水库排沙比随着对接水位的降低先缓慢增大,当对接水位降低到三角洲顶点高程附近时迅速增大。通过分析黄河下游长时段实际用水情况,建立了供水满足率与需补水量之间的关系式,综合考虑汛前调水调沙的排沙效果和下游供水需求,建议近期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期异重流排沙的对接水位为219~22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接水位 排沙比 供水满足率 汛前调水调沙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状边界条件黄河下游“96·8”型洪水计算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明 余欣 +2 位作者 张治昊 窦身堂 王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30,共3页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分析现状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96·8"型洪水演进过程,结果表明:"96·8"型洪水演进的整体表现好于当年,洪水传播时间明显缩短,水位有所降低。洪水演进过程中,夹河滩—高村河段漫...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分析现状边界条件下黄河下游"96·8"型洪水演进过程,结果表明:"96·8"型洪水演进的整体表现好于当年,洪水传播时间明显缩短,水位有所降低。洪水演进过程中,夹河滩—高村河段漫滩严重,削峰较大,滩区蓄滞水量及死水量相对历史实测数据明显增大;山东河段约89%的滩区漫水形成死水区,未回归主槽,属于小水大淹没,是重点防控河段。片林等复杂边界条件对洪水传播的过程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洪水水位抬升、滩区蓄滞水量增大、洪峰削峰率增大、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6·8”型洪水 数学模型 边界条件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水库群联合调控塑造高效输沙洪水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勇 窦身堂 谢卫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3,28,共5页
基于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对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塑造高含沙水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古贤水库建成运用后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错峰,... 基于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对黄河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塑造高含沙水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古贤水库建成运用后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错峰,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长历时的排沙过程,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出库含沙量在5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20 d,双库联合运用较单库运用含沙量大于50 kg/m^3的天数增加7 d;(2)利用古贤水库提供可调水量冲刷三门峡水库并与小浪底水库沙峰对接,可塑造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此方案下小浪底水库最大出库含沙量在400 kg/m^3以上,日均含沙量在200 kg/m^3以上的天数约为3 d,冲刷量增加1.8亿t。合理运用黄河中游水库群进行联合调水调沙,可有效塑造高效输沙洪水过程,并达到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高效输沙 水沙调控 联合运用 水库群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及应用
13
作者 郑军 张辛 +3 位作者 刘清兰 凡姚申 窦身堂 于守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67,共6页
传统的插值方法在采样河道地形横断面分布稀疏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弯曲河道高精度插值结果,亟须研究有效的弯曲河道地形插值新方法,对河道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OCGI),首先沿... 传统的插值方法在采样河道地形横断面分布稀疏情况下,无法有效获得弯曲河道高精度插值结果,亟须研究有效的弯曲河道地形插值新方法,对河道演变及其规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地形插值方法(OCGI),首先沿横断面进行线性插值,然后沿纵向网格线进行插值,弥补了纵向采样点空间分布不足的缺陷,且考虑了河势变化,将插值范围控制在网格分布的区域。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比反距离加权法(IDW)和普通克里金法(KG)能得出更合理的结果,可应用于黄河口尾闾等弯曲河道的地形插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道 地形插值 正交曲线网格 断面高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河段水位波动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小康 王开荣 +1 位作者 窦身堂 张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
西河口12 m水位改道标准是当前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进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实际研究过程当中,用相关规划当中给定的参考值,并不能实时反映变化条件下的中常洪水的相应改道水位,与此同时,水位波动特性的存在也为改道标准的准确评... 西河口12 m水位改道标准是当前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进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实际研究过程当中,用相关规划当中给定的参考值,并不能实时反映变化条件下的中常洪水的相应改道水位,与此同时,水位波动特性的存在也为改道标准的准确评估带来不确定因素。基于1954-2014年的利津站流量及西河口水位资料,统计提出了西河口水位的量级波幅和时均波幅,研究表明:量级波幅与汛期流量过程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整体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大于1 m的时均波幅通常伴随着历史特大流量过程以及黄河河口流路的改道。因此需利用不同驱动因素影响下的量级波幅、时均波幅来推求黄河河口河段的中常洪水改道控制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级波幅 时均波幅 水位 西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海床冲刷平衡深度预判 被引量:1
15
作者 凡姚申 王广州 +4 位作者 王开荣 窦身堂 陈沈良 徐丛亮 陈俊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6-41,共6页
近年来,在流域来水来沙减少和河口尾闾不断改道变迁的情势下,黄河三角洲除现行河口口门附近外,其他区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蚀。孤东海岸是黄河三角洲侵蚀最强烈的区域,海床冲刷演变过程与冲刷动力机制被广泛关注,但其冲刷平衡深度及... 近年来,在流域来水来沙减少和河口尾闾不断改道变迁的情势下,黄河三角洲除现行河口口门附近外,其他区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侵蚀。孤东海岸是黄河三角洲侵蚀最强烈的区域,海床冲刷演变过程与冲刷动力机制被广泛关注,但其冲刷平衡深度及冲刷极限深度却一直没有定论。基于尖点突变理论,针对近岸泥沙运动特征,推导出海床冲刷平衡深度预判公式;通过预判公式计算得到孤东近海海床冲刷平衡深度为6.5~7.5 m,与海岸剖面演变过程分析得到的冲刷极限深度6.8~7.2 m一致,证明了泥沙突变模型在预测海床冲刷中的适用性。预判结果表明:孤东海岸堤前海床还将持续冲刷2 m左右,加强海堤防护工程日常维护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点突变模型 泥沙运动 冲刷平衡深度 孤东海岸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治理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
16
作者 凡姚申 窦身堂 +1 位作者 王广州 王开荣 《水利发展研究》 2022年第5期48-53,共6页
1855年以来,黄河口治理经历了被动防洪阶段、除害兴利阶段、维护河口健康生命阶段和建设幸福河口阶段等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治理成效。新时期黄河口治理需要立足现状,针对依然存在的流路不稳定、海岸演化不平衡、生态环境脆... 1855年以来,黄河口治理经历了被动防洪阶段、除害兴利阶段、维护河口健康生命阶段和建设幸福河口阶段等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治理成效。新时期黄河口治理需要立足现状,针对依然存在的流路不稳定、海岸演化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协同不足等问题,在国家系统治水理念指导下,结合黄河综合治理战略与未来水沙情势,统筹河口地区防洪保安、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在防洪保安方面要构建长期稳定的流路运用与防洪防潮协同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形成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生态调度与生态用水配置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要优化彰显大河文明的河口文明利用与资源要素均衡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防洪保安 生态保护 河口地区发展 河口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对入海水沙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小康 王开荣 +2 位作者 窦身堂 谢卫明 凡姚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1,51,共6页
为更全面地认识黄河尾闾河道形态的调整规律,基于1977—2017年利津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以及典型断面资料,探讨黄河尾闾河道河床纵剖面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建立河床纵剖面凹度、纵比降与水沙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现行流路尾闾... 为更全面地认识黄河尾闾河道形态的调整规律,基于1977—2017年利津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以及典型断面资料,探讨黄河尾闾河道河床纵剖面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建立河床纵剖面凹度、纵比降与水沙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现行流路尾闾河道纵剖面主槽平均高程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纵剖面凹度在清8改汊前后,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整体为“下凹”型;河道纵比降在流路改道(汊)后达到最大,在流路运用结束之前逐渐减小;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过程伴随着沿程、溯源的冲淤过程,与流路发展阶段和入海水沙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纵剖面凹度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河道纵比降在不同时期对水沙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即当溯源淤积起主导作用时河道纵比降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水流的挟沙能力起主导作用时则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剖面 纵比降 凹度 来沙系数 尾闾河道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的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广州 凡姚申 +2 位作者 窦身堂 于守兵 张少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97,162,共7页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测和统计数据等基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2018年以来,随着黄河口生态水量调度力度加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DPSIR模型 黄河口及毗邻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承载力与生产力布局协调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开荣 张凌燕 +5 位作者 窦身堂 王广州 吴彦 陈健斌 季银利 凡姚申 《中国水利》 2022年第16期10-13,共4页
黄河三角洲先天本底条件和后天发展状况决定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属于贫水区。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市域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总结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和约束条件。依据2010—2021年相关统计规划资料和部分研究成果,... 黄河三角洲先天本底条件和后天发展状况决定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属于贫水区。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市域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总结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和约束条件。依据2010—2021年相关统计规划资料和部分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东营市域的生产力布局特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以及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的协调关系,指出了东营市当前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基于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生产力布局 协调关系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