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 被引量:23
1
作者 窦东徽 石敏 +1 位作者 赵然 刘肖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共12页
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塑造的关系。社会生态同时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涉及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地理、气候,疾病及灾害、社会人口结构等宏观结构。在理论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 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塑造的关系。社会生态同时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涉及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地理、气候,疾病及灾害、社会人口结构等宏观结构。在理论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受益于心理学历史上各个领域所经历的生态化运动;在方法学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重视生态效度并提升了现场研究和大型数据分析的地位。社会生态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并为宏观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实证依据。而宏观结构的联合作用、宏观结构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中介及调节变量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心理学 宏观环境:个体 生态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娃娃脸效应: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及过度泛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窦东徽 刘肖岑 张玉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0-772,共13页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即认为这些对象具...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娃娃脸效应 婴儿图式 对婴儿面孔的偏好 娃娃脸过度泛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 被引量:39
3
作者 窦东徽 刘肖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8-48,共11页
所谓"迷因"(meme),是为解释文化信息传递模式而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姿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在个体心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直接塑造和生成社会群体的某种关键行为或... 所谓"迷因"(meme),是为解释文化信息传递模式而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姿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在个体心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直接塑造和生成社会群体的某种关键行为或思维方式。迷因在互联网上的快速复制和传播构成了"网络迷因"现象。传统迷因论在对网络迷因的复制、传播、保持和衰退的机制解释上存在过度强调生物学类比的倾向,而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则表明,网络迷因的"自我复制"实际是基于传播者的模仿意愿和行为;这种传播并非"传染"而是依赖于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需要和个体从众博弈的决策结果;它的保持既取决于信息本身的特性,也与个体的偏好存在关联;它的变异与个体认知能力限制及社会互动有关;它的消退与再生涉及个体对信息的适应和去习惯化,以及潮流领导者的风格嬗变和领导权让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网络迷因现象,不仅有助于将迷因学现有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实证结果建立关联,还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迷因这一与公共生活关联日益紧密的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控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因 网络迷因 社会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 被引量:33
4
作者 黄四林 侯佳伟 +4 位作者 张梅 辛自强 张红川 孙铃 窦东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6-477,共12页
为探索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5至2011年70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46485名被试在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SCL-90各因子... 为探索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1995至2011年70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46485名被试在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呈负相关,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1%至31%的变异;17年来9因子均值下降范围在1%至39%之间,其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六个方面改善效果最为突出,得分降幅均在12%以上。这说明17年来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逐步提升。(2)存在明显的亚群体差异:东部地区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他地区改善的更为全面;从事制造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了,而建筑业的无变化;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敌对和焦虑两方面尤其突出;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而女性却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SCL-90 心理健康 横断历史研究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
5
作者 窦东徽 卜楠 樊盟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年第7期420-426,共7页
宿舍是大学生个体间联系最密切的场所,不良的宿舍关系是高校安全最大的隐患之一,而个体在宿舍中的低社交地位可能是引发攻击性并造成宿舍冲突的重要原因。通过三个研究考察大学生在宿舍中的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个体自... 宿舍是大学生个体间联系最密切的场所,不良的宿舍关系是高校安全最大的隐患之一,而个体在宿舍中的低社交地位可能是引发攻击性并造成宿舍冲突的重要原因。通过三个研究考察大学生在宿舍中的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个体自我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2)采用他评方式测量得到的个体宿舍社交地位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攻击性倾向;(3)遭遇社会拒斥时,大学生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地位 攻击性倾向 社会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 被引量:35
6
作者 刘肖岑 桑标 窦东徽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3-895,共13页
自我提升的适应价值问题目前备受心理学家关注。进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认为自我提升在演化史中具有潜在的适应价值,它具有生物遗传性;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自我提升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弊参半的,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解释:调节因素论、生... 自我提升的适应价值问题目前备受心理学家关注。进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认为自我提升在演化史中具有潜在的适应价值,它具有生物遗传性;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自我提升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弊参半的,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解释:调节因素论、生态比拟论、多维多功能模型;临床咨询心理学家在实践中提出的发展适应性自我提升的建议,有助于趋利避害地将自我提升加以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测量的改进、文化、发展及内隐研究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提升 适应 自我动机 进化心理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经济学降低人际信任?经济类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辛自强 窦东徽 陈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理性人假设 人际信任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际/非人际情境下青少年外显与内隐的自我提升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肖岑 桑标 窦东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93-1307,共15页
采用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通过两项实验考查了人际与非人际比较情境下青少年的外显与内隐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发展。结果显示,在非人际比较情境中,以自利归因、选择性接受与反驳为代表的外显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期达到发展顶峰;在人际比较... 采用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通过两项实验考查了人际与非人际比较情境下青少年的外显与内隐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发展。结果显示,在非人际比较情境中,以自利归因、选择性接受与反驳为代表的外显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期达到发展顶峰;在人际比较情境中,青少年不会做出自利归因,他们对自贬归因者的评价更高也更希望与之交往;以生日数字偏好为代表的内隐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中晚期不存在年龄差异。由此推测,自我提升表现可能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提升 外显与内隐动机 青少年发展 进化心理学 自利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用之用:仪式化行为对消费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叶和旭 程靓 窦东徽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年第6期341-352,共12页
仪式化行为普遍存在于消费活动中并且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主流社会科学对于仪式和消费行为的关系缺乏系统的关注。本文从群体和个体仪式化行为两个层面对仪式化行为在消费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然后从社会认... 仪式化行为普遍存在于消费活动中并且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主流社会科学对于仪式和消费行为的关系缺乏系统的关注。本文从群体和个体仪式化行为两个层面对仪式化行为在消费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然后从社会认同、认知资源消耗、控制感和个人卷入四个方面探讨了仪式影响消费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仪式化行为的细分、中介机制的解释效力等)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仪式化行为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水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78-1889,共12页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水平 自我控制 心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替代恢复及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圣楠 成志娟 +2 位作者 窦东徽 张红川 翁学东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0,共6页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恢复 积极情绪 人际敏感性 自我控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