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夏松柏
穆春丰
+3 位作者
刘天庆
张庆瑜
陆巧羽
孙相彧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6-811,共6页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深入分析氧含量的增加是整个表面都反应造成的还是仅局部反应导致的,建立了镁与凝液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并推算出初始液滴所占面积分率远小于1的结果.同时电子探针的扫描检测结果证明氧元素在镁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凝液所占面积分率的图像处理结果与动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初始形成的冷凝液仅在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不是以薄液膜的形式覆盖表面,即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符合固定成核中心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反应动力学
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温煤沥青甲苯不溶物等4项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3
2
作者
金丹
穆春丰
+3 位作者
张大奎
王绍辉
王海洋
王守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3-896,共4页
采用仪器所配的积分球分析模块采集了中温煤沥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图,采用一阶导数(SG1D)、标准正态变化(SNV)等方法对所得的原始光谱进行了预处理。分别采用GB/T2292-2018、GB/T 2293-2019、GB/T 2294-2019、GB/T 8727-2008测定...
采用仪器所配的积分球分析模块采集了中温煤沥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图,采用一阶导数(SG1D)、标准正态变化(SNV)等方法对所得的原始光谱进行了预处理。分别采用GB/T2292-2018、GB/T 2293-2019、GB/T 2294-2019、GB/T 8727-2008测定了样品的甲苯不溶物(TI)含量、喹啉不溶物(QI)含量、软化点和结焦值等4项指标。以4项指标的光谱数据为自变量,测定值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了测定值与光谱数据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4项指标的预测值和测定值的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79,0.71,0.9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48%,0.35%,1.11℃,0.3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59%,0.45%,1.10℃,0.52%,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满足煤沥青制成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预测模型
甲苯不溶物含量
喹啉不溶物含量
软化点温度
结焦值
中温煤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夏松柏
穆春丰
刘天庆
张庆瑜
陆巧羽
孙相彧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6-81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76006)
文摘
蒸汽在过冷表面进行滴状冷凝时的初始液滴形成机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水蒸气冷凝前后镁表面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冷凝后镁表面上氧含量明显增加,而且随着过冷度和冷凝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深入分析氧含量的增加是整个表面都反应造成的还是仅局部反应导致的,建立了镁与凝液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并推算出初始液滴所占面积分率远小于1的结果.同时电子探针的扫描检测结果证明氧元素在镁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凝液所占面积分率的图像处理结果与动力学计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初始形成的冷凝液仅在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不是以薄液膜的形式覆盖表面,即滴状冷凝初始液滴的形成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符合固定成核中心假说.
关键词
滴状冷凝
初始液滴
反应动力学
电子探针
扫描电镜
机理
Keywords
dropwise condensation
initial droplet
reaction dynamics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mechanism
分类号
TQ021.3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温煤沥青甲苯不溶物等4项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3
2
作者
金丹
穆春丰
张大奎
王绍辉
王海洋
王守凯
机构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煤焦油系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鞍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3-896,共4页
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计划项目(20180550682,2019-ZD-08933)。
文摘
采用仪器所配的积分球分析模块采集了中温煤沥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图,采用一阶导数(SG1D)、标准正态变化(SNV)等方法对所得的原始光谱进行了预处理。分别采用GB/T2292-2018、GB/T 2293-2019、GB/T 2294-2019、GB/T 8727-2008测定了样品的甲苯不溶物(TI)含量、喹啉不溶物(QI)含量、软化点和结焦值等4项指标。以4项指标的光谱数据为自变量,测定值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了测定值与光谱数据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4项指标的预测值和测定值的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79,0.71,0.9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48%,0.35%,1.11℃,0.3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59%,0.45%,1.10℃,0.52%,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满足煤沥青制成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预测模型
甲苯不溶物含量
喹啉不溶物含量
软化点温度
结焦值
中温煤沥青
Keyword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partial least square
prediction model
TI content
QI content
softening point
coking value
medium temperature coal pitch
分类号
O657.33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蒸汽冷凝初始液滴形成机理研究
夏松柏
穆春丰
刘天庆
张庆瑜
陆巧羽
孙相彧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温煤沥青甲苯不溶物等4项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金丹
穆春丰
张大奎
王绍辉
王海洋
王守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