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探析
1
作者 张红武 高峰 +5 位作者 高丽娜 刘广全 穆兴民 张宽地 尚志强 王玲玲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1期65-78,93,共15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范等层面论述了研究方法,对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梳理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明确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水资源承载力及阈值,破解人工退化植被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难题;(2)构建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技术和多位一体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多技术集成;(3)构建十大孔兑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治理 生态修复 研究方法 创新点 十大孔兑流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的产流机制与模式
2
作者 穆兴民 马雪燕 +3 位作者 王双银 高鹏 孙文义 赵广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9,66,共9页
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高塬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 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高塬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杨家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分析了两条对比小流域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场次洪水过程线及其退水曲线,研究了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变化。结果表明:1)随植被覆盖度及其生态水文功能的提升,小流域的产流能力显著减弱,洪水历时延长,地表径流量占比减小,洪峰趋于坦化,尤其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小流域产流过程变化更为显著;2)随着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洪水径流组分不再是单一的地表超渗径流,而是逐渐转向由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构成,甚至由地表饱和径流和壤中流构成,即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产流模式有从传统的典型超渗产流逐渐向“浅层蓄满”产流转变;3)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的转变,能将广义的降水资源转化为土壤水和壤中流,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有助于增加植被生态用水,促进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产流机制 水土保持 生态水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红武 刘广全 +4 位作者 张宽地 史世斌 穆兴民 王玲玲 高丽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广义水资源承载力及其阈值,十大孔兑泥沙阻控技术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归纳科技创新项目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梳理分解为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风水复合水土流失过程辨识及水沙合理处置的生态修复空间区划,基于不同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和乡土植物优化配置的泥沙有效阻控技术研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维梯级协同治理技术研发,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人工退化植被稳定性维持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多位一体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构建,罕台川丘陵沟壑区、达拉特旗“三北”工程治理区、黑赖沟恩格贝生态建设区等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阻控 生态修复 复合侵蚀 十大孔兑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兰泽凡 耿韧 +3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田小靖 张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以期为窟野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水文站1960—2020年... [目的]探究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以期为窟野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水文站1960—2020年径流、输沙及降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析了流域径流输沙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变化的贡献。[结果]窟野河流域1960—2020年径流输沙均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4站径流量减少速率分别为0.024亿m^(3)/a,0.034亿m^(3)/a,0.081亿m^(3)/a,0.106亿m^(3)/a,输沙量减少速率分别为43.8万t/a,69.3万t/a,160.3万t/a,272.1万t/a,且各水文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79年、1996年发生突变,由此可将径流输沙序列划分为基准期(1960—1979年,P 1期)和变化期(1980—1996年,P 2期;1997—2020年,P 3期)。研究时段内不同子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结论]流域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水利水保措施与煤矿开采等)是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导因素,相较基准期,各水文站径流输沙量在P 2期、P 3期均减少,且P 3期减少幅度更剧烈,不同水文站在P 2和P 3期内,人类活动对径流输沙减少的贡献高于降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窟野河流域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径流输沙变化及其对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作龙 高鹏 +1 位作者 李双江 穆兴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目的]探究渭河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渭河流域降水量数据以及华县和状头两个控制水文站1957—2019年实测径流量及输沙量资料,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探究渭河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渭河流域降水量数据以及华县和状头两个控制水文站1957—2019年实测径流量及输沙量资料,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渭河流域年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检测水文要素的突变年份,计算了渭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贡献率,最后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渭河径流、输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渭河1957—2019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呈现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p<0.01);年降水量随机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p<0.01),年输沙量在1996年发生突变(p<0.01)。降水因素对渭河流域径流量减少贡献率为19%,对输沙量减少贡献率为17%;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1%,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3%。[结论]人类活动在渭河径流和输沙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导致渭河径流、输沙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输沙量 人类活动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林区植被变化对水沙演变的影响——以仕望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艾旭城 高鹏 +1 位作者 穆兴民 范馨逸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目的]研究林区植被变化对水沙演变的影响,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仕望川流域控制水文站大村站1959—2018年的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以及流域内的降水数据,分析了其60年水文变化特征。结合198... [目的]研究林区植被变化对水沙演变的影响,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仕望川流域控制水文站大村站1959—2018年的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以及流域内的降水数据,分析了其60年水文变化特征。结合1985—2018年的NDVI数据以及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讨论了流域水沙变化的植被下垫面驱动效应。[结果]仕望川流域近60年来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著减少的趋势(p<0.01),突变年分别在1988年和1983年,而流域内土地利用情况和降水在60年间并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流域内生长季NDVI在2000年前变化不明显,但在2000年后有显著提升趋势。[结论]2000年以前,各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是流域径流量与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后,流域内植被质量的提升使径流量与输沙量进一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望川流域 径流量 输沙量 NDVI 植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植被变化调控输沙的覆盖度阈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彦博 赵广举 +3 位作者 穆兴民 田鹏 耿韧 毕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2,108,共8页
[目的]分析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流域尺度下植被覆盖度与输沙模数相关关系,揭示渭河输沙量变化背景下基于减沙效益的植被覆盖度阈值。[方法]选取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F检验与分段线性回... [目的]分析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流域尺度下植被覆盖度与输沙模数相关关系,揭示渭河输沙量变化背景下基于减沙效益的植被覆盖度阈值。[方法]选取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F检验与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植被变化,量化植被对输沙量的调控作用,识别了渭河流域植被的输沙调控阈值。[结果]2000—2019年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0055/a;研究区年均输沙模数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除沮河外整体随时间变化呈降低趋势,主要产沙区位于马莲河上游、洛河上游所处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的指数关系,植被覆盖度达45%时可有效遏制流域输沙;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依据其减沙效率可划分为4个覆盖度区间:低覆盖度区间(0~20%)、过渡覆盖度区间(20%~45%)、高覆盖度区间(45%~70%)与极高覆盖度区间(70%~100%),随着覆盖度提升,植被减沙效率逐级降低,极高覆盖度区间植被减沙效率仅为低覆盖度区间与过渡覆盖度区间的1.9%和6.0%。[结论]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不仅要考虑植被覆盖度阈值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同时需兼顾植被恢复的结构、功能,提升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度阈值 输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04
8
作者 穆兴民 徐学选 +2 位作者 王文龙 温仲明 杜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7,共8页
通过对典型黄土区 1 0m土层土壤水分的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土壤深层具有丰富的土壤水资源 ,3~ 1 0m土层内土壤水资源从南部的 1 0 86.8mm逐渐降低到北部的 5 2 4.1mm ,各地土壤水资源量约相当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2倍。在 1 0m土壤... 通过对典型黄土区 1 0m土层土壤水分的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土壤深层具有丰富的土壤水资源 ,3~ 1 0m土层内土壤水资源从南部的 1 0 86.8mm逐渐降低到北部的 5 2 4.1mm ,各地土壤水资源量约相当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2倍。在 1 0m土壤水分剖面内 ,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以荒坡地或低产农田为对照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黄土高原目前主要的造林树种可利用 9~ 1 0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资源。在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背景下 ,人工林植被的耗水主要使黄土区中北部地区 3~ 8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到长期接近或低于凋萎湿度 ,形成难以恢复的深厚土壤干层。人工林大量耗水形成的难以恢复的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水文现象 ,是目前区域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体现。同时表明 ,黄土高原营造的人工林尚不能达到涵养水源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 水环境 深层土壤水分 区域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来水来沙变化及其对水利水保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65
9
作者 穆兴民 巴桑赤烈 +3 位作者 ZHANG Lu 高鹏 王飞 张晓萍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1,共6页
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变点分析法、历时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952-200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4.5mm,径流量53.3×108m3,输沙量7.2×108t。上世... 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变点分析法、历时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952-200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4.5mm,径流量53.3×108m3,输沙量7.2×108t。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并未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而径流和输沙量均发生了显著性趋势性减少,但在这种趋势性减少过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则表现出微弱增加。与前期相比,在消除降雨量影响后,区间径流量降低幅度一般在20%-30%,而输沙量在低频率部分(相当于汛期)减小幅度达40%,高频部分(相当于非汛期)有所增加。根据建立的区间面平均降雨量与径流量及输沙量关系分析,黄河河龙区间因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使区间径流量年均减少18.8×108m3,输沙量年均减少3.7×108t。与前期相比,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是区间径流和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径流 泥沙 历时曲线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河龙区间 黄土高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变化研究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72
10
作者 穆兴民 王万忠 +1 位作者 高鹏 赵广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共7页
泥沙问题在黄河研究及其各类规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基于水文站资料,对黄河及其支流泥沙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已有较清晰的结论,明确了其泥沙变化是气候(降雨)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 泥沙问题在黄河研究及其各类规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基于水文站资料,对黄河及其支流泥沙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已有较清晰的结论,明确了其泥沙变化是气候(降雨)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黄河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水利水保工程的拦蓄作用,21世纪以来的减少主要为规模化恢复植被的坡面阻控作用。由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耦合对泥沙的作用机理和过程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目前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研究方法缺乏理论支撑,基础资料质量不高,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水保法等对各项措施减沙现状分析及未来预测结果难以令人信服,直接影响黄河治理决策。建议集中科研力量,对典型流域开展"解剖麻雀"的方式,系统研究,构建科学方法,深刻认识气候及水土保持措施、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驱动因素 水土保持 气候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输沙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26
11
作者 穆兴民 胡春宏 +2 位作者 高鹏 王飞 赵广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48,共5页
近十几年黄河输沙量的突兀性减少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输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趋势亟待研究,也需结合现状进一步提出新的适应策略。基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等的长期研究,提出黄河输沙量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 近十几年黄河输沙量的突兀性减少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输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趋势亟待研究,也需结合现状进一步提出新的适应策略。基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等的长期研究,提出黄河输沙量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和认识:考虑到学科特点及发展水平,黄河输沙量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影响的研究"宜粗不宜细";黄河输沙量变化研究可以年代为时段开展对比分析,1979年之前可作为基准期;在流域及区域侵蚀产沙性降雨的相关研究中,宜把12 mm日降雨量作为临界侵蚀降雨量指标;加强淤地坝淤积记录反演研究,揭示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以解析坡面土壤侵蚀减少与沟道坝库工程拦蓄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明确当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强化黄河未来输沙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降雨 人类活动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5
12
作者 穆兴民 李朋飞 +3 位作者 刘斌涛 赵广举 高鹏 孙文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5,共10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研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实施等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撑,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首次建立了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逐年序列1 km分辨率栅格数据集,采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的22个黄河支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验证了RUSLE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模拟计算的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基于该数据集评估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在1924年左右和1981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模数持续上升,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土壤侵蚀模数持续降低,至21世纪初降为百余年来的最低值,2010—201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受极端降雨影响出现小幅反弹;人类活动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退耕还林(草)等正确的水土保持政策是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根本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导致森林过度砍伐、耕地扩张及过度放牧是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土保持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及农村能源结构变化是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的重要原因;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依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和治理的重点区域;鉴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极端暴雨事件或将更加频繁,亟须创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策略,重视沟谷坡侵蚀治理,强监管、重维护、提标准,提高防御极端暴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RUSLE 百年尺度 黄土高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输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唐堃 田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范俊健 耿韧 毕博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1,共8页
基于松花江流域多年输沙数据,利用M-K趋势检验与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了输沙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区分不同因素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结果显示,嫩江中上游区和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区输沙量的上升趋势与嫩江下游区、西... 基于松花江流域多年输沙数据,利用M-K趋势检验与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了输沙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区分不同因素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结果显示,嫩江中上游区和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区输沙量的上升趋势与嫩江下游区、西流松花江和松花江干流上游区输沙量的下降趋势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区输沙量均存在显著突变。流域输沙模数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主要侵蚀产沙区包括嫩江上游及其下游支流、西流松花江各支流和松花江干流中上游区域。降水、径流、植被覆盖和水库为输沙变化的主导因素,其共同解释了三大子流域61.6%、71%和47.3%的输沙变化。明确了松花江流域输沙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未来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极端暴雨侵蚀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输沙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模型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述评 被引量:20
14
作者 穆兴民 李朋飞 +2 位作者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110,114,共12页
土壤侵蚀模型是认识和评估水土流失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目前已有的众多土壤侵蚀模型中,因黄土高原地形和地貌的独特性而使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系统整理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在黄土高原经过验证的、涵盖不同尺度和过程表达的1... 土壤侵蚀模型是认识和评估水土流失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目前已有的众多土壤侵蚀模型中,因黄土高原地形和地貌的独特性而使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系统整理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在黄土高原经过验证的、涵盖不同尺度和过程表达的12个土壤侵蚀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依据模型预测精度、过程描述、应用方便程度和情景模拟能力等指标对每个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拟预测精度不随模型复杂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经验统计模型有利于土壤流失量的快速评估,物理成因模型尤其是分布式物理成因模型更适用于侵蚀过程和输沙过程的精细评估。指出未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发展应着重于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模型开发与模型评估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模型 评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改变黄土高原产流模式问题初探 被引量:28
15
作者 穆兴民 顾朝军 +3 位作者 孙文义 赵广举 高鹏 王双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39,共9页
产流模式是研究所有水文及其相关学科问题之基。植被有效恢复深刻地改变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性质,进而影响地表产流模式,是黄河水沙变化归因分析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在有限时期内,地质地貌相对稳定,地表产流模式可以表征为降雨及水文下... 产流模式是研究所有水文及其相关学科问题之基。植被有效恢复深刻地改变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性质,进而影响地表产流模式,是黄河水沙变化归因分析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在有限时期内,地质地貌相对稳定,地表产流模式可以表征为降雨及水文下垫面的函数。植被恢复能增加冠层截留及地表糙率等,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能力提升。通过对典型植被恢复流域河川径流过程分析,发现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产流模式出现了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的趋势。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入渗能力增强、流域蓄水容量增大、调蓄能力增强是导致流域产流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流模式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指出未来应当加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结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对产流模式变化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模式 土壤水文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中游水文情势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穆兴民 贾昊 +2 位作者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4-50,共7页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河潼区间)的头道拐、府谷、吴堡、龙门和潼关水文站日均流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指标改变度(IHA)方法计算1958-2020年32个水文指标值,以1958-1979年作为参照,评价各个水文站1980年以来和2000年以来水土保持...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河潼区间)的头道拐、府谷、吴堡、龙门和潼关水文站日均流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指标改变度(IHA)方法计算1958-2020年32个水文指标值,以1958-1979年作为参照,评价各个水文站1980年以来和2000年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河潼区间整体水文改变度呈低等级高度改变;在五大类水文指标中,年极端流量类(第II类)和高低流量的频率及历时类(第V类)水文指标呈高度改变;在32个指标中,1980年以来和2000年以来流量的逆转次数发生高度改变,11月平均流量呈低度改变。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河中游水文情势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河流径流波动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水文情势 水文改变度 水土保持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主要草本植物化学元素含量及其聚类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穆兴民 贾恒义 +3 位作者 程浦海 程积民 雍绍萍 彭祥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文以黄土高原68个主要草本植物植株中N、P、K、Ca、Mg元素含量测定结果为基础,分析了该区草本植物这5种元素含量的特征及其元素间的相互效应,同时又以各元素含量对68个草本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
关键词 草本植物 化学元素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降水量与地理因素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穆兴民 陈国良 徐学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80-86,共7页
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纬度>经度>海拔高度作用。东南及东部气流支配着黄土高原降水。综合因素(植被盖度、坡向、坡度等)对降水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量 趋势面 地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穆兴民 杜敏 +3 位作者 邵祎婷 孙文义 赵广举 高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02,共7页
黄土高塬沟壑区侵蚀十分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源区,厘清该区域土壤侵蚀特征与治理重点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区,收集整理1976—2019年实测径流及泥沙资料,采用产流模数及产沙模数等指标体系,系统分... 黄土高塬沟壑区侵蚀十分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源区,厘清该区域土壤侵蚀特征与治理重点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区,收集整理1976—2019年实测径流及泥沙资料,采用产流模数及产沙模数等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及能力变化。结果表明:砚瓦川流域1976—2019年产流模数与产沙模数均呈下降趋势,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年平均产流模数与产沙模数分别为22991 m^(3)/km^(2)和1889 t/km^(2),产流及产沙变化规律一致,二者均于1997年发生突变。相较于突变年份之前,年均产流强度和产沙强度分别减少23.9%和75.8%,表征产流及产沙能力的产流系数和产沙系数则分别降低24.0%和73.0%。1976—2019年,流域的产流量及产沙量呈下降趋势。河流年均含沙量64.5 kg/m^(3),由突变前的98.3 kg/m^(3)减少至突变后的33.6 kg/m^(3),减少了67.0%。黄土高塬沟壑区侵蚀产沙多来自场次降雨,年内最大3 d侵蚀产沙占年总产沙量的50%。突变前,年产流模数与年降雨量的相关关系最优;突变后,年产流模数与日降雨量高于50 mm的年累计降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中进一步明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过程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变化,可为极端事件频发下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治理策略的转变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产流模数 产沙模数 砚瓦川流域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被引量:27
20
作者 穆兴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7-244,共8页
土壤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本文主要以天然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为基础,明确了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概念,分析了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出,在相似的植被及地形条件下,黄土高... 土壤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本文主要以天然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为基础,明确了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概念,分析了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出,在相似的植被及地形条件下,黄土高原土壤深层水分从南向北和从东向西逐渐降低及从山顶到坡脚逐渐增大,表现出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在相似的土壤水资源带内,土地类型、坡度及坡向等地形因素导致土壤水分的局地分异,即土壤水资源的非地带性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土壤水资源 地带性 非地带性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