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模型推断估计池塘混养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参数
1
作者 杨明 徐嘉波 +2 位作者 施永海 税春 谢永德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对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池塘中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了5个月的周期性采样,应用Brody、Gompertz、Logistic、Richards、von Bertalanffy和广义von Bertalanffy等6种备选生长模型对其生长过程进行了拟合研... 对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池塘中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了5个月的周期性采样,应用Brody、Gompertz、Logistic、Richards、von Bertalanffy和广义von Bertalanffy等6种备选生长模型对其生长过程进行了拟合研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了以上6种模型的生长参数,并综合应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模型拟合度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长-体质量回归关系为W=0.0106L^(3.066)(R^(2)=0.987),经t-检验b值显著大于3,凡纳滨对虾表现为正异速生长(b>3)。AIC和BIC检验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广义von Bertalanffy和Brody生长模型因不受数据支持而被舍弃,Richards、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均受到了数据的较强支持,但没有任何一个模型的Akaike权重(ω_(i))大于95%,可被单独用来描述凡纳滨对虾体长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因此应用多模型推断对这3种模型的生长参数进行加权平均处理,据此求出混养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多模型平均体长渐进值为13.741 cm(渐进体质量为32.694 g),作为描述凡纳滨对虾生长参数的稳健估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多模型推断 赤池信息准则 贝叶斯信息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长吻鱼危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2
作者 杨明 谢永德 +2 位作者 施永海 税春 徐嘉波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长吻鱼危的繁育流程,2021—2023年对上海地区池塘养殖3龄及以上长吻鱼危成鱼进行了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单独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对长吻鱼危亲本进行催产:雌鱼分2次注射,第1针催产剂量为2μg/kg,第2针剂量... 为进一步优化长吻鱼危的繁育流程,2021—2023年对上海地区池塘养殖3龄及以上长吻鱼危成鱼进行了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单独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对长吻鱼危亲本进行催产:雌鱼分2次注射,第1针催产剂量为2μg/kg,第2针剂量为15~20μg/kg,2针间距12~14 h;雄鱼采用1次注射法,在雌鱼注射第2针的同时进行,注射剂量为雌鱼第2针剂量的一半。3年累计催产雌性亲本230尾,其中成功催产雌性亲鱼186尾,催产率80.9%。受精卵在水温24~26℃条件下孵化,于50 h左右开始出膜。出膜仔鱼在室内水泥池静水充气条件下经8~14 d培育,3年累计培育获得体长1 cm以上的苗种21.41万尾。相比以往长吻鱼危人工繁殖大多采用野生捕捞亲本,本研究采用人工养殖亲本可确保亲鱼数量和进行质量控制,使用单一催产剂和静水孵化方法简化了过去使用混合催产剂和流水孵化的繁琐操作流程,较易实现规模化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鱼危 全人工 繁育 催产 授精 开口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长江刀鲚幼鱼非特异性免疫酶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邓平平 施永海 +4 位作者 汪洋 徐嘉波 谢永德 刘永士 税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3-537,共5页
以人工繁育的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幼鱼(体质量为2.12 g±0.88 g)为对象,研究了盐度对其肝脏非特异性免疫酶和胃、肠、盲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6个盐度(3、6、9、12、15、18)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50尾鱼,试... 以人工繁育的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幼鱼(体质量为2.12 g±0.88 g)为对象,研究了盐度对其肝脏非特异性免疫酶和胃、肠、盲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6个盐度(3、6、9、12、15、18)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养50尾鱼,试验共进行55 d。结果表明:盐度为15时,长江刀鲚幼鱼肝脏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均处于最低值,分别为104.77、60.72 U/g,盐度为18时,肝脏AC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盐度变化的趋势相同,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趋势相反,盐度对肝脏CAT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相同盐度下,肠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蛋白酶(胃蛋白酶PPS、胰蛋白酶TPS)活力比胃和盲囊高,胃LPS活力明显低于盲囊和肠;盐度为9时盲囊LPS活力以及盐度为15时肠TPS活力出现最大值;相同盐度下,不同消化组织AMS活力总体上为肠〉盲囊〉胃,盐度为12时,各消化组织AMS活力处于较低水平,盐度为15时,各消化组织AMS活力整体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根据盐度对不同组织不同酶活力的影响规律,得出适宜长江刀鲚生存的盐度为1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刀鲚 盐度 非特异性免疫酶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梭鱼幼鱼生长、渗透生理和体成分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税春 张海明 +4 位作者 施永海 谢永德 刘永士 陆根海 徐嘉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4-640,共7页
为研究盐度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幼鱼生长、渗透生理和体成分组成的影响,在水温16~21℃下,将体质量为(1.28±0.25)g的梭鱼幼鱼在盐度为0.8、5.0、10.0(对照)、15.0、20.0、25.0、30.0、35.0的室内循环养殖系统(100 L)中饲... 为研究盐度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幼鱼生长、渗透生理和体成分组成的影响,在水温16~21℃下,将体质量为(1.28±0.25)g的梭鱼幼鱼在盐度为0.8、5.0、10.0(对照)、15.0、20.0、25.0、30.0、35.0的室内循环养殖系统(100 L)中饲养6周。结果表明:各盐度下梭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0.8的组成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除盐度为5.0组之外的其余各组(P〈0.05),盐度为10.0及以上的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0.8的组饲料系数最大(P〈0.05),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5.0、10.0的组摄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5.0的组血清渗透压最高(P〈0.05),盐度为0.8的组血清渗透压最低(P〈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血清渗透压等渗点为0.319 mol/kg,所对应的盐度为11.3;血清Na+、K+、Cl-离子含量随盐度的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盐度为25.0的组鳃丝Na+/K+-ATP酶活力最低,仅显著低于盐度为0.8、15.0的组(P〈0.05),盐度为0.8和15.0的组酶活力最高;梭鱼幼鱼体水分含量随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随盐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梭鱼幼鱼的等渗点相当于盐度11.3,且具有较强的盐度耐受能力,可以适应0.8~35.0盐度的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鱼 盐度 生长 渗透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渐变对斑尾复鰕虎鱼幼鱼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税春 施永海 +3 位作者 华雪铭 张忠华 张海明 刘永士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为了解斑尾复鰕虎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设置0.5、10、15、20、25、30、35、40、50共10个盐度组,采用外界盐度渐变的方法对该鱼幼鱼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0~50内,血清渗透压... 为了解斑尾复鰕虎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设置0.5、10、15、20、25、30、35、40、50共10个盐度组,采用外界盐度渐变的方法对该鱼幼鱼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浓度及鳃丝Na+/K+–ATP酶活力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0~50内,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含量均随盐度升高而升高,盐度为40~50时,血清渗透压及各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6);在0~35的盐度中,血清渗透压及离子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在0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最强,25和35盐度组的鳃丝Na+/K+–ATP酶活性比5~20和40~50盐度组的明显增强,25和35盐度组之间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5~20和40~50盐度组之间也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5~35内,鳃丝Na+/K+–ATP酶活性随外界盐度升高呈升高趋势;回归分析得到血清等渗点为0.308 mol/kg,相对应的盐度为10.8;Na+、Cl–、K+等离子点分别为340.28、137.08和4.51 mmol/L,相对应的盐度分别为28.1、8.9和18.5。以上结果表明,斑尾复鰕虎鱼幼鱼对外界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属于广盐性鱼类,其盐度的耐受范围和适宜范围分别为0.3~35和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尾复鰕虎鱼 盐度 血清渗透压 血清离子 鳃丝Na+/K+-ATP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的性腺发育 被引量:2
6
作者 施永海 蒋飞 +3 位作者 于爱清 徐嘉波 谢永德 税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解决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人工培育亲本性腺发育不佳的问题,开展了美洲鲥亲本仿洄游的培育,研究观察了美洲鲥亲本卵巢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II^V期)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确定了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性腺初次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 为解决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人工培育亲本性腺发育不佳的问题,开展了美洲鲥亲本仿洄游的培育,研究观察了美洲鲥亲本卵巢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II^V期)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确定了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性腺初次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在美洲鲥仿洄游培育过程中,在卵巢、精巢发育前期(II期),雌雄亲本生长迅速;而性腺发育到III期后,雌雄亲本的生长滞缓,雌鱼亲本甚至出现负生长。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初次发育(II^V期)过程中,雌雄亲本均有较高的肥满度,分别为1.55~2.07和1.56~1.71;卵巢发育Ⅴ期雌鱼亲本的肥满度(2.07)显著高于在卵巢II^IV期亲本(1.55~1.67);而雄鱼亲本肥满度在精巢发育各阶段(II^V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发育良好,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均较高,性腺发育Ⅴ期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GSI)分别为(26.10±6.46)(18.88~33.62)和(5.18±0.68)(4.49~6.11)。研究表明,仿洄游培育的水温(10.8~30.8℃)和盐度(1~15)的周年变化符合美洲鲥亲本性腺发育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 仿洄游培育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及恢复投喂对菊黄东方鲀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税春 施永海 +3 位作者 徐嘉波 陆根海 张海明 谢永德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2期57-61,共5页
为了解菊黄东方纯的补偿生长机制,发掘其生长潜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128.23±16.67)g的菊黄东方纯进行饥饿0 d(对照)、5 d(F5)、10 d(F10)、15 d(F15)和随后恢复投喂25 d的处理,分别于饥饿开始前、饥饿结束及恢复投喂结束... 为了解菊黄东方纯的补偿生长机制,发掘其生长潜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128.23±16.67)g的菊黄东方纯进行饥饿0 d(对照)、5 d(F5)、10 d(F10)、15 d(F15)和随后恢复投喂25 d的处理,分别于饥饿开始前、饥饿结束及恢复投喂结束时进行采样,分析饥饿及恢复投喂对菊黄东方纯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期间,F15组菊黄东方纯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5组(P<0.05);F10和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负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F5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试验鱼的平均体质量、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F5组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68%和34.09%。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试验鱼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受饥饿胁迫,试验鱼体内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饥饿至15 d时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影响(P>0.05)。恢复投喂后,除F15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10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外,各处理组的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菊黄东方纯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能力.适当延长投饲间隔或减少投饲次数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 饥饿 恢复投喂 生长 血清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二茬养殖水质动态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薇 张根玉 +3 位作者 骆志强 张宗锋 税春 金沁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通过监测两茬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的水质指标,研究了两茬养虾水质变化进程和动态对比。监测结果显示,第一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5.00~29.95℃,盐度在1.30~18.50,pH在8.30~10.98,溶氧量在7.34~16.09 mg/L,COD在6.63~16.73 mg/L,氨氮在0.32~4... 通过监测两茬南美白对虾池塘温室的水质指标,研究了两茬养虾水质变化进程和动态对比。监测结果显示,第一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5.00~29.95℃,盐度在1.30~18.50,pH在8.30~10.98,溶氧量在7.34~16.09 mg/L,COD在6.63~16.73 mg/L,氨氮在0.32~4.07 mg/L,亚硝酸盐氮在0.01~0.78 mg/L,硝酸盐氮在0.05~1.87 mg/L,悬浮物在0.0047~0.393 8 mg/L;第二茬养殖水体的水温在24.70~31.80℃,盐度在1.15~16.25,pH在7.89~9.06,溶氧量在5.68~11.06 mg/L,COD在6.28~21.55 mg/L,氨氮在0.16~0.76 mg/L,亚硝酸盐氮在0.00~0.96 mg/L,硝酸盐氮在0.07~2.11 mg/L,悬浮物在0.0105~0.1984 mg/L。研究表明,池塘温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能满足南美白对虾生长的需求,同时第二茬养殖水质条件较第一茬差,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溶氧量以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同时及时开展轮捕,降低池塘的承载量,可降低对虾病毒病暴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池塘温室 二茬养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鳑鲏室内水泥池人工繁育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嘉波 施永海 +3 位作者 陆根海 朱建明 王建军 税春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2期72-74,共3页
为了探索中华鳑鲏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鲏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鲏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鲏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 为了探索中华鳑鲏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鲏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鲏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鲏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培育成活率7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鳑鲏 水泥池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美洲鲥幼鱼的生长特性及消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税春 施永海 +1 位作者 陆根海 徐嘉波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5期266-271,共6页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将初始体长为(54.04±6.07)mm、体质量为(2.03±0.75)g的4000尾美洲鲥幼鱼放在有效体积约300 m 3的养殖池中饲养84 d,研究美洲鲥幼鱼养殖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生长过程中消化酶活力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美洲...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将初始体长为(54.04±6.07)mm、体质量为(2.03±0.75)g的4000尾美洲鲥幼鱼放在有效体积约300 m 3的养殖池中饲养84 d,研究美洲鲥幼鱼养殖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生长过程中消化酶活力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美洲鲥体长(L)、体质量(W)均与养殖时长(t)呈指数相关(L=56.568e^(0.0088t),W=2.4633e^(0.0274t)),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W=7×10^(-6) L^(3.1582)),试验期间美洲鲥幼鱼的生长类型为等速生长;总体上,肥满度随着幼鱼的生长发育而明显提高,试验初期(养殖14 d时)显著提高,之后有所降低,在42 d时显著下降(P<0.05),之后幼鱼的肥满度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提高(P<0.05),并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高值。美洲鲥幼鱼胃蛋白酶活力随着幼鱼的生长显著升高(P<0.05);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活力随着幼鱼生长显著下降(P<0.05),而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总体呈升高趋势(P<0.05);肠道中淀粉酶的活力随着幼鱼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总体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第84天(P<0.05)。研究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美洲鲥幼鱼的生长类型为等速生长,本试验的养殖条件适宜美洲鲥幼鱼生长;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消化酶的变化规律,适时调整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含量或添加生物酶制剂,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提高养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美洲鲥 生长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楚雯 袁新程 +4 位作者 施永海 王韩信 谢永德 徐嘉波 税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4-461,共8页
为了解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究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不同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系统不同组成的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分析了水体、底泥、蕹菜Ipomoea aquatica... 为了解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究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不同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系统不同组成的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分析了水体、底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根际与根表、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肠道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差异。结果表明: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6组样品细菌分布于62门1503属,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7.7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3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16.0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07%),主要优势菌属包括红球菌属Rhod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红杆菌属Rhod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蕹菜根际及根表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Epsilonbacteraeota、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凡纳滨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的功能性细菌分布略有不同,蕹菜根表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体、鲀肠道和虾肠道(P<0.05),蕹菜根际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体和蕹菜根际固氮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虾肠道、底泥和鲀肠道(P<0.05)。研究表明,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不同组成(底泥、水体、蕹菜根际与根表、养殖对象肠道)由于功能不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蕹菜根际及根表包含有相对丰度较高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有助于促进氮循环,提高系统中氮的利用率,而养殖对象肠道中既有有益菌也有致病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池塘鱼菜立体种养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咸水、淡水养殖刀鲚消化、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酶活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新程 施永海 +4 位作者 徐嘉波 税春 杨明 谢永德 张忠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9,共10页
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在半咸水(盐度为8.7~12.5)和淡水养殖条件下消化、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池塘套养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1~+龄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10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半咸水养殖刀鲚... 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在半咸水(盐度为8.7~12.5)和淡水养殖条件下消化、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池塘套养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1~+龄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10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半咸水养殖刀鲚(以下简称半咸水刀鲚)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淡水养殖刀鲚(以下简称淡水刀鲚)(P<0.05),其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均高于淡水刀鲚,而对脂肪的消化有所减弱。其中,半咸水刀鲚的4种内脏器官的淀粉酶(AMS)活力均大于淡水刀鲚,但差异不显著(P>0.05);胃和肝中蛋白酶活力均显著大于淡水刀鲚(P<0.05),肝和盲囊中脂肪酶(LPS)活力均显著低于淡水刀鲚(P<0.05)。半咸水刀鲚的AMS、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均为盲囊>肠>胃>肝,而LPS活力大小顺序为肠>盲囊>胃>肝;淡水刀鲚的AMS、蛋白酶和LPS活力大小顺序均为盲囊>肠>胃>肝。半咸水刀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其肝脏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显著低于淡水刀鲚(P<0.05),半咸水对刀鲚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力。研究表明,半咸水养殖条件不仅促进了刀鲚的生长,提升了刀鲚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还通过提高SOD和GSH-PX活力来提升刀鲚免疫力,减少外界环境威胁。综上所述,刀鲚更适合在半咸水中进行养殖,建议今后可用半咸水(盐度为8.7~12.5)养殖1~+龄刀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半咸水 消化酶 抗氧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1+龄亚成鱼池塘越冬生长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嘉波 施永海 +3 位作者 税春 谢永德 刘永士 于爱清 《水产科技情报》 2018年第5期241-246,共6页
为完善美洲鲥池塘养殖技术,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在池塘保温大棚条件下越冬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开展了美洲鲥池塘保温大棚越冬养殖试验,放养密度为4 682尾/hm^2。试验结果:在水温11.2~20.6℃条件下,经1... 为完善美洲鲥池塘养殖技术,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在池塘保温大棚条件下越冬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开展了美洲鲥池塘保温大棚越冬养殖试验,放养密度为4 682尾/hm^2。试验结果:在水温11.2~20.6℃条件下,经150 d的越冬养殖,越冬成活率98.0%,美洲鲥体长增长26.6%,体质量增加96.2%,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 3L^(3.076),R^2=0.922 8,接近于匀速生长,体长、体质量日均增长量随养殖天数的增加呈n形变化,肥满度在1.55~1.71,最大值出现在越冬养殖中期。结果表明:美洲鲥1^+亚成鱼的适宜越冬水温在12℃以上,最佳越冬水温在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1+龄亚成鱼 越冬 生长特性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龄刀鲚与暗纹东方鲀成鱼的混养自繁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建军 邓平平 +4 位作者 税春 徐嘉波 谢永德 杨明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3期158-162,共5页
为提高刀鲚和暗纹东方鲀的池塘养殖效益以及获得大规格刀鲚鱼种,2021年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的4口池塘中进行了1^(+)龄刀鲚(3000尾/hm^(2))与暗纹东方鲀成鱼(12000尾/hm^(2))的混养试验以及刀鲚生态自繁养殖试验。经过132 d... 为提高刀鲚和暗纹东方鲀的池塘养殖效益以及获得大规格刀鲚鱼种,2021年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的4口池塘中进行了1^(+)龄刀鲚(3000尾/hm^(2))与暗纹东方鲀成鱼(12000尾/hm^(2))的混养试验以及刀鲚生态自繁养殖试验。经过132 d的养殖,刀鲚出塘规格达到24.99~59.90 g/尾,成活率为15.0%~54.1%,其中有3口试验池塘获得了大规格刀鲚自繁鱼种,数量分别为2515、2871、3399尾;暗纹东方鲀出塘规格在280.2~296.3 g/尾,单位面积产量达到3372.8~3502.5 kg/hm^(2),成活率达97.8%~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暗纹东方鲀 混养 自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鱼种运输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施永海 严银龙 +3 位作者 张海明 谢永德 刘永士 税春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2期86-90,共5页
通过对人工繁育的美洲鲥夏花鱼种(体长3~5 cm、体质量0.5~1.5 g)和5月龄大规格鱼种(100~150 g)的运输试验,研究了运输美洲鲥商品鱼苗及大规格鱼种的技术参数。试验结果:采用车载氧气袋运输美洲鲥夏花鱼种,有效水体为8~10 L,水温为18... 通过对人工繁育的美洲鲥夏花鱼种(体长3~5 cm、体质量0.5~1.5 g)和5月龄大规格鱼种(100~150 g)的运输试验,研究了运输美洲鲥商品鱼苗及大规格鱼种的技术参数。试验结果:采用车载氧气袋运输美洲鲥夏花鱼种,有效水体为8~10 L,水温为18~20℃,密度低于50尾/L,从装载到放养的运输时间为2.5~3.5 h,运输成活率在95%以上;采用车载水箱运输夏花鱼种,有效水体为700 L,水温为22~23℃,运输密度在6.93~7.14尾/L,运输时间为2.5~3.0 h,成活率在99.70%以上;采用车载水桶运输5月龄大规格鱼种(100~150 g),有效水体为25 L,水温为8~10℃,运输密度在0.24~0.28尾/L,上下车装运及运输总计时间在20~30 min,成活率在92%~95%。关于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议:对于美洲鲥夏花鱼种距离在100~200 km、时间在2~3 h的中途运输,采用车载氧气袋(有效水体8~10 L)或水箱(有效水体700 L)的方式,运输水温分别控制在18~20℃和22~23℃,长距离运输采用氧气袋空运;对于大规格鱼种(体质量为100~150 g)的运输,短途(运输时间在20~30 min)采用车载水桶(有效水体25 L),长途采用车载水箱(有效水体700 L以上),纯氧充气。运输过程中,适当提高水体盐度或者使用适量麻醉剂可提高美洲鲥鱼种运输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鱼种 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大棚越冬养殖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施永海 谢永德 +3 位作者 刘永士 徐嘉波 税春 邓平平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1期21-27,共7页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518~2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鱼种 池塘大棚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亚成鱼池塘大棚越冬养殖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永德 税春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3期140-144,149,共6页
为弥补美洲鲥对水温耐受性较差的缺陷,使其在上海乃至江浙地区能自然过冬,2016-2019年通过在养殖池塘上搭建保温棚,开展了美洲鲥2龄鱼种越冬养殖试验。试验结果:2016-2017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3年越冬期间,美洲鲥的体长相对增... 为弥补美洲鲥对水温耐受性较差的缺陷,使其在上海乃至江浙地区能自然过冬,2016-2019年通过在养殖池塘上搭建保温棚,开展了美洲鲥2龄鱼种越冬养殖试验。试验结果:2016-2017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3年越冬期间,美洲鲥的体长相对增长率分别为26.58%、5.63%、11.87%,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分别为96.21%、27.46%、49.6%,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1%、70.5%、95.0%,饲料系数分别为2.36、3.51、2.21。结果表明,水温在12℃以上时,2龄美洲鲥摄食良好,越冬期仍然是其重要的生长期,在池塘上搭建越冬保温棚能够使美洲鲥安全过冬。建议在江浙沪等地区搭建越冬棚养殖美洲鲥,越冬放养密度控制在1000~1200尾/亩(15亩=1 hm^2,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大棚 越冬 池塘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施永海 谢永德 +3 位作者 徐嘉波 刘永士 税春 邓平平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5期241-246,共6页
为提高美洲鲥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技术,采用推迟拉盖遮阴膜、提早拆除遮阴膜、适时搭建保温大棚等措施方法改进了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方式,并开展了相关的养殖验证试验,研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养殖效果。结果显示,2017年(改进前),... 为提高美洲鲥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技术,采用推迟拉盖遮阴膜、提早拆除遮阴膜、适时搭建保温大棚等措施方法改进了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方式,并开展了相关的养殖验证试验,研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养殖效果。结果显示,2017年(改进前),美洲鲥当年鱼种经过120d的养殖,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2.46cm和26.53g,分别增长284.57%和3636.62%,肥满度为1.35g/cm^3,体长日增长率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分别为0.076cm/d和0.215g/d,养殖成活率为81.02%,饲料系数为2.04;2018年(改进后),美洲鲥当年鱼种经过144d的养殖,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6.50~16.89cm和65.97~69.68g,分别增长293.70%~370.09%和6066.37%~9460.87%,肥满度为1.42~1.50g/cm^3,体长日增长率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分别为0.088~0.090cm/d和0.453~0.476g/d,养殖成活率为75.94%~78.96%,饲料系数为1.63~1.77。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池塘遮阴养殖模式,其养殖效果好于单纯的遮阴池塘或露天池塘,与大水面网箱和深井水工厂化养殖模式相近。建议在江浙地区开展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时,于放苗1周后拉盖遮阴膜,9月中旬移除遮阴膜,10月中旬搭建池塘保温大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鱼种 池塘养殖 遮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阶段脂肪酸组成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永海 徐嘉波 +4 位作者 刘永士 邓平平 张宗锋 税春 张根玉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6期289-295,共7页
为了解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阶段脂肪酸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菊黄东方鲀的开口前仔鱼(3日龄)、后期仔鱼(10日龄)和稚鱼(21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鱼苗总脂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而呈... 为了解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阶段脂肪酸的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菊黄东方鲀的开口前仔鱼(3日龄)、后期仔鱼(10日龄)和稚鱼(21日龄)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鱼苗总脂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而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P<0.05),从开口前仔鱼的26.73%急剧下降至稚鱼的11.70%。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各阶段的干样中检出8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C18:1n9c的相对质量分数均为最高(22.36%~32.01%),呈现中间高、前后低的趋势;C16:0的质量分数较高(13.66%~17.34%),呈现中间低、前后高的趋势;C18:0在稚鱼中的相对质量分数(13.57%)显著高于开口前仔鱼(8.59%)和后期仔鱼(7.91%);C22:6n3(DHA)的质量分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从开口前仔鱼的22.21%急剧下降至稚鱼的2.61%;C20:5n3(EPA)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而显著升高,从开口前仔鱼的3.53%升高至稚鱼的7.83%。SFA的相对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呈现中间低、前后高的趋势,而MUFA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开口前仔鱼阶段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39.06%)显著高于后期仔鱼和稚鱼(分别为32.38%和34.03%)。稚鱼阶段的SFA(34.53%)、MUFA(31.43%)和PUFA(34.03%)三者之间相对趋于均衡。开口前仔鱼的∑n3PUFA/∑n6PUFA(6.38)显著高于后期仔鱼(2.54)和稚鱼(2.21)。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的各阶段实际质量分数最高均为C18:1n9c(22.36~32.01 mg/g),实际质量分数较高的有C16:0、C18:0、C16:1、C20:5n3(EPA)和C22:6n3(DHA)。除C18:3n3、C20:4n6和C20:5n3(EPA)外,其它各单个脂肪酸的实际质量分数随苗种发育均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C22:6n3(DHA)的实际质量分数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从开口前仔鱼的57.22 mg/g急剧下降至稚鱼的2.82 mg/g。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开口摄食后的发育仍需要消耗大量的n3PUFA(特别是DHA),鱼体内脂肪酸组成(特别是n3PUFA的质量分数)与饵料密切相关。建议在菊黄东方鲀苗种培育中后期及时增加富含n3PUFA(特别是DHA)饵料的投喂量,如海水桡足类、藻类强化过的卤虫幼体,以缓解苗种中后期培育成活率低下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 仔鱼 稚鱼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鲥专题系列讲座 美洲鲥越冬养殖
20
作者 施永海 谢永德 +2 位作者 徐嘉波 杨明 税春 《科学养鱼》 2022年第10期13-14,共2页
美洲鲥在水温8~10℃时摄食明显减少,5℃以下停止摄食,温度继续下降开始出现死亡。因此,在长三角地区,美洲鲥不能自然过冬,需要搭建室外越冬棚或移入室内进行越冬养殖。越冬养殖有池塘大棚越冬、集约化越冬和网箱越冬3种模式。池塘大棚... 美洲鲥在水温8~10℃时摄食明显减少,5℃以下停止摄食,温度继续下降开始出现死亡。因此,在长三角地区,美洲鲥不能自然过冬,需要搭建室外越冬棚或移入室内进行越冬养殖。越冬养殖有池塘大棚越冬、集约化越冬和网箱越冬3种模式。池塘大棚越冬是近年发展起来比较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管理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养殖 美洲鲥 大棚越冬 规模化生产 摄食 池塘 集约化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