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会仙岩溶湿地古菌和细菌群落的共现性
被引量:
8
1
作者
程跃扬
靳振江
+5 位作者
袁武
贾远航
梁锦桃
邱江梅
潘复静
刘德深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古菌、细菌,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存机制,以会仙岩溶湿地中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构建了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古菌细菌之间群落的共现网络。结果表明:湖泊湿地土壤古菌的...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古菌、细菌,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存机制,以会仙岩溶湿地中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构建了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古菌细菌之间群落的共现网络。结果表明:湖泊湿地土壤古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稻田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湖泊湿地和稻田撂荒地;在门水平上,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的优势古菌均为Thaumarchaeota(奇古菌门)、Bathyarchaeota(深古菌门)和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优势细菌均为Chloroflexi(绿弯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共现网络分析表明,古菌、细菌和古菌细菌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均多于负相互作用;古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OTU38、OTU85、OTU1093、OTU155和OTU231)和Nitrososphaeraceae(亚硝化球菌科)(OTU2);细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Pyrinomonadaceae RB41(OTU21)、Acidobacteria subgroup 6(酸杆菌纲)(OTU48)和Rokubacteria(棒状杆菌门)(OTU44);古菌细菌共现网络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OTU38和OTU85)、Nitrososphaeraceae(OTU2)、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OTU39)、Holophagae Subgroup 7(全噬菌纲)(OTU14)和Pyrinomonadaceae RB41(OTU21)。Mantel分析表明,影响古菌细菌共现网络关键类群的环境因子是pH、C/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湿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细菌
古菌
共现网络
关键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会仙岩溶湿地古菌和细菌群落的共现性
被引量:
8
1
作者
程跃扬
靳振江
袁武
贾远航
梁锦桃
邱江梅
潘复静
刘德深
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7008,41361054)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AA281247)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桂科AD18126018)。
文摘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古菌、细菌,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存机制,以会仙岩溶湿地中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构建了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古菌细菌之间群落的共现网络。结果表明:湖泊湿地土壤古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稻田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湖泊湿地和稻田撂荒地;在门水平上,湖泊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的优势古菌均为Thaumarchaeota(奇古菌门)、Bathyarchaeota(深古菌门)和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优势细菌均为Chloroflexi(绿弯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共现网络分析表明,古菌、细菌和古菌细菌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均多于负相互作用;古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OTU38、OTU85、OTU1093、OTU155和OTU231)和Nitrososphaeraceae(亚硝化球菌科)(OTU2);细菌共现网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Pyrinomonadaceae RB41(OTU21)、Acidobacteria subgroup 6(酸杆菌纲)(OTU48)和Rokubacteria(棒状杆菌门)(OTU44);古菌细菌共现网络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微生物为Bathyarchaeota(OTU9、OTU38和OTU85)、Nitrososphaeraceae(OTU2)、Anaerolineaceae(厌氧绳菌科)(OTU39)、Holophagae Subgroup 7(全噬菌纲)(OTU14)和Pyrinomonadaceae RB41(OTU21)。Mantel分析表明,影响古菌细菌共现网络关键类群的环境因子是pH、C/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湿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细菌
古菌
共现网络
关键类群
Keywords
karst wetland
bacteria
archaea
co-occurrence pattern
key taxa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会仙岩溶湿地古菌和细菌群落的共现性
程跃扬
靳振江
袁武
贾远航
梁锦桃
邱江梅
潘复静
刘德深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