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感染与宿主抗感染免疫之间“博弈”——凋亡、坏死和焦亡分子机制
1
作者 陈松彪 刘飞飞 +7 位作者 尚珂 余祖华 何雷 魏颖 陈建 张春杰 程相朝 丁轲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细胞死亡是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感染可引起不同形式宿主细胞死亡,包括溶解性和非溶解性两种细胞死亡类型。这两种细胞死亡类型不仅能够消除病毒感染细胞,而且还能够利用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促进宿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 细胞死亡是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毒感染可引起不同形式宿主细胞死亡,包括溶解性和非溶解性两种细胞死亡类型。这两种细胞死亡类型不仅能够消除病毒感染细胞,而且还能够利用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促进宿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进程。反之,病毒也发展出不同规避机制来抑制宿主细胞死亡进而促进自身感染。本文就病毒感染与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之间的“博弈”——凋亡、坏死和焦亡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理解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宿主 博弈 凋亡 坏死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
作者 牛俊辉 李琦 +6 位作者 毛福超 钱满 贾艳艳 丁轲 张春杰 程相朝 廖成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Mus musculus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tatD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及减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liss法将亲本菌株(LM1...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Mus musculus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tatD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及减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liss法将亲本菌株(LM10403s)、缺失菌株(LM10403sΔtatD)和互补菌株(LM10403sCΔtatD)口服感染小鼠,确定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LM10403sΔtatD以1.00×10^(5) CFU口服免疫小鼠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将40只6周龄雌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即磷酸缓冲盐溶液组(PBS)、LM10403s组、LM10403sΔtatD组和LM10403sCΔtatD组,PBS组小鼠灌胃200μL无菌PBS,实验组分别灌胃200μL含1.00×10^(6) CFU的菌液。灌胃24 h后剖杀各组小鼠,收集肠道内容物,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测定各处理小鼠盲肠样品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序列,并比较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富集。【结果】LM10403sΔtatD的LD_(50)为8.11×10^(7) CFU,毒力低于LM10403s。同时LM10403sΔtatD口服免疫小鼠后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亲本菌株的攻毒能提供80%保护率。Chao1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示:PBS与LM10403sΔtatD处理组差异不显著,但LM10403s组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相比于PBS处理组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LM10403sΔtatD处理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高于LM10403s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而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高于LM10403s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功能预测分析显示:LM10403s处理组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等信号通路的富集程度高于LM10403sΔtatD处理组。【结论】tatD基因缺失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毒力降低,并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tatD基因缺失菌株感染小鼠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减小,且有益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D基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毒力 16S rRNA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IL-18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程相朝 赵德明 +2 位作者 吴庭才 李银聚 张春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6-481,共6页
利用首次从鸡新城疫疫苗接种的鸡胚脾细胞中扩增出的鸡IL 18 全基因,构建IL 18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IL18),并观察其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种pcDNA3 IL18 质粒和活疫苗的免疫鸡在接种后35 d内,特别是15 d之后所... 利用首次从鸡新城疫疫苗接种的鸡胚脾细胞中扩增出的鸡IL 18 全基因,构建IL 18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IL18),并观察其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种pcDNA3 IL18 质粒和活疫苗的免疫鸡在接种后35 d内,特别是15 d之后所产生的HI抗体效价和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高于单纯疫苗免疫组及pcDNA3 空白质粒和疫苗联合免疫组。其中,HI抗体效价在15 d 时差异显著(P<0 05),在30 和35 d时差异极显著(P<0 01);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15 d后均表现为差异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而单纯疫苗组与空白质粒和疫苗联合免疫组之间的各测定指标则无明显的差异(P>0 05)。在35 d时进行攻毒, pcDNA3 IL18和疫苗联合免疫组的保护率为83.3%,而单纯疫苗免疫组、空白质粒和疫苗联合免疫组鸡的保护率则分别只有61.5%和66.7%。说明该pcDNA3 IL18真核表达质粒在鸡体内得到了表达,表达产物不仅能够显著增强新城疫疫苗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而且还可以明显提高疫苗的保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增强作用 真核表达载体 新城疫疫苗 IL-18 构建 HI抗体效价 联合免疫 真核表达质粒 体液免疫反应 疫苗免疫 增殖反应 差异显著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保护率 疫苗接种 鸡新城疫 测定指标 细胞免疫 表达产物 全基因 脾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疫苗的构建及导入方式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程相朝 李银聚 +1 位作者 张春杰 吴庭才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4年第11期12-15,共4页
作者首先重点围绕抗原的编码基因和载体质粒、细胞因子、免疫刺激复合物和脂质体等佐剂及肌肉变性剂和共刺激信号分子在 DNA疫苗中的应用对 DNA疫苗构建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然后综述了肌肉注射、皮下接种、基因枪接种和口服等不同途... 作者首先重点围绕抗原的编码基因和载体质粒、细胞因子、免疫刺激复合物和脂质体等佐剂及肌肉变性剂和共刺激信号分子在 DNA疫苗中的应用对 DNA疫苗构建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然后综述了肌肉注射、皮下接种、基因枪接种和口服等不同途径导入 DNA疫苗和不同免疫方式的免疫效果 ,最后对有关 DNA疫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构建 免疫方式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分型与分子流行病学 被引量:9
5
作者 程相朝 吴庭才 李清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4年第8期39-41,共3页
对新城疫流行以来不同时期基因型的变化和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综述,阐明了1926年起源于东南亚的第1次ND大流行是由基因Ⅱ-Ⅵ型引起的;1960年末到1973年的第2次大流行是由基因Ⅴ-Ⅵ型引起的;70年代末后的第3次大流行主要是由基因Ⅵ型引起... 对新城疫流行以来不同时期基因型的变化和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综述,阐明了1926年起源于东南亚的第1次ND大流行是由基因Ⅱ-Ⅵ型引起的;1960年末到1973年的第2次大流行是由基因Ⅴ-Ⅵ型引起的;70年代末后的第3次大流行主要是由基因Ⅵ型引起的;而目前我国流行的NDV毒株既有老的基因Ⅵ型,又有新的基因Ⅶ型流行,更存在我国特有的基因Ⅸ型,特别是基因Ⅶ型在目前的流行似乎已十分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基因型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咪唑对HVT免疫雏鸡免疫器官中T细胞数量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程相朝 张春杰 +1 位作者 李银聚 吴庭才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2年第8期31-33,共3页
观察了左旋咪唑对 HVT免疫雏鸡免疫器官中 T细胞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雏鸡在 1日龄接种火鸡疱疹病毒 (HVT)冻干苗后 ,同时连续 4 d应用 15 mg/ kg左旋咪唑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 ,免疫后 7、14、2 1、2 8d,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等免疫器官... 观察了左旋咪唑对 HVT免疫雏鸡免疫器官中 T细胞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雏鸡在 1日龄接种火鸡疱疹病毒 (HVT)冻干苗后 ,同时连续 4 d应用 15 mg/ kg左旋咪唑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 ,免疫后 7、14、2 1、2 8d,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的不同区域中 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多 ,并在大部分时间内差异显著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数量 左旋咪唑 雏鸡 火鸡疱疹病毒 免疫器官 T淋巴细胞 免疫增强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Δcrp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郁川 程相朝 +3 位作者 赵战勤 张春杰 李银聚 吴庭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7-593,共7页
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构建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的crp基因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以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出crp基因上下游片段(1 048和1 743 bp),并分别将其克隆入自杀性质粒pR... 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构建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的crp基因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以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出crp基因上下游片段(1 048和1 743 bp),并分别将其克隆入自杀性质粒pRE112上,构建含缺失320 bp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运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C78-1的Δcrp缺失株。进一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缺失株的血清型与亲本菌株C78-1一致,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的crp基因,但其生化特性和生长速度与C78-1相比发生明显改变,小鼠致死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毒力较C78-1降低约750倍。以上结果均证实,作者成功构建了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株的crp基因缺失突变株,缺失株遗传稳定,毒力显著降低,为进一步开发猪霍乱沙门氏菌的弱毒疫苗菌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霍乱沙门氏菌C78-1 crp基因 重组自杀性质粒 接合转移 Δcrp缺失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表达鹅细小病毒VP3-gIL2重组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口服免疫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丁轲 余祖华 +8 位作者 李旺 闫文朝 王臣 赵战勤 程相朝 张春杰 王天奇 程安春 汪铭书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2-269,共8页
笔者拟构建共表达鹅细小病毒(GPV)VP3和鹅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性重组乳酸杆菌,评价口服表达融合蛋白GPV VP3-gIL2的重组乳酸杆菌的免疫效果。通过酶切将VP3基因和IL-2基因连接,并在其5′端连入乳酸杆菌的信号肽基因SP,亚克隆到乳... 笔者拟构建共表达鹅细小病毒(GPV)VP3和鹅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性重组乳酸杆菌,评价口服表达融合蛋白GPV VP3-gIL2的重组乳酸杆菌的免疫效果。通过酶切将VP3基因和IL-2基因连接,并在其5′端连入乳酸杆菌的信号肽基因SP,亚克隆到乳酸杆菌整合表达载体pMJ67,电转化入干酪乳杆菌L.CECT5276,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重组菌GPVVP3-gIL2融合蛋白的表达活性。将重组乳酸杆菌口服免疫雏鹅后检测血清GPV抗体、小肠黏液sIgA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J-SP-GPVVP3-gIL2,PCR证实质粒pMJ-SP-GPVVP3-gIL2成功整合到乳酸杆菌基因组;Western blot表明重组乳酸杆菌分泌表达的融合蛋白GPVVP3-gIL2能与GP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口服重组菌后能特异地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且在第4、5、6周明显高于GPV VP3组和gIL2组;重组乳酸杆菌口服免疫雏鹅可以产生抗VP3蛋白抗体,且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显著高于GPV VP3组;小肠黏液sIgA细胞生成的数量自第2周较GPV VP3组和疫苗组显著上升。动物攻毒试验结果显示GPV VP3-gIL2融合蛋白免疫组能够获得85%的保护率,表明所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口服后对GPV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能稳定表达GPV VP3-IL2融合蛋白的口服乳酸杆菌工程菌,为研究其作为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GPV) VP3 鹅白细胞介素-2(IL-2) 乳酸杆菌 共表达 口服免疫 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IL-2全基因和去信号肽基因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12
9
作者 龚婷 杨孝朴 +3 位作者 李银聚 张春杰 吴庭才 程相朝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4,40,共5页
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2(ChIL-2)cD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3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经诱导的卢氏鸡胚脾淋巴细胞中扩增出429 bp的ChIL-2全长基因cDNA和363 bp去除信号肽的ChIL-2基因cDNA.将ChIL-2全长和去信号肽的基因cDNA分别克隆到原核... 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2(ChIL-2)cD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3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经诱导的卢氏鸡胚脾淋巴细胞中扩增出429 bp的ChIL-2全长基因cDNA和363 bp去除信号肽的ChIL-2基因cDNA.将ChIL-2全长和去信号肽的基因cDNA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8a-IL-2和pET28a-△SIL-2,并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在22 ku和18 ku处有2条清晰的蛋白带,相同条件下pET28a-△SIL-2表达量较高.RNAstructure软件分析表明,pET28a-IL-2的mRNA5′端序列形成了复杂且较为稳定的二级结构,不利于翻译的起始,证明信号肽序列的存在对ChIL-2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白介素 IL-2基因 信号肽 原核表达 MRNA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纤维素酶地衣芽孢杆菌的诱变选育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余祖华 丁轲 +6 位作者 侯奎 李元晓 李旺 刘一尘 曹平华 贾艳艳 程相朝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6-1011,共6页
为提高产纤维素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ncheniformis)的产酶能力,本试验以前期分离的产纤维素酶地衣芽孢杆菌LY02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对该菌株进行了诱变选育,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突变株,并分别对其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 为提高产纤维素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ncheniformis)的产酶能力,本试验以前期分离的产纤维素酶地衣芽孢杆菌LY02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对该菌株进行了诱变选育,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突变株,并分别对其接种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初始pH和金属离子等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经诱变选育后突变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4.31%。其最佳产酶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5%,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24h,培养基初始pH 5.0,K+和Ba2+对纤维素酶的产生有激活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将高产纤维素酶的突变株开发为生产菌株提供了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纤维素酶 诱变 产酶条件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3年河南省犬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轲 余祖华 +6 位作者 彭春平 赵战勤 何雷 贾艳艳 张春杰 程相朝 夏咸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71-1678,共8页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及毒株的分子变异特征,于2011—2013年从郑州、洛阳、开封、信阳等10个不同的地区采集了573份疑似犬细小病毒病病例样品,首先采用国标法检测犬细小病毒(CPV)VP2基因462—1 023bp片段,对扩增的...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及毒株的分子变异特征,于2011—2013年从郑州、洛阳、开封、信阳等10个不同的地区采集了573份疑似犬细小病毒病病例样品,首先采用国标法检测犬细小病毒(CPV)VP2基因462—1 023bp片段,对扩增的序列进行测序和进化树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挑选出代表性毒株,克隆VP2全基因,测序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法检测样品的阳性率为88.48%,阳性毒株分为7个分支,通过对7个代表毒株VP2基因426AA的碱基组成分析,发现6株属于CPV-2a型,1株属于CPV-2b型。与国内外的代表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4%~99.9%,氨基酸相似性为97.6%~100.0%。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7个CPV分离株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KJ438801株与其它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共有12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突变率较高的位点是267、297、324、440、555位氨基酸,每个毒株均有2~3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流行的CPV以CPV-2a型和CPV-2b型并存,但以CPV-2a型为主,且基因呈多变异现象,从而为河南省犬细小病毒病的疫苗研发和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犬细小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VP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8株IBDV地方株VP2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春杰 赵德明 +3 位作者 程相朝 李银聚 吴庭才 白东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8-433,共6页
对分离于洛阳地区1991和2001年前后间隔达10年之久的两个时期的8株IBDV进行了V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发现,8个地方株虽均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个毒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它们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高低可明显分为3群,分别... 对分离于洛阳地区1991和2001年前后间隔达10年之久的两个时期的8株IBDV进行了V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发现,8个地方株虽均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个毒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它们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高低可明显分为3群,分别位于系统进化树上超强毒区的3个小分支上。第1群包括1991年分离的L912、L914和L916三株;第2群包括L913、L017和L018三株;第3群包括2001年分离的L015和L016二株。群内各毒株间同源性较高,在98.3%~100%之间;群间各毒株的同源性则相对较低,在95%~97.9%之间,其中最低的为L015和L017、L016和L018二对,同源性均只有95%。进一步的序列分析表明,8个地方分离株均具有vvIBDV所具有的特征。其中,1991年的4株在各亲水区和七肽区的氨基酸和经典株及传统的超强毒株相比均无明显的变化;而2001年的4个分离株虽仍符合超强毒株的特点,但在相应亲水区均有1~2个氨基酸发生替换,特别是L015和L016株还出现了4个其它各毒株均没有的氨基酸位点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地方株 VP2基因 基因变异 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多糖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廖成水 贾艳艳 +6 位作者 李智丽 孙宁娜 李亮伟 王晓利 余祖华 郁川 程相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13-218,共6页
目的:探讨甘草多糖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分光光度法及Bliss法分别分析甘草多糖对Lm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计算细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 目的:探讨甘草多糖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分光光度法及Bliss法分别分析甘草多糖对Lm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计算细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观察低剂量(1 mg/kg)、中剂量(10 mg/kg)和高剂量(100 mg/kg)甘草多糖对感染100×LD50 Lm小鼠的保护力。小鼠感染0.01×LD50的Lm后1、7、14、21、28、35 d剖杀小鼠,检测脾脏、肝脏和肺脏中Lm分布的消长情况。结果:低质量浓度时(10、20、50μg/m L),甘草多糖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对Lm标准菌株10403S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促进作用呈上升趋势;但高质量浓度时(100、200μg/m L)这种促进作用逐渐降低。Lm口服感染小鼠的LD50为2.70×10^8 CFU。高剂量甘草多糖对于100×LD50的Lm感染可提供50%的保护力。0.01×LD50的Lm感染小鼠,随着甘草多糖质量浓度增加小鼠脾脏、肝脏和肺脏的细菌量逐渐减少。结论:低质量浓度甘草多糖在体外对Lm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质量浓度增高促进强度逐渐降低,而甘草多糖可以提高小鼠抵抗Lm感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多糖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生物被膜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a-miR-155对MDCC-MSB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余祖华 丁轲 +11 位作者 郁川 贾艳艳 何雷 廖成水 李静 张春杰 李银聚 吴庭才 程相朝 张梦珂 邱静静 罗俊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96-2504,共9页
为了解gga-miR-155对MDCC-MSB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gga-miR-155模拟物、gga-miR-155抑制物以及阴性对照瞬时转染MDCC-MSB1细胞。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DCC-MSB1细胞中gga-miR-155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 为了解gga-miR-155对MDCC-MSB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gga-miR-155模拟物、gga-miR-155抑制物以及阴性对照瞬时转染MDCC-MSB1细胞。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DCC-MSB1细胞中gga-miR-155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MDCC-MSB1细胞的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变化,Transwell检测MDCC-MSB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gga-miR-155模拟物可显著上调MDCC-MSB1细胞gga-miR-155表达水平,促进MDCC-MSB1细胞增殖,细胞G1期细胞减少,S和G2期细胞增加,同时凋亡减少,迁移、侵袭能力增加;gga-miR-155抑制物可显著下调MDCCMSB1细胞gga-miR-155表达水平,抑制MDCC-MSB1细胞增殖,细胞G1期细胞增加、S和G2期细胞减少,同时凋亡增加,迁移、侵袭能力下降。结果表明,gga-miR-155可促进MDCC-MSB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a-miR-155 MDCC-MSB1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TGFβ1对MDCC-MSB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祖华 丁轲 +13 位作者 贾艳艳 郁川 何雷 廖成水 李静 张春杰 李银聚 吴庭才 程相朝 门凯凯 张瑾 余祖玲 周子誉 罗俊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567-2575,共9页
旨在探讨鸡TGFβ1对MDCC-MSB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作者将构建的鸡TGFβ1过表达载体、干扰表达载体以及相应阴性对照转染MDCC-MSB1细胞,然后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鸡TGFβ1的表达水平、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的... 旨在探讨鸡TGFβ1对MDCC-MSB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作者将构建的鸡TGFβ1过表达载体、干扰表达载体以及相应阴性对照转染MDCC-MSB1细胞,然后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鸡TGFβ1的表达水平、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显示,与相应阴性对照相比,转染TGFβ1过表达质粒可显著上调MDCC-MSB1细胞的TGFβ1表达水平,显著抑制MDCC-MSB1细胞的增殖,且使G1期细胞增加、S和G2期细胞减少,同时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转染TGFβ1干扰表达质粒可显著下调MDCC-MSB1细胞的TGFβ1表达水平,显著促进MDCC-MSB1细胞的增殖,G1期细胞减少、S和G2期细胞增加,同时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表明,鸡TGFβ1可抑制MDCC-MSB1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MDCC-MSB1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HN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一尘 程相朝 +5 位作者 张春杰 程安春 张谦 李银聚 吴庭才 赵战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14102-14102,14134,共2页
论述了HN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新域疫病毒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抗肿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重组NDV-HN口服疫苗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田芳华 程相朝 +3 位作者 张春杰 李银聚 李静 刘一尘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9-63,共5页
试验旨在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ΔcrpΔasd(pYA3493-HN)。以pMD18-T-HN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NDV HN基因片段,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YA3493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YA3493-HN转入χ6097,再转入减毒... 试验旨在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ΔcrpΔasd(pYA3493-HN)。以pMD18-T-HN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NDV HN基因片段,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YA3493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YA3493-HN转入χ6097,再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ΔcrpΔasd,通过双酶切和PCR对质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携带NDV HN基因片段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ΔcrpΔasd(pYA3493-HN)构建成功。本研究结果为开发鸡新城疫的口服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 HN基因 原核表达载体pYA3493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细小病毒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祖华 丁轲 +3 位作者 程相朝 张春杰 李银聚 吴庭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4602-4603,4641,共3页
鹅细小病毒有5种蛋白,包括2种非结构蛋白和3种结构蛋白,该文简述了这5种蛋白的性质、特点、功能,并综述了鹅细小病毒蛋白体外表达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小病毒蛋白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捕获器:固有免疫细胞第三种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成水 Boireau Pascal +1 位作者 刘明远 程相朝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68-1774,共7页
胞外捕获器(extracellular traps,ETs)的释放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由DNA和颗粒蛋白组成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作为继吞噬作用、自噬之后的第三种杀伤机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ETs在体内外可捕获和杀伤绝大多数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胞外捕获器(extracellular traps,ETs)的释放是近来新发现的一种由DNA和颗粒蛋白组成的固有免疫防御机制。作为继吞噬作用、自噬之后的第三种杀伤机制,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ETs在体内外可捕获和杀伤绝大多数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作者对ETs的概念、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ETs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将对固有免疫细胞防御策略的新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免疫细胞 胞外捕获器 外捕作用 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PRN黏附素R1区蛋白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庭才 赵战勤 +4 位作者 王臣 张春杰 吴斌 程相朝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70-1375,共6页
百日咳杆菌黏附素(PRN)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为研究PRN的R1区多肽的免疫原性,分别将prn基因的全长编码区2 040 bp及5′端1 173 bp的片段(prnR1)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SDS... 百日咳杆菌黏附素(PRN)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为研究PRN的R1区多肽的免疫原性,分别将prn基因的全长编码区2 040 bp及5′端1 173 bp的片段(prnR1)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2种表达产物GST-R1和GST-PRN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学反应活性。在主动免疫保护试验中,GST-R1和GST-PRN免疫组小鼠均能产生较高的PRN抗体水平;当使用3 LD50的Bb强毒株HH0809进行鼻腔攻毒后,其保护率均为100%(9/9);当使用10 LD50HH0809攻毒时,其保护率分别为33.3%(3/9)和77.8%(7/9)。在被动免疫保护试验中,腹腔免疫GST-R1和GST-PRN兔抗血清均能100%(10/10)保护小鼠抵抗10 LD50HH0809的腹腔攻击,但经PRN吸附后的2种兔抗血清均失去了保护力(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重组PRN的N端R1区多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百日咳杆菌黏附素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