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死亡·欲望:《死于威尼斯》和《魂断威尼斯》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程润峰 李安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7-79,共3页
《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改编自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死于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1911),讲述了年过半百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Aschenbach)来到威尼斯城休养,却痴狂... 《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1971)改编自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死于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1911),讲述了年过半百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Aschenbach)来到威尼斯城休养,却痴狂地迷恋上美少年塔奇奥(Tadzio),而无暇顾及此时横行的霍乱,最终染疾而亡的故事。“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而提出来的概念,她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编织、拼贴而成,是一种“马赛克的建构”。[1]简而言之,“互文性”就是指在文本主体性以外的相互关系。而对于电影与文学尤其是“经典改编”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跨媒介互文性”。一部电影在被制作和被阐释的过程中,既可能包含对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映射,也可能包括对过往电影的指涉,还有可能包括对性别、地域、宗教等诸多文化要素的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作家 结构主义符号学 克里斯蒂娃 古斯塔夫 诺贝尔文学奖 对话理论 互文性 马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语言的社群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程润峰 谢晓明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3,共11页
网络语言社群是移动互联时代通过语言建构的新的组织形式。网络语言社群化的表征包括网络语言社群的建构和网络语言的社群化传播两个方面。根据社群成员的语言需求,网络语言社群可分为兴趣社群、关系社群、幻想社群和交易社群4种基本类... 网络语言社群是移动互联时代通过语言建构的新的组织形式。网络语言社群化的表征包括网络语言社群的建构和网络语言的社群化传播两个方面。根据社群成员的语言需求,网络语言社群可分为兴趣社群、关系社群、幻想社群和交易社群4种基本类型。网络语言的社群化是在符号机制、媒介机制、关系机制和传播机制等多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既有利于关注社会与批判现实、表达情感与调适心态的积极意义,也有容易导致语言贬值与社交壁垒、兴趣固化与思维情绪化的消极影响。从社群化视角来考察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拓展和深入网络语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社群化 网络社群 网络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