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洲大蠊的含氮成分及其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心龙 向斌 +4 位作者 李亚美 秦付营 耿福能 晏永明 程永现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1期20-25,28,共7页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 目的:探索美洲大蠊促创面愈合相关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1,2,3-三羟基丙基)吡嗪(1)、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3-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1-(2-羟乙基)-5-羟甲基-1H-吡咯-2-醛(5)、N-(5-乙酰吡咯-3-基)乙酰胺(6)、8-羟基-2,3-二氢-4(1H)-喹诺酮(7)、戊内酰胺(8)、N-乙酰多巴胺(9)、aspongopusin(10)、deoxyhyrtiosine A(11)、光色素(12)、6-羟甲基-3-羟基吡啶(13)、3,4-二羟基苯基甘油(14)、2-异戊基苯酚(15)和5-羟甲基呋喃-2-醛(16)。结论:化合物1、3、5和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7、10~16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14能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迁移,尤以化合物13作用最为显著,而化合物3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含氮成分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冬提取物作为流感灭活疫苗佐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芹芹 程永现 +6 位作者 吕青 李慧 宋绍辉 赵兰华 王俊 余巍 李映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7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天冬提取物作为流感疫苗佐剂的免疫增强作用,并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方法优化天冬佐剂与疫苗剂量。方法将不同剂量的天冬提取物与H3N2流感灭活疫苗共同肌肉免疫小鼠,以相应剂量灭活疫苗的单独免疫组、灭活疫苗与氢氧化铝共... 目的探讨天冬提取物作为流感疫苗佐剂的免疫增强作用,并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方法优化天冬佐剂与疫苗剂量。方法将不同剂量的天冬提取物与H3N2流感灭活疫苗共同肌肉免疫小鼠,以相应剂量灭活疫苗的单独免疫组、灭活疫苗与氢氧化铝共同免疫组、生理盐水免疫组作为对照组,间隔3周,免疫2次,取尾血收集血清,测定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并且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方法,以天冬提取物及流感疫苗血凝素(HA)含量作为2个关键因素设计分组,将HI效价作为响应值,使用SAS9.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天冬提取物及疫苗剂量组合进行研究,并得出最佳响应值对应的二者剂量。结果天冬提取物能显著增强血清HI抗体效价,并且高于氢氧化铝佐剂。当流感疫苗HA含量为4.345μg、天冬提取物含量为0.1 mg时能够获得最高响应值(HI效价为5 092)。结论天冬提取物对流感灭活疫苗具有佐剂效果,并有望成为流感灭活疫苗的新型免疫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提取物 流感疫苗 佐剂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庄小翠 晏永明 +1 位作者 张庆芝 程永现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9期1233-1239,共7页
目的:对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凝胶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离和鉴定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为7R,8R-苏式-4,7,9,9-四羟基-3-甲氧基-... 目的:对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凝胶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离和鉴定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为7R,8R-苏式-4,7,9,9-四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紫丁香酚苷(3),松柏苷(4),党参苷II(5),(Z)-4-羟基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2-羟甲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7),苄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9),(2Z)-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10),2-苯乙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党参苷I(12),3-羟基-2-{4-[(1E)-3-羟基丙-1-烯-1-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2E)-4-羟基-2-己烯酸(14),(2E)-3-甲基-2-戊二酸(15),5-乙酰莽草酸(16),色氨酸(17),腺苷(18),烟酸(19),咖啡因(20),5-(甲氧羰基)-2-吡咯烷酮(21)。结论:2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9、11、13和21为首次从臭参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参 苯丙素苷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果枸杞酚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程礼芝 郭平霞 +4 位作者 戴伟峰 晏永明 刘宝华 王淑美 程永现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2期159-162,178,共5页
目的:研究黑果枸杞酚性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榕醛(1)、4,6-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2)、马栗树皮素(3)、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 目的:研究黑果枸杞酚性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其化合物,并借助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榕醛(1)、4,6-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2)、马栗树皮素(3)、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酯(4)、反式阿魏酸(5)、反式咖啡酸(6)、对甲氧基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二氢阿魏酸甲酯(9)、香草酸(10)、原儿茶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原儿茶醛(13)和(E)-2-丁烯二酸单甲酯(14)。结论:化合物1~4、7、9和14为首次从黑果枸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和2测试了Sirtuin 1(SIRT1)和Sirtuin 6(SIRT6)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酚性成分 SIRT1 SIRT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马玉楠 陈传娇 +3 位作者 马晓惠 程永现 董鲜 徐福荣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6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利用牛津杯法、琼脂平板表面萌发法、吖啶橙和碘化丙啶染色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 目的:探讨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利用牛津杯法、琼脂平板表面萌发法、吖啶橙和碘化丙啶染色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能降低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和孢子活力,抑制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增加,且随着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浓度的增大,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变强。当质量浓度为25.65 mg·mL^(-1)时,与对照组相比,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分别降低了13.25%和12.50%;产孢量也显著降低,较对照组降低了90.61%。结论:黄花蒿叶甲醇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该研究将为三七根腐病的生态防控以及新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三七 甲醇粗提物 尖孢镰刀菌 根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鳖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6
作者 韩迪 程永现 晏永明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2期2501-2513,共13页
虫类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历代都善用其克顽疾,表明其临床疗效独特,异于植物来源中药,故有“虫类通络”理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常用虫类中药有22种,土鳖虫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受到了... 虫类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历代都善用其克顽疾,表明其临床疗效独特,异于植物来源中药,故有“虫类通络”理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常用虫类中药有22种,土鳖虫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土鳖虫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骨折、急慢性腰扭伤、肺纤维化、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应用和开发日益广泛,对于土鳖虫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土鳖虫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全面的综述,以期为土鳖虫及其他虫类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类中药 土鳖虫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芳香辟秽”理论指导下芳香精油在农业生态种植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
7
作者 董鲜 李晴晴 +5 位作者 霍莹莹 陈传娇 曾子盈 段素素 马玉楠 程永现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9期1562-1575,共14页
为防治病虫害的高发,实现农业种植中作物的高产,大量化学农药的施用已成常规,由此造成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不可预估的栽培作物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降低。在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当今时代,从自然界中寻求具有较强天... 为防治病虫害的高发,实现农业种植中作物的高产,大量化学农药的施用已成常规,由此造成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不可预估的栽培作物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降低。在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当今时代,从自然界中寻求具有较强天然抗菌活性、低毒和较低环境不良反应的天然产物对于作物病害管理至关重要。如何高效寻找此类物质,研究其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并将之应用于农业种植领域是研究的重点。芳香药物自古就被认为具有“辟秽”“除恶”作用,芳香所辟之“秽”是各种无形、有形之秽,芳香辟秽理论在医学方面针对抗病原微生物实际应用历史悠久。那么,该理论在农用微生物上是否依然奏效?挥发油,又称为芳香精油,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鉴于挥发油中具有复杂多样的对多种致病菌有抑菌活性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能降解成为非毒性物质,因此对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更为有利,故提出“芳香辟秽”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农业发展理念,并结合前期研究,对不同来源植物的挥发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使挥发油真正为农业生态种植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辟秽 挥发油 天然抗菌活性 次生代谢产物 环境友好型杀菌剂 农业生态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