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脓隐秘杆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威 何深宏 +5 位作者 任绍科 李小燕 杨雪芬 程方俊 周作勇 曹立亭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通过制备兔抗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高免血清,筛选固定方法、封闭液、洗涤液、抗体稀释度、抗体孵育时间等应用条件,建立一种检测化脓隐秘杆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表明:用冷丙酮作固定剂,10%山羊血清作封闭液,0.05%Tw... 通过制备兔抗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高免血清,筛选固定方法、封闭液、洗涤液、抗体稀释度、抗体孵育时间等应用条件,建立一种检测化脓隐秘杆菌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表明:用冷丙酮作固定剂,10%山羊血清作封闭液,0.05%Tween–20的0.01 mol/L pH 7.4 PBS(磷酸缓冲盐溶液)作洗涤液,兔抗化脓隐秘杆菌高免血清(一抗)1∶50稀释,37℃作用2 h,羊抗兔FITC(二抗)1∶100稀释,37℃作用2 h,草酸铵结晶紫衬染菌体3 min,对纯培养物化脓隐秘杆菌检测,可见清晰的特异性荧光,能区分溶血隐秘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猪链球菌;在人工感染化脓隐秘杆菌死亡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发病山羊临床病料中均能检出化脓隐秘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小鼠 化脓隐秘杆菌 高免血清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特异性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铭 程方俊 +1 位作者 沙莎 宋振辉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2,共2页
溃疡病(Canker)是鱼易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发炎、鱼鳞脱落、生成白色絮状物、继而溃烂,最后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且死亡情况明显。在鳗鱼、鲈鱼、金鱼、鲫鱼、鲤鱼等均有报道,其致病菌主要有气单胞... 溃疡病(Canker)是鱼易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发炎、鱼鳞脱落、生成白色絮状物、继而溃烂,最后死亡,该病发病率高,且死亡情况明显。在鳗鱼、鲈鱼、金鱼、鲫鱼、鲤鱼等均有报道,其致病菌主要有气单胞菌属占59.1%、不动杆菌占13.3%、黄杆菌占10.8%、肠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其中气单胞菌属不仅是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也是中华鳖、牛蛙、三角帆蚌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溃疡病 黄颡鱼 药敏试验 分离鉴定 出血性败血症 气单胞菌属 水生经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抗原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8
3
作者 罗干 邹宏 +6 位作者 任绍科 吴春霞 邹瑶 娄银莹 周洋 程方俊 郭建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3-721,共9页
【目的】探究荣昌、大足和隆昌三地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O抗原、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方法】将2014年—2021年鸭病料中分离得到的107株细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中划线进行培养纯化,通过16S rDNA基因扩增测序和生化试验进行细... 【目的】探究荣昌、大足和隆昌三地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O抗原、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方法】将2014年—2021年鸭病料中分离得到的107株细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中划线进行培养纯化,通过16S rDNA基因扩增测序和生化试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PCR技术对O抗原和1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07株分离株鉴定为大肠杆菌;O抗原鉴定试验鉴定出9种O抗原,其中优势抗原为O78(37.00%)、O7(25.00%),O121和O145(均为15.00%),并检测到5株O78+O145和O7+O145融合株;共检测出11种毒力因子,其中强致病性毒力基因有Tsh基因(检出率为25.23%)、fyuA基因(检出率为31.78%)、estB基因(检出率为31.78%)、Vat基因(检出率为2.80%)、iucA基因(检出率为44.56%)。3种毒力基因ompA、yijP和ibeB的携带率最高,分别为100.00%、96.26%和85.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最为敏感,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克林霉素耐药,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30.00%的分离株表现为7重耐药。【结论】本研究鉴定到107株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其致病性和耐药性较强,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检测发现大肠杆菌的致病力与其耐药性存在一定关系;O抗原检测发现了5株新型O抗原融合株,优势O抗原不断变化,说明西南地区大肠杆菌遗传结构正发生变化,可能存在新的菌体抗原。本研究结果为中国西南地区鸭大肠杆菌病防控及疫苗制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源大肠杆菌 O抗原 毒力基因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辨治痹证思想及经验
4
作者 黄子琴 程方俊 +3 位作者 董宇昂 王彤彤 卞志庆 张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0期1883-1887,共5页
痹证是现代内科临床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缠绵难愈等特点,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其与遗传、环境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不全面且预后欠佳。施今墨先生是中国近代临床医学... 痹证是现代内科临床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缠绵难愈等特点,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其与遗传、环境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不全面且预后欠佳。施今墨先生是中国近代临床医学家、教育家、改革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创立施氏学派。潜心耕耘中医事业六十余年,对消渴、传染病、痹证等疾病研究颇深,临证善用对药。通过研读《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祝选施今墨医案》中辨治痹证的思想内容和医案,整理其所载方剂及药物。分别从辨证思想、用药特色、学术特色三个方面分析施今墨先生的痹证思想,总结归纳临证用药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其遣方用药的思路。施今墨先生认为气血是人体物质的基础,在辨证痹证时以八纲为要,并重视气血,以辨风湿热证候、风寒湿证候、气血实证候、气血虚证候四型为则;并自立散风、逐寒、祛湿、清热、补虚、行气、活血、通络八法逐个攻破,疗效确切;同时该文挖掘到施氏学派“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学术特色,将西医的诊断、病理分析等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相融合。该研究以期为继承、应用、发扬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现代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今墨 风湿病 痹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源大肠杆菌Ⅰ型菌毛的鉴定及FimA、FimH基因特征分析
5
作者 黄书伦 郑凯文 +8 位作者 胡洋 李章程 程方俊 宋振辉 周作勇 刘国林 林春发 林永润 张婷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94-1999,共6页
为了解川渝部分地区鸭源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产生情况及分子特征,采用MSHA/MRHA试验、PCR扩增Ⅰ型菌毛基因(FimA、FimH)进行菌毛类型鉴定;通过分析FimA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表面可及性来预测抗原位点。MSHA/MRHA试验结果显示,MSH... 为了解川渝部分地区鸭源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产生情况及分子特征,采用MSHA/MRHA试验、PCR扩增Ⅰ型菌毛基因(FimA、FimH)进行菌毛类型鉴定;通过分析FimA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表面可及性来预测抗原位点。MSHA/MRHA试验结果显示,MSHA检测阳性率为44.3%;PCR检测FimA阳性率为63.41%,FimH阳性率为100%。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imA氨基酸序列与比对株大肠埃希菌(ECOR61)相比,存在19个差异位点;FimH氨基酸序列与比对株(ECOR45)相比,仅少数菌株出现1~2个氨基酸位点差异,表明该片段高度保守。对FimA氨基酸序列进行抗原位点预测,结果显示,多数菌株抗原表位共同区域分布在84~88、142~146、149~150位氨基酸之间,除上述位点外,部分菌株在101~105、130~134位氨基酸出现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Ⅰ型菌毛 氨基酸 序列比对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