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社会”语义变迁看马克思“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文侠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9,共12页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之分。黑格尔从苏格兰常识学派那里转译的市民社会概念抽空人类秩序的应然性规范,突出群体生存生活的实然性纽带。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满足人类需要的设定,悬置“社会”的商业交换特征,把“社会”概念的内核转向生产,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展现出“社会”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社会形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维护特定社会形态相连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都具有历史维度,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是孰强孰弱的静态格局,而是以所有制形式为中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动态进程。“社会”语义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市民社会 阶级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队政党的构建:从意识形态到组织形态——关于列宁建党学说的一个讨论 被引量:41
2
作者 陈明明 程文侠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锋队政党是西方主流政党理论难以解释的政党类型,它不是围绕国家议会制度开展选举活动的政治组织,而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的类政权性的革命党,其权威-服从关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基础上,通过订立非个人主... 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锋队政党是西方主流政党理论难以解释的政党类型,它不是围绕国家议会制度开展选举活动的政治组织,而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的类政权性的革命党,其权威-服从关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基础上,通过订立非个人主义的社会契约创建而成。为适应革命的客观环境和完成革命目标,先锋党在党内关系上克服了民主建党的联邦制趋向,在组织结构上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党群关系上主张党员身份的先锋化,坚持党员既要严格区分于无产阶级群众,又要保持与无产阶级群众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契约 工人运动 民主集中 党员身份 革命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目标的裂变与群众路线的转向:1940年代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被引量:8
3
作者 程文侠 李慧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0-240,共31页
中国共产党是倡导性别平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其一度激进的妇女政策在1940年代却发生了温和化转向。抗日战争开始后,革命根据地内阶级矛盾的缓和与劳动力的相对充裕使激进的妇女政策成本上升、收益下降。抗战中期,国民党的"限共&q... 中国共产党是倡导性别平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其一度激进的妇女政策在1940年代却发生了温和化转向。抗日战争开始后,革命根据地内阶级矛盾的缓和与劳动力的相对充裕使激进的妇女政策成本上升、收益下降。抗战中期,国民党的"限共"政策给中共战争资源汲取带来了压力,引发了党群关系的变化。为缓和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非阶级斗争形势下实施了群众路线,通过组织群众劳动生产以扩大总产出。在组织群众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工被强调,激进妇女政策的路径依赖被打破而随之温和化。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温和化重新平衡了革命的中心性目标与原则性目标,重新平衡了男性群众的利益偏好与女性群众的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汲取 群众路线 生产 性别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工化与生产动员: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妇女运动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文侠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4-223,I0005,共11页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重要特色是妇女解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女性在运动中的主体性相对不足。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起点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解放具有社会革命属性。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妇女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重要特色是妇女解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女性在运动中的主体性相对不足。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起点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妇女解放具有社会革命属性。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妇女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妇女解放表现出"自上而下"的特性。五四前后,青年知识分子激烈批判封建主义文化,妇女运动是青年运动的支脉。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妇女运动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领导下从知识精英群体扩散至工人阶级劳动群众。随着中共革命活动转向农村,妇女运动也走向了动员农民妇女发挥农业生产潜能的道路。中共通过组织集体劳动、生产合作等方式推动妇女承担家庭以外的社会经济职能,进一步瓦解了封建主义经济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妇女运动主要是通过增强劳动妇女革命权能和生产权能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妇女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劳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