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北地区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
1
作者 张德政 杨军 +4 位作者 闫得朋 程慧煌 曾小林 钟敏 聂太礼 《中国棉花》 2025年第1期56-58,共3页
为进一步推进赣北地区麦棉轮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实现规模化种植,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小麦和棉花的备耕整地、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群体构建、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以期为赣北及周边地区麦... 为进一步推进赣北地区麦棉轮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实现规模化种植,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小麦和棉花的备耕整地、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群体构建、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以期为赣北及周边地区麦棉轮作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北地区 麦棉轮作 规模化 栽培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 杂草防除 脱叶催熟 采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转基因抗虫棉赣棉1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慧煌 李永旗 +4 位作者 张丽娟 陈俊英 王涛 沈家兴 夏绍南 《中国棉花》 2021年第1期28-29,46,共3页
赣棉18号是转基因抗虫棉常规品种,产量高、纤维品质优、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本文介绍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 抗虫 优质 选育 赣棉18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早熟棉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研究
3
作者 程慧煌 刘婷 +3 位作者 沈家兴 罗海华 幸红 夏绍南 《作物研究》 2021年第3期259-265,269,共8页
为了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早熟棉的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以参加2018-2020年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的30个早熟棉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产量类型早熟棉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类型早熟棉具有单株成铃多、霜前花... 为了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早熟棉的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以参加2018-2020年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的30个早熟棉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产量类型早熟棉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类型早熟棉具有单株成铃多、霜前花率高、较高的单铃重和衣分等特点;高产类型早熟棉生育期90~100 d,霜前.花率96%以上,单株成铃12~17个,铃重4.5~5.5 g,衣分40%以上,子指10~11 g,株高110~120 cm,果枝数12~15个,始果枝节位5~7节;出苗情况及外形特征与早熟棉产量类型的划分无明显相关;随时间推移,抗黄萎病早熟棉品种数量增加,而抗枯萎病品种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棉区早熟棉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花 品种 长江中下游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成臣 杨秀霞 +5 位作者 汪建军 程慧煌 罗亢 曾勇军 石庆华 商庆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双季稻为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和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试验设置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双季稻为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和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试验设置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共3种处理。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9.8%和2.7%,晚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4.8%和2.0%,其中F-D-F早稻产量显著高于F-D-F-M处理。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5%和5.7%,晚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9.7%和3.1%。在双季稻系统3年轮作周期中,F、F-D-F和F-D-F-M处理CH_4周年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678.2~988.4、322.6~661.7 kg·hm^(-2)·a^(-1)和208.3~520.6 kg·hm^(-2)·a^(-1),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6~12.64、4.25~11.24 kg N·hm^(-2)·a^(-1)和9.14~14.91 kg N·hm^(-2)·a^(-1)。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显著降低31.5%~44.9%和38.2%~53.4%,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显著降低36.2%~48.7%和38.8%~54.6%。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区,与持续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处理都可以实现水稻高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还田 灌溉方式 温室气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3
5
作者 成臣 汪建军 +4 位作者 程慧煌 罗亢 曾勇军 石庆华 商庆银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7-257,共11页
中国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还田与耕作制度的最佳组合方式目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13—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翻耕与秸秆不还田(CT)、... 中国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还田与耕作制度的最佳组合方式目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13—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翻耕与秸秆不还田(CT)、翻耕与秸秆还田(CTS)、旋耕与秸秆还田(RTS)和免耕与秸秆还田(NTS)。结果表明:与CTS处理相比,CT和NTS处理早稻平均产量分别降低3.5%和5.2%,晚稻平均产量分别降低3.6%和6.4%,其中,NTS处理晚稻产量显著低于CTS处理(p<0.05);与CTS处理相比,RTS处理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6.1%和3.1%。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15年CTS、RTS和NTS处理SOC、TN、AP和AK显著高于CT处理。与CT处理相比,NTS处理土壤容重(BD)增加4.9%(p<0.05),CTS和RTS处理BD分别降低4.1%和5.2%,其中RTS处理显著低于CT处理。与CT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下CTS、RTS和NTS处理土壤p H分别降低1.9%、1.5%和2.5%,其中,CTS和NTS处理显著降低。CT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呈下降的趋势,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均呈提高的趋势,其中,2015年RTS处理分别高于CTS、NTS处理16.4%和80.4%。由此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与常规翻耕和免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长期旋耕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和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水稻生长发育 土壤理化性状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常规棉品种赣棉K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涛 邓艳凤 +9 位作者 杨秀 杨绍群 李永旗 孔清泉 杨笑敏 萧远龙 柯兴盛 程慧煌 王金星 肖水平 《中国棉花》 2023年第11期50-52,I0001,共4页
赣棉K11是2022年通过江西省审定的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常规品种,在江西省植棉区夏播生育期99.4 d,株高95.7 cm,单株结铃11.0个,铃重5.2 g,衣分41.7%,霜前花率96.1%,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在2020―2021年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 赣棉K11是2022年通过江西省审定的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常规品种,在江西省植棉区夏播生育期99.4 d,株高95.7 cm,单株结铃11.0个,铃重5.2 g,衣分41.7%,霜前花率96.1%,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在2020―2021年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90.56 kg、79.55 kg、76.44 kg。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赣棉K11 栽培技术 抗病性 抗虫性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