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漠化治理区社会经济效益定量评价——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程富东 张曦 +3 位作者 戴全厚 喻理飞 粟海军 梁家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为了解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社会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现状,以六枝特区为例,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总产值增长率、产值结构、消费结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6方面,选取1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石漠化治理区社会经济效益定量评... 为了解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社会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现状,以六枝特区为例,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总产值增长率、产值结构、消费结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6方面,选取1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石漠化治理区社会经济效益定量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总产值增长率、产值结构、消费结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的评价指数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指标指数从0.807 4上升到0.862 3;产业结构指标指数从0.470 8上升到0.598 6;总产值增长率指数从0.568 4上升到0.804 8;产值结构指数从0.625 6上升到0.599 9;消费结构指数从0.666 1上升到0.770 7;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指数从0.380 9上升到0.733 2。六枝特区治理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533 3上升到2013年的0.672 0,石漠化治理工程已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效益 定量评价 石漠化治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耕地微地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程富东 戴全厚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1期51-53,73,共3页
为评价喀斯特坡耕地不同微地貌的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指导科学耕作施肥,预测水土流失趋势,研究水土流失机理,在喀斯特坡耕地微地貌分类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西南喀斯特坡耕地区域不同微地貌类型中7种土壤养分含量的... 为评价喀斯特坡耕地不同微地貌的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指导科学耕作施肥,预测水土流失趋势,研究水土流失机理,在喀斯特坡耕地微地貌分类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西南喀斯特坡耕地区域不同微地貌类型中7种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范围、最佳理论拟合模型、平均变异程度、空间相关性大小等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微地貌类型中,土面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土槽土壤,再次是土窝土壤,土被土壤最低;生境条件越严酷,变异程度越大,空间相关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微地貌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性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耕地微地貌特征及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程富东 戴全厚 +1 位作者 王玲玲 王佩将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5期67-71,77,共5页
以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以土壤侵蚀现状为基础,分析微地貌成因,结合坡耕地外部特征划分裸岩、土被、土窝、土槽、土面5种微地貌类型。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土面型、土面-土槽型、土面-裸岩型、土面-土窝型... 以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以土壤侵蚀现状为基础,分析微地貌成因,结合坡耕地外部特征划分裸岩、土被、土窝、土槽、土面5种微地貌类型。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土面型、土面-土槽型、土面-裸岩型、土面-土窝型、土面-土被型5种基本微地貌类型组合。选择方差/均值比率法研究微地貌空间分布格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微地貌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面、土槽、土窝、土被在坡耕地的空间分布属于均匀分布,裸岩呈集群分布;土面土壤质量全部属于第一等级,土槽属于第二等级,土窝72.45%属于第三等级、27.55%属于第四等级,土被1.65%属于第三等级、8.92%属于第四等级、89.43%属于第五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坡耕地 微地貌 空间分布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佩将 戴全厚 +1 位作者 丁贵杰 程富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6-815,共10页
运用时空互代法,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坡耕地与人工林为对照,通过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 mm粉黏粒含量、<0.001 mm黏... 运用时空互代法,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坡耕地与人工林为对照,通过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 mm粉黏粒含量、<0.001 mm黏粒含量和结构性颗粒指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样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灌草丛>乔灌过渡林>灌木林>乔木疏林>人工林>草坡>坡耕地。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能最差;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抗蚀性能先逐渐变好,后逐渐变差,转折点在灌草阶段。以灌草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能比较适合喀斯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植被恢复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分形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佩将 戴全厚 +1 位作者 丁贵杰 程富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8-182,230,共6页
基于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对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不断恢复,>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不断增多,土壤... 基于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对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不断恢复,>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不断增多,土壤结构不断改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除与土壤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外(P<0.05),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均未达显著性水平;土壤微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和全氮、水解氮呈显著负相关,与结构体破坏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演变的指标;坡耕地的土壤结构最差,退耕还林有利于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恢复 土壤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佩将 戴全厚 +1 位作者 丁贵杰 程富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6期12-18,共7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地区大湾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和不同经果幼林样地,以烤烟坡耕地和柳杉人工林作为对照,研究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李...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地区大湾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和不同经果幼林样地,以烤烟坡耕地和柳杉人工林作为对照,研究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李树+金银花>刺梨+猕猴桃>李树+刺梨>枣树+玉米,乔木疏林>灌木林>灌草>乔灌过渡林>草坡>柳杉人工林;2)烤烟坡耕地土壤平均入渗速率与稳定入渗速率均次于乔木疏林地,烤烟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较好;3)考斯恰柯夫方程是比较适宜于描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Philip模型和Horton模型对经果幼林的土壤渗透性能模拟效果较好,Horton模型的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与实测值较为接近,适宜于描述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入渗过程;4)土壤的渗透性能与>0.05 mm砂粒质量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0.05~0.001 mm粉粒质量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0.05 mm砂粒质量含量和0.05~0.001 mm粉粒质量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植被恢复 经果幼林 土壤理化性质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黔南州水土保持区划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刚 杨发勇 +3 位作者 谢元贵 程富东 肖玖军 陈远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期25-28,共4页
通过对黔南州实地调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利用GIS技术及SPSS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选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得到黔南州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北部中山山原石灰岩白云岩中度流失土壤保持区、中部中山山地... 通过对黔南州实地调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利用GIS技术及SPSS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选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得到黔南州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北部中山山原石灰岩白云岩中度流失土壤保持区、中部中山山地石灰岩白云岩中度流失人居环境维护区、西部中山山原石灰岩轻度流失生态维护区、东南部低中山台地石灰岩轻度流失生态维护区、东部低山河谷石灰岩变质岩微度流失生态维护区、南部低山河谷变质岩石灰岩轻度流失土壤保持区和中南部低中山台地石灰岩轻度流失土壤保持区。通过合理的区划,提出各分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及模式,以期为黔南州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区划 区划指标 GIS 黔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的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恬茵 吴媛媛 +4 位作者 孙连群 高长春 潘网生 许玉凤 程富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70,108,共11页
岩溶区特殊的“二元三维”水文地质结构为水土漏失提供了空间条件。水土漏失准确定量一直是岩溶区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水土漏失的影响因素为核心,深入分析水土漏失对土壤性质、植被、降雨、地貌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 岩溶区特殊的“二元三维”水文地质结构为水土漏失提供了空间条件。水土漏失准确定量一直是岩溶区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水土漏失的影响因素为核心,深入分析水土漏失对土壤性质、植被、降雨、地貌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系统归纳前人采用径流小区监测法、洞穴滴水示踪法、传统模型法和指纹识别技术等方法获得径流小区、洞穴汇水区和流域尺度的水土漏失定量研究成果,指出水土漏失定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水土漏失定量研究发展方向,为深入分析水土漏失驱动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水土漏失与环境因子联动耦合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水土漏失 定量研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