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后复种绿肥方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宝钰 胡发龙 +4 位作者 韩梅 赵财 王玉珑 殷民兴 葛丽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7,共11页
【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 【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8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站布设的长期定位试验展开,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2种施氮制度:总施氮量为180 kg/hm^(2),春小麦和绿肥分施100%和0%(N_(1))、80%和20%(N_(2)),副区设3种麦后复种绿肥模式: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和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共6个处理。2020和2021春小麦收获后采集耕作层(0~30 cm)土样,测定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2与N1差异显著(P<0.05),N2较N1处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4.7%、2.9%、7.9%和4.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1%;麦后复种不同绿肥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W-VR较W-V和W-R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7.6%和15.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6%和10.80%,土壤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提高4.9%和15.7%,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7.5%和13.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9%和11.1%;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W-VRN2较传统种植模式W-VN1土壤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别提高12.6%、13.0%和12.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7.7%。【结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结合绿肥施氮20%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是青藏高原地区比较合理的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绿肥 种植模式 施氮制度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1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效应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土壤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 M‖P> 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效应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减量灌水 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玉米 豌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绿洲灌区糯玉米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白春生 范虹 +6 位作者 李波 程宝钰 王岩 殷文 胡发龙 樊志龙 赵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京科糯2000’为试验品种,在施纯氮总量为300 kg·hm^(-2)定额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全施化肥(F1),有机肥替代25%(F2)、50%(F3)、75%(F4)...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京科糯2000’为试验品种,在施纯氮总量为300 kg·hm^(-2)定额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全施化肥(F1),有机肥替代25%(F2)、50%(F3)、75%(F4)化肥和全施有机肥(F5)5个处理,测定了糯玉米抽雄期光合特性、鲜穗期籽粒营养品质及鲜穗产量。结果表明:等氮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显著提高糯玉米抽雄期的光合性能,其中F2和F3处理较F1处理的SPAD值提高10.6%~14.3%,T_(r)提高11.7%~18.8%,P_(n)提高11.2%~17.1%,G_(s)提高62.2%~79.2%,C i降低22.7%~23.8%。F2处理糯玉米鲜穗产量较F1处理显著提高10.4%。等氮量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糯玉米鲜穗中可溶性糖含量和粗脂肪含量,F2和F3处理较F1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22.9%~28.9%和8.5%~11.4%;F2处理较F1处理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10.3%;此外,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较F1处理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增幅分别为15.7%~19.3%和12.2%~17.4%,其中,F2处理下芳香氨基酸含量较F1显著提高13.0%。综上,等氮量有机肥替代25%和50%的化肥在提高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同时,能显著改善营养品质,实现糯玉米的高产优质,可作为绿洲灌区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光合特性 品质 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与间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2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李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究西北绿洲灌区免耕与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开始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试验设... 【目的】探究西北绿洲灌区免耕与间作条件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开始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耕作方式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试验设置2种耕作措施:免耕耕作(NT)和传统耕作(CT),3种种植模式: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和单作玉米(M)。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级,随后测定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免耕(P<0.05)与间作(P<0.05)均显著提高0.25~2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降低<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且免耕与间作的互作效应(P<0.05)可显著提高0.25~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和降低<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NTMP处理较CTM处理提高了0.25~1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32.2%和34.0%,降低了<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33.0%和31.5%;MWD值提高了19.8%和23.6%,GMD值提高了29.2%和31.0%。与CT处理和单作玉米相比,NT处理与玉米间作豌豆均显著提高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免耕与间作的互作效应(P<0.05)对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影响显著,NTMP处理较CTM处理土壤有机碳提高了32.7%;各粒级团聚体大小差异性影响着团聚体碳含量,以1~2 mm和0.25~1 mm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为最高,NTMP处理相比其他5个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较CTM处理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提高了39.3%和35.3%,其中在>2 mm和<0.25 mm粒径中增加幅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是该区域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农田土壤固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玉米间作豌豆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细小病毒的遗传演化及分离毒株的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程宝钰 李子荷 +6 位作者 崔燕蕾 李嘉慧 杨鑫玮 于永乐 杨海燕 单虎 张传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21-313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 FPV)流行株的遗传演化情况及分离毒株的致病性。2018—2020年,在山东地区采集54份疑似猫瘟粪便拭子,并通过PCR和VP2基因克隆进行VP2基因全长测序,构建遗传进化树,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并与... 本研究旨在了解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 FPV)流行株的遗传演化情况及分离毒株的致病性。2018—2020年,在山东地区采集54份疑似猫瘟粪便拭子,并通过PCR和VP2基因克隆进行VP2基因全长测序,构建遗传进化树,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并与疫苗株进行比对,分析遗传变异情况。用F81细胞分离培养1株FPV毒株,命名为FPV-QDC20,经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血凝试验、TCID测定、全基因测序及动物回归试验研究该毒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采集样品中16份样品VP2基因全长测序成功,其中,15份为FPV,1份为猫源犬细小病毒(CPV)。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的FPV毒株均处于同一大分支,与中国其他地区已发表的FP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欧洲分离株以及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某些关键位点的改变可能导致宿主范围和感染性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免疫失败情况发生。毒株QDBL2毒株中出现了80、93、103三个FPV保守位点的变异,或许与犬猫细小病毒的共感染和重组有关。动物回归试验表明,毒株FPV-QDC20有较强致病性,试验猫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最终死亡。本研究有助了解我国FPV毒株遗传演化方向,为将来的疫病监控和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细小病毒 VP2基因 遗传演化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