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张载对元气学说史的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程宜山 《人文杂志》 1983年第6期60-65,共6页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物质性的“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在这种元气论学说的发展史上,张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以前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传统,建立...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基本观点是以物质性的“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在这种元气论学说的发展史上,张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功绩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以前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传统,建立了比较完备、比较深刻的气一元论体系;二是以气一元论为武器,批判了道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佛教的主观唯心主义,将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自在”的阶段提高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气论 唯物主义 元气学说 主观唯心主义 天地万物 朴素辩证法 太虚即气 程朱 天地之性 第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创造 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宜山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1-37,共7页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以《中国哲学大纲》等一系列哲学史专著享誉海内外;张岱年先生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四十岁前即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建立了一个被当时评论家称为“分析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近年来,张岱...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以《中国哲学大纲》等一系列哲学史专著享誉海内外;张岱年先生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四十岁前即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建立了一个被当时评论家称为“分析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近年来,张岱年先生三四十年代的主要哲学著作《真与善的探索》及部分论文出版问世,为研究他的早期哲学思想提供了条件。张岱年先生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学宗马列,融铸中西,概念明晰,逻辑严整,内容深邃,创获宏富,是一个兼综融会自成一家的唯物论新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必将作为一个足以与当时出现的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等先生的体系鼎立抗衡的哲学体系标炳于中国现代哲学史史册,而且可以成为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人生哲学 唯心论 张岱年 早期哲学思想 基本观点 批判继承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 事实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守仁心学要义解析
3
作者 程宜山 《浙江学刊》 1987年第6期85-90,共6页
王守仁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理解和特点的把握,学术界尚存在许多分歧。如有的人认为王学即禅学,和禅学一样以一种无根无着的“孤明”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虚幻不实;有的人认为王学与英国贝克莱的... 王守仁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理解和特点的把握,学术界尚存在许多分歧。如有的人认为王学即禅学,和禅学一样以一种无根无着的“孤明”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虚幻不实;有的人认为王学与英国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类似,都是用“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论证心外无物、感觉外无物;有的人认为王学与德国谢林的唯心主义泛神论类似,主张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二者完全同一;有的人认为王学只是一种;伦理的心一元论‘在理智上并不否认感觉对象的实在性。我们认为,这些看法都值得商榷,王守仁心学首先是本体论、认识论诸领域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与神学、贝克莱主义和谢林泛神论都不相同,在哲学历史上独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守仁 主观唯心主义 心学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泛神论 认识论 心外无物 本体论 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我国哲学传统观念的更新
4
作者 程宜山 《现代哲学》 1986年第2期63-64,57,共3页
今天的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清理封建时代的哲学观念、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整形态的中国传统哲学已经解体,马克... 今天的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清理封建时代的哲学观念、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整形态的中国传统哲学已经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治地位已基本确立。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少观念,特别是那些经过长期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义轻利 价值观念 统治地位 理想主义 现代生活 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哲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 片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说与张载的“太虚即气”说 被引量:8
5
作者 丁韪良 程宜山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3-96,共4页
本文摘译自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著《翰林集》(《Hanlin Papers》)的第二集第九章(1894年上海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原来的标题是《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The cartesiam Philosophy be... 本文摘译自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著《翰林集》(《Hanlin Papers》)的第二集第九章(1894年上海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原来的标题是《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The cartesiam Philosophy before Dcscartes》)。作者比较了张载的“太虚即气”说和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说,认为二者十分相似,并提出了笛卡儿的学说可能来自张载学说的推测。这一推测,受到了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和我国高能物理学家何祚庥(见《中国科学》1975年第5期)的重视。译者认为,这篇文章为研究关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应当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儿哲学 假说 太虚即气 以太 朱熹 思想家 张载 旋涡运动 希腊 自然科学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