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体验的诗化形态──杜甫夔州诗的生存论美学意蕴 被引量:4
1
作者 程地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1-96,共6页
生命体验的诗化形态──杜甫夔州诗的生存论美学意蕴程地宇写于杜甫去世之前不久的夔州诗,是杜甫生命旅程最后阶段的挽歌。关注现实,心忧民生的政治诗情,仍是其创作主旨,是杜甫主体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延伸。面对死亡,杜甫以特有的敏... 生命体验的诗化形态──杜甫夔州诗的生存论美学意蕴程地宇写于杜甫去世之前不久的夔州诗,是杜甫生命旅程最后阶段的挽歌。关注现实,心忧民生的政治诗情,仍是其创作主旨,是杜甫主体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延伸。面对死亡,杜甫以特有的敏感,展示了他从生存状态上向终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夔州诗 生命体验 生存论美学 生存状态 生存论哲学 政治理想 悲剧意识 儒家人生哲学 现身情态 生与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唐赋》中巫山地望的再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程地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44-49,共6页
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提出: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不近夔州,在南阳,即大洪山;孙作云先生曾针对此论撰文进行反驳。这次论争影响深远,但钱先生的某些观点至今尚未得到澄清。今人赵逵夫先生在《屈原和他的时代》一书中又重新提出宋赋巫... 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提出: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不近夔州,在南阳,即大洪山;孙作云先生曾针对此论撰文进行反驳。这次论争影响深远,但钱先生的某些观点至今尚未得到澄清。今人赵逵夫先生在《屈原和他的时代》一书中又重新提出宋赋巫山不在三峡的说法,从而把这一问题带入了21世纪。本文在孙先生驳论的基础上对钱说进一步展开辨析,并对赵说予以置疑,认为钱、赵之说论证失当,难以成立。宋赋巫山在三峡之中无可否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生 巫山 置疑 观点 地望 钱穆 辨析 宋赋 夔州 宋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宁河庙峡大罩崖古栈道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地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12期34-42,46,共10页
2007年2月4日,重庆市巫溪县地方志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受笔者委托,用全站仪对大宁河庙峡大罩崖古栈道遗址进行了实地勘测。本文以此次勘测的结果为据,对该遗址栈孔的分布状况及其功能予以解析,指出:实测的结果再次证明,大宁河古栈道的... 2007年2月4日,重庆市巫溪县地方志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受笔者委托,用全站仪对大宁河庙峡大罩崖古栈道遗址进行了实地勘测。本文以此次勘测的结果为据,对该遗址栈孔的分布状况及其功能予以解析,指出:实测的结果再次证明,大宁河古栈道的功能是架设竹笕引宝源山盐泉到巫山;竹笕从该遗址上排以吊栈悬索系笕的方式在崖沿上飞度而过;该遗址下排栈孔是架设供维修人员暂住的"栈阁"遗迹;大宁河栈道为"纤道"之说是对本土自然生态及人文历史缺乏了解的主观臆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罩崖遗址 全站仪测量 过篊 悬索系笕 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官铁盆》考 被引量:3
4
作者 程地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32-39,64,共9页
《巴官铁盆》是东汉永平七年巴郡官铸的煮盐器,它是三峡盐文化的历史见证。但原物今已不存,唯在文献中留下有关发现此盆的概况及其铭文的若干记载。人们大多以为其器已亡,其铭已没,遂衍生出对此盆铭文及相关名物制度的一些误释,误判。... 《巴官铁盆》是东汉永平七年巴郡官铸的煮盐器,它是三峡盐文化的历史见证。但原物今已不存,唯在文献中留下有关发现此盆的概况及其铭文的若干记载。人们大多以为其器已亡,其铭已没,遂衍生出对此盆铭文及相关名物制度的一些误释,误判。事实上宋代文字学家刘球《隶韵》、娄机《汉隶字源》已将其16字铭文中的14字摹写收录,馀二字之字形亦见于洪适《隶续》的记载中,使之未被历史风尘掩没。现将其铭文逐字辑出,以图恢复其本来面貌,并据有关文献予以详考,以便为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可信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官铁盆 牢盆 铭文 汉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关于巫山神女文学现象的互文性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地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1期52-58,共7页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义则往往混淆不清,其指涉意义只能在互文性中予以厘定;在“楚天云雨”话语中,互文性营造了楚地独有的诗文化风情;历代诗人对《高唐赋》或认同、追随,或否定、批评,实际上都是与它的对话;而批评者则用“误读”的方式对它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不仅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话语诉求,也反映了后来诗人挑战前文本霸权的意图;《高唐赋》在互文性中显示了弥久不衰的生命力,验证了其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唐赋》 云雨 互文性 对话 误读 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唐梦非白日梦——关于昼寝、昼梦与白日梦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地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29-34,共6页
上世纪末,学术界流行一种将高唐梦释为“白日梦”的观点,这是对弗洛伊德“白日梦”之说的误读和误用。并非白日做梦都是“白日梦”;梦与白日梦的区别在于是否处于睡眠状态,是否有视觉意象为主幻觉经历。以此辨之,楚先王“昼寝”而“梦... 上世纪末,学术界流行一种将高唐梦释为“白日梦”的观点,这是对弗洛伊德“白日梦”之说的误读和误用。并非白日做梦都是“白日梦”;梦与白日梦的区别在于是否处于睡眠状态,是否有视觉意象为主幻觉经历。以此辨之,楚先王“昼寝”而“梦见”神女是梦而非白日梦。古代文献中的“昼梦”是“昼寝而梦”或“昼寝,梦……”之省,因而将“昼梦”释为“白日梦”或将“白日梦”译作“昼梦”均属失当。古人对“昼寝”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而“昼梦”在古代精神文化现象中则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异兆呈现的形式,是一种比夜梦更为神秘的心灵感应和神灵启示。高唐梦是楚国命运的象征意象,在绮丽的性梦背后隐藏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寝 昼梦 白日梦 高唐梦 弗洛伊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化人物群体的衰落及其当代文学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地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4-17,共4页
新时期的新潮小说曾经创造了一批殊为奇异的人物:丙崽(《爸爸爸》)、黑孩(《透明的红萝卜》)、捞渣、拾来(《小鲍庄》)、演义(《罂粟之家》)、疯子(《一九八六年》)、露珠、东山(《难逃劫数》)、老人(《国运》)、灰衣女人、算命先生(《... 新时期的新潮小说曾经创造了一批殊为奇异的人物:丙崽(《爸爸爸》)、黑孩(《透明的红萝卜》)、捞渣、拾来(《小鲍庄》)、演义(《罂粟之家》)、疯子(《一九八六年》)、露珠、东山(《难逃劫数》)、老人(《国运》)、灰衣女人、算命先生(《世事如烟》)……这些人物所体现的美学追求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作者都运用了抽象、变形、超验、象征等符号化方法。撇开这些人物的细枝末节,着眼于他们的基本特征,似乎可以视之为一个文学群体——符号化人物。当这个群体带着他的荒诞、狷狂、怪谲和玄奥,如同古堡幽灵般出现在当代文坛时,一度激起评论界的慷慨赞誉、读者群的不胜惶惑,一时间纷纷扰扰,确也热闹非凡。如今云散潮落,当年的喧腾已化作渐远的回声。然而反思仍在进行。这种反思,大体上沿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是探寻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文学的关系,试图从比较研究中指证“血疑”,评说得失;一是对之进行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文本研究,通过细读阐释其建构和解构之秘。然而却似乎鲜有论者从对这些符号化人物自身的分析入手,从“文学的人学”和“文学的美学”向度深入探讨,从而引出必要的经验教训。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化 当代文学 文学本体论 演义 命运感 人学 作家 阿Q 主体性 新时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之灵与诗之魂——杜甫夔州诗研读札记
8
作者 程地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97-102,共6页
1 杜甫夔州诗凡467首,约占杜诗总数的1/3,是老杜诗歌创作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夔州诗以其博大精微、千姿百态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宏伟而绚丽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所蕴藉的人文精神不仅是老杜人格诗品的充分体现,同时还卓绝... 1 杜甫夔州诗凡467首,约占杜诗总数的1/3,是老杜诗歌创作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夔州诗以其博大精微、千姿百态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宏伟而绚丽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所蕴藉的人文精神不仅是老杜人格诗品的充分体现,同时还卓绝地概括了夔州山川之灵,把自然风物与时代风云、人生际遇与历史忧患、生命本体与宇宙意识融合成—个艺术系统,同夔州山川本身一起,成为三峡人文精神的载体。在这里,山川的诗化和诗情的物化是文化整合的动态结构的两个方面,而夔州诗所体现的人文意蕴则是物我共生化、异质化的文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化 人文精神 心物关系 人文意蕴 宇宙意识 生命本体 动态结构 札记 自然界 夔州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之本体与道之本相——艺术空白片论之二
9
作者 程地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74-78,64,共6页
空白,作为东西方艺术中一种共有的现象,无疑具有审美特征上的某些共同性。但是,我们也看到,西方接受美学的空白论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论思想是两种异质文化的产物。由于它们产生的时代不同,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空白论 艺术空白 审美特征 历史文化背景 异质文化 建构方式 宇宙本体论 作品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纳万境 白多余韵——艺术空白片论之一
10
作者 程地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4-67,80,共5页
一在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里,有一种现象十分奇特,格外诱人,那就是“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对之“具... 一在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里,有一种现象十分奇特,格外诱人,那就是“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使本文中的未定性因素得以确定。沃尔夫.冈伊瑟尔说:“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空白 多层面 艺术世界 意义空白 五彩缤纷 意象群 虚实相生 中国古典美学 神境 象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困惑与超越
11
作者 程地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9-42,38,共5页
困惑——这是近年来文学界使用最频繁的字眼之一。表现困惑、诉说困惑,曾一度成为文学时尚。当困惑作为“最富有当代性”的文学主题被创作界争相趋奉,当困惑作为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评论界大力推崇之时,文学的困惑却带来了大众的困惑:一个... 困惑——这是近年来文学界使用最频繁的字眼之一。表现困惑、诉说困惑,曾一度成为文学时尚。当困惑作为“最富有当代性”的文学主题被创作界争相趋奉,当困惑作为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评论界大力推崇之时,文学的困惑却带来了大众的困惑:一个处于新觉醒时代的民族的文学难道是以困惑为特征的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时尚 作家情感 历史态度 世道 作品 民族 文学主题 人类历史 新时期文学 二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亚瑟”到“牛虻”——新时期文学中干部子弟形象的发展轮廓
12
作者 程地宇 杨毅 《探索》 1987年第2期55-59,共5页
当我们登上文学的嘹望台俯瞰、审视,就会发现又一类陌生而崭新的文学形象正纷纷聚合涌动,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上挣扎、诉说、奔跃、呐喊……这就是被人们忽视了的一个新型的文学群体——干部子弟形象。这个形象群体,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中未... 当我们登上文学的嘹望台俯瞰、审视,就会发现又一类陌生而崭新的文学形象正纷纷聚合涌动,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上挣扎、诉说、奔跃、呐喊……这就是被人们忽视了的一个新型的文学群体——干部子弟形象。这个形象群体,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中未曾有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血统论 矛盾冲突 认同 文革 伤痕 文学形象 发展轮廓 人物塑造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