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同锦 王国建 +5 位作者 范明 任春 陈伟钧 朱怀平 卢丽 黄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2-527,共6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以后其中的烃类穿过上覆盖层运移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证实,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由于与外部地层存在压力、浓度的差异而发生渗透和扩散,即微渗漏作用,方向主要是垂向的。垂... 利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以后其中的烃类穿过上覆盖层运移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证实,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由于与外部地层存在压力、浓度的差异而发生渗透和扩散,即微渗漏作用,方向主要是垂向的。垂向微渗漏致使油气藏中的烃类气体可以穿过上覆盖层直至到达地表,现代测试仪器可以在地表检测到来自深部地层的渗漏烃。同时发现,烃类垂向微渗漏具有间歇性、伴有幕式的特点。基于长期观测和实验模拟的结果,提出"气相压驱裂隙渗透"可能是近地表烃类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微渗漏 成因机制 化探异常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及其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同锦 李广之 陈银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6-119,132,共5页
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脱气装置结构科学,操作方便,适用于野外现场处理;检测方法的各技术要素保证了烃类气体脱附充分,检测到的烃类... 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脱气装置结构科学,操作方便,适用于野外现场处理;检测方法的各技术要素保证了烃类气体脱附充分,检测到的烃类组分齐全。研究认为,当前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不能定义为“吸附烃”,它的基本原理和烃类气体提取过程决定了其获取的不是吸附烃,因此原生烃的影响往往造成酸解烃构成的异常真假难辨,具有多解性,影响其应用效果。吸附烃法可以弥补目前常用的一些烃类检测法的不足,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提高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吸附烃 脱附 地表油气化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吸附气的油气指示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广之 程同锦 +1 位作者 汤玉平 邓天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88,共5页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分子引力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根据环境中物理吸附轻烃的含量与组分特征,可追踪出轻烃供给源(即油气藏),并可进一步预测与推断出油气...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分子引力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根据环境中物理吸附轻烃的含量与组分特征,可追踪出轻烃供给源(即油气藏),并可进一步预测与推断出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气技术是让样品在真空状态下比较完全地释放出物理作用吸附的气体,用气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的轻烃组分,然后根据轻烃的浓度变化来推断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气技术在岩性变化很大的四川盆地新场气田实验剖面上、在地质及地表条件复杂的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黄土塬实验区及塔里木盆地柴窝堡戈壁实验区都有很好的油气指示意义,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吸附 轻烃 油气 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显示与运移通道的关系--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国建 程同锦 +2 位作者 卢丽 任春 黄欣 《石油实验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在地表形成的化探异常形态和特征受油气分布、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流体属性等因素影响。为了研究油气藏中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异常显示的主要受控因素,在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上方近...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在地表形成的化探异常形态和特征受油气分布、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流体属性等因素影响。为了研究油气藏中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异常显示的主要受控因素,在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上方近地表开展了以游离烃、顶空气法为主的地球化学勘探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活跃的烃类指标异常分布与下伏气藏上方的优势运移通道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表明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至地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已知气藏封盖条件和运移通道的分析,认为对该气田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近地表异常显示起主控作用的是断层、盖层中的裂缝发育带和地层中的微裂缝系统。试验结果为今后研究油气藏上置化探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提供了较好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渗漏 近地表显示 盖层条件 运移通道 朱家墩气田 盐城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方法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试验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国建 程同锦 王多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4-549,共6页
在证实四川盆地西部新场气田上方存在烃类微渗漏现象的基础上,于该区开展微量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测量,研究了土壤中微量元素指标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油气微渗漏的关系。新老资料的对比研究反映了微量元素指标的稳定性和对... 在证实四川盆地西部新场气田上方存在烃类微渗漏现象的基础上,于该区开展微量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测量,研究了土壤中微量元素指标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油气微渗漏的关系。新老资料的对比研究反映了微量元素指标的稳定性和对油气的指示意义。根据多元统计,结合已知气田上方微量元素反映油气异常的效果,认为Cl、S、V、Ni、Cu、Zn、Sb、Cr、Co、Ba、Mo、Mn、Fe、Fe/Mn、V/Ni等微量元素指标与气田区存在着响应关系,为该区预测天然气的有效指标。同时对新场气田上方微量元素指标异常特征的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优选已知气田上方的微量元素有效指标组合对于今后在该区进行大面积的油气远景评价,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微渗漏 指标组合 新场气田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壁区油气化探方法有效指标参数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浙春 汤玉平 +3 位作者 程同锦 蒋涛 黄欣 刘新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2-536,共5页
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地区作为戈壁区油气化探方法的研究试验区,从化探方法样品采集技术、测试技术入手,结合研究区已知油气井(柴参1井)的相关地质认识,对不同化探方法(热释烃、物理态吸附气、吸附丝等)有效指标参数进行了研究。结... 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地区作为戈壁区油气化探方法的研究试验区,从化探方法样品采集技术、测试技术入手,结合研究区已知油气井(柴参1井)的相关地质认识,对不同化探方法(热释烃、物理态吸附气、吸附丝等)有效指标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吸附气重烃指标(WLC2+)、热释烃甲烷指标(RC1)和吸附丝(XC4+5)指标均呈环状异常模式,很好地指示了获工业油气流的柴参1井(地)区;物理吸附气组构指标(WLiC4/nC4)呈顶置块状异常模式,亦很好地指示了柴参1井区。因此物理吸附气、吸附丝方法可作为该戈壁区的有效化探方法,热释烃方法可作为该戈壁区的辅助化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烃 物理态吸附气 吸附丝 油气化探 戈壁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土壤中物理吸附轻烃的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广之 程同锦 +1 位作者 汤玉平 邓天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9-695,共7页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中的物理吸附轻烃主要来源于油气藏,其组成和含量上的特征可反映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环... 油气藏中的轻烃在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各赋存状态轻烃在沉积岩表面的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动态的物理化学平衡。油气藏上方地表土壤中的物理吸附轻烃主要来源于油气藏,其组成和含量上的特征可反映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环境中物理吸附轻烃的含量与组分特征,可追踪出轻烃供给源(即油气藏),并可进一步预测与推断出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轻烃技术是让样品在真空状态下比较完全地释放出所吸附的物理吸附轻烃,用气相色谱仪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的轻烃组分,然后根据轻烃的浓度变化来推断油气藏的性质和特征。物理吸附轻烃技术在岩性变化很大的四川盆地新场气田实验剖面上、在地质及地表条件复杂的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黄土塬实验区及塔里木盆地柴窝堡戈壁实验区都有很好的油气指示意义。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吸附 轻烃 油气 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地区甲烷碳同位素特征与烃类运移方式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怀平 程同锦 +1 位作者 李武 王国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0-454,460,共6页
不同的烃类运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甲烷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其中,以扩散型方式运移的烃类甲烷碳同位素具有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示趋重的变化特征,例如塔北地区不同井中甲烷碳同位素由深层三叠系的-46.98‰^-55.98‰至浅层第四系为-31.47‰... 不同的烃类运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甲烷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其中,以扩散型方式运移的烃类甲烷碳同位素具有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示趋重的变化特征,例如塔北地区不同井中甲烷碳同位素由深层三叠系的-46.98‰^-55.98‰至浅层第四系为-31.47‰^-37.51‰。北海富提斯油田近地表沉积物甲烷碳同位素在油气田上方分布着较轻的甲烷碳同位素(1δ3C1值为-40‰),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值为-30‰)也呈明显趋重的变化分布。渗漏型方式运移的烃类甲烷碳同位素则不随运移距离而变化,如塔北地区阿克库木构造奥陶系烃源岩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34.85‰^-34.98‰,地表化探甲烷碳同位素值稳定在-34.62‰^-36.56‰,与地下奥陶系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近似或等同,显示出地表甲烷碳同位素与地下甲烷碳同位素之间具有同源的关系。不同烃类的运移方式,甲烷碳同位素明显不同的规律性变化,主要是由于扩散型运移,甲烷中轻碳同位素分子因溶解而分馏,从而形成酸解烃甲烷碳同位素沿着地层剖面向上的趋重分馏,渗漏型运移由于天然气运移规模大、速度快,甲烷在水中的微量溶解难以改变大规模运移中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碳同位素 运移方式 扩散型 渗漏型 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中岩屑碳酸盐含量与酸解烃关系新认识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俊 沈忠民 +2 位作者 王国建 程同锦 卢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6,共5页
用一元回归的方法探寻井中岩屑碳酸盐含量与酸解烃含量的关系,发现二者斜率和相关系数在长期稳产油(气)井、干井或产期短油(气)井中特征迥异。长期稳产油(气)井中泥岩的碳酸盐含量与酸解烃含量的斜率和相关系数大于砂岩,而干井或产期短... 用一元回归的方法探寻井中岩屑碳酸盐含量与酸解烃含量的关系,发现二者斜率和相关系数在长期稳产油(气)井、干井或产期短油(气)井中特征迥异。长期稳产油(气)井中泥岩的碳酸盐含量与酸解烃含量的斜率和相关系数大于砂岩,而干井或产期短油(气)井中恰好相反,并从碳酸盐矿物形成和不同岩性吸附性能的角度分析了这种特征的形成机理。据此特征提出一种新探井含油气性预测和老井复查的方法,具有快速、低成本的特点,可有效提高探井和老井复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含量 酸解烃 含油气性预测 老井复查 临南—钱官屯油田 惠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油气化探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传芝 程同锦 +2 位作者 朱怀平 徐文明 陈荣林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1期22-27,共6页
海洋油气化探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取样设备、分析测试方法及应用指标等方面,已经趋于统一与规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成为海洋油气风险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海洋油气化探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在采样与分... 海洋油气化探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取样设备、分析测试方法及应用指标等方面,已经趋于统一与规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成为海洋油气风险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海洋油气化探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在采样与分析方面,完善了海水嗅探器与采样管岩心采集装置,建立了以惰性气体脱气法和活性炭吸附脱气法为主的海水脱气方法,成功地研制出海底沉积物气态烃现场检测与分析装置;在应用指标方面,已从初期的以海水轻烃指标为主,发展为海水轻烃指标与海底沉积物各项指标并重的一套方法系列。在目前的海洋油气化探中,海水嗅探器测量与海底沉积物岩心分析是广泛采用的做法,两种手段相结合可为确定海上含油气远景区、识别海域油气系统特征等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油气化探 技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某区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异常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涛 汤玉平 程同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32-34,共3页
塔北某区油气藏是以深部古油气藏垂向运移调整和再聚集成藏为主的油气藏。在相同的近地表地球化学背景条件下 ,对该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的数据采集、分析 ,并依据地区类推预测法和吸附丝反映深部油气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动态信息特... 塔北某区油气藏是以深部古油气藏垂向运移调整和再聚集成藏为主的油气藏。在相同的近地表地球化学背景条件下 ,对该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的数据采集、分析 ,并依据地区类推预测法和吸附丝反映深部油气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动态信息特征 ,对石油地质条件相类似的预探区进行含油气性、油气属性的地球化学评价和预测。已知油气藏上方吸附丝指标的数据特征、相关聚类图、平面图、剖面图结果表明 :吸附丝指标较为有效地指示了下伏油气藏的存在。在KH1剖面上 ,吸附丝不同烃类指标浓度 (C2 -8、C13 -14 等 )的原始值、滤波值 ,以不同的异常模式较为有效地指示了已知油气藏 ;依据已知油气藏、预探区吸附丝指标数据特征、相关聚类图的对比 ,对预探区进行油气评价 ;依据已知油气藏剖面不同烃类指标的不同异常模式对钻探区进行预测 ,其结果被后期钻探成果所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吸附丝 指标 异常模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