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和Ⅱ型结构气体水合物的记忆效应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瑜 赵佳飞 +5 位作者 郭长松 宋永臣 刘卫国 程传晓 叶陈诚 薛铠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5-1311,共7页
利用水合物二次生成实验装置,采用"定容法"对Ⅰ型(甲烷、二氧化碳)和Ⅱ型(丙烷)结构气体水合物的二次生成进行了实验,研究了不同结构水合物(Ⅰ型、Ⅱ型)彼此间的记忆效应,发现水合物生成过程存在明显的诱导期,Ⅰ型结构水合物... 利用水合物二次生成实验装置,采用"定容法"对Ⅰ型(甲烷、二氧化碳)和Ⅱ型(丙烷)结构气体水合物的二次生成进行了实验,研究了不同结构水合物(Ⅰ型、Ⅱ型)彼此间的记忆效应,发现水合物生成过程存在明显的诱导期,Ⅰ型结构水合物间在二次生成过程中存在着记忆效应.Ⅰ型与Ⅱ型结构水合物之间在相互二次生成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记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时间 二次生成 记忆效应 多孔介质 气体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模拟技术在页岩油气吸附和流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雪龄 谷军恒 +5 位作者 叶强 邓佳 朱维耀 程传晓 金听祥 吴学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分子模拟技术作为研究纳米尺度下物质行为的关键技术,在页岩油气开采的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分子模拟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常见分子模型进行了总结,对表征页岩油气在储层的分布特征和动... 分子模拟技术作为研究纳米尺度下物质行为的关键技术,在页岩油气开采的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分子模拟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常见分子模型进行了总结,对表征页岩油气在储层的分布特征和动力学性质的物理参数如吸附热、吸附能、密度分布、径向分布函数和扩散系数及应用案例等进行了分析;分析总结了温度、压力、孔径、孔壁类型、组分性质对页岩油气吸附特性的影响及机理;重点介绍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纳米限域内单相和两相流动中流体黏度变化、黏附和滑移的边界条件导致的流速低于或高于泊肃叶公式预测流速的现象;并对表活剂驱替及渗吸、超临界二氧化碳吞吐页岩油技术中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微观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最后总结了分子模拟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优缺点,并提出分子模拟技术在页岩油气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为非常规油气的开发提供了微观尺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纳米孔隙 吸附 流动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合物法污水离子分离研究进展
3
作者 程传晓 赖正祥 +8 位作者 景志勇 金听祥 方晓龙 张军 齐天 朱世权 刘建秀 董宏生 张伦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0-27,35,共9页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环保、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总结了水合剂选取、固液分离方式、水合物淡化系统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操作压力低的气态水合剂和不溶性液态水合剂容易实现水合物分离,是脱盐的最佳选...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环保、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总结了水合剂选取、固液分离方式、水合物淡化系统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操作压力低的气态水合剂和不溶性液态水合剂容易实现水合物分离,是脱盐的最佳选择。多元混合类水合剂促进效果显著,具有深入研究的潜在价值。同时,有效的固液分离方式是解决水合物晶体孔隙间残余污染物吸附问题,提高淡水纯度的关键。此外,相较于主流淡化技术而言,水合物法低能源、低成本消耗的优势更为显著。低品位能源配合利用的方案也为其产业应用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最后介绍了一种自主开发的多孔介质砂床脱盐的新方法及装置。通过对该技术在污水净化应用领域的综述及展望,为水合物技术产业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污水分离 成核 固液分离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SO_(4)-LiCl@MEG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与吸附储热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雪龄 叶强 +5 位作者 谷军恒 荀浩云 张琦 程传晓 金听祥 张业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78-2788,共11页
水合盐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因其低储热温度、高储能密度、长期无损储存和清洁无污染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首先对膨胀石墨改性,获得亲水改性的膨胀石墨(MEG)。通过调配MgSO_(4)与LiCl的不同质量比,采用混合球磨法制备MgSO_(4)-Li ... 水合盐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因其低储热温度、高储能密度、长期无损储存和清洁无污染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首先对膨胀石墨改性,获得亲水改性的膨胀石墨(MEG)。通过调配MgSO_(4)与LiCl的不同质量比,采用混合球磨法制备MgSO_(4)-Li Cl@MEG复合储热材料。通过吸附实验,优选出混合盐的最佳比例为9∶1。对优选的混合盐添加4种不同比例的MEG,发现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高于该含盐量下的理论值,说明添加MEG有效改善了MgSO_(4)的结块和LiCl的液解问题。脱附过程均可在120 min内完成。采用线性驱动力学模型(LDF)拟合得到四种样品的吸附动力学常数,约为0.005 s^(-1)。复合储热材料的平衡吸水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混合盐通过物理结合并均匀分散在MEG的片状孔隙中。MEG10展现出最好的储热性能,其储热密度为957 k J/kg,储热峰值温度为115.2℃,吸水率为0.925 g/g,导热系数为2.07 W/(m·K),是MgSO_(4)的16.97倍。经过40次循环测试,MEG10的储热密度仅降低了29.4%,吸脱附性能分别降低15.1%和19.6%,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吸脱附性能。该混合球磨法大大提高了复合储热材料的含盐量,为长周期和高密度蓄热技术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盐 热化学吸附储热 储热密度 导热系数 混合球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