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CrAlY金属黏结层高温失效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佳琪 王超会 +7 位作者 林蔚 由园 程伟东 董美伶 王铀 王宇航 朱忠宇 刘金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共11页
随着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涡轮进口温度的不断提高,MCrAlY(M=Ni,Co或NiCo)包覆型涂层因具有抗高温氧化以及高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成为广泛应用的热障涂层金属黏结层材料。然而,高温服役环境下热障涂层中金属黏结层与陶瓷面层界面应力分... 随着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涡轮进口温度的不断提高,MCrAlY(M=Ni,Co或NiCo)包覆型涂层因具有抗高温氧化以及高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成为广泛应用的热障涂层金属黏结层材料。然而,高温服役环境下热障涂层中金属黏结层与陶瓷面层界面应力分布状态愈加复杂,黏结层界面失效导致陶瓷面层的剥落,限制了其在热防护涂层领域的发展。本文简述了黏结层的发展进程,重点阐述高温相转变、热应力和生长应力增加以及S元素扩散等因素导致的黏结层界面的失效行为,分析黏结层界面失效机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针对金属黏结层界面失效的改进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稀土及纳米颗粒协同强化MCrAlY材料,为未来热障涂层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黏结层 MCRALY 失效机理 改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种创新 藏粮于技 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创新发展纪实
2
作者 程伟东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第9期42-43,共2页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根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玉米的生产与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要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根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玉米的生产与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足市场需要 粮食安全 广西农科院 玉米研究所 育种创新 藏粮于技 发展纪实 生产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改性尼龙MXD6的热解动力学 被引量:7
3
作者 顾晓华 宋雪 +3 位作者 曾鹏 张希伟 周士静 程伟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根据热解(TG)以及微分热解(DTG)曲线分析得出共聚改性聚间苯二甲胺己二酸(MXD6)的热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对应的失重峰温依次增大,且热传导和传质会有滞后。在共聚改性尼龙MXD6样品中首先断裂的为酰胺键,酰胺键中的C-... 根据热解(TG)以及微分热解(DTG)曲线分析得出共聚改性聚间苯二甲胺己二酸(MXD6)的热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对应的失重峰温依次增大,且热传导和传质会有滞后。在共聚改性尼龙MXD6样品中首先断裂的为酰胺键,酰胺键中的C-N键断裂生成氨基自由基和羰基自由基碎片,最终在高温下生成稳定的小分子迅速离开体系,致使体系失重。热解反应还伴随着交联和水解反应,PA66单元主要热解为环状物。根据Kissinger方程、Ozawa方程和Grane方程以及TG-DTG曲线分析可知,共聚改性尼龙MXD6的热解反应级数均为0.94(近似于1级反应的复杂反应),并根据求得的热解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反应级数n模拟出热解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 MXD6 PA66 热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吕巨智 范继征 +3 位作者 谢小东 石达金 钟昌松 程伟东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38,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找出广西玉米生产中的最佳耕作方式。本试验以桂单162为材料,研究常规旋耕25cm(对照)、深松35cm+免耕、深松35cm+旋耕25cm和免耕共4种耕作方式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株高、干物质... 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找出广西玉米生产中的最佳耕作方式。本试验以桂单162为材料,研究常规旋耕25cm(对照)、深松35cm+免耕、深松35cm+旋耕25cm和免耕共4种耕作方式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株高、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玉米籽粒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RT)相比,深松方式下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与RT相比,深松不仅能使玉米百粒重显著提高,同时也能提高玉米的行粒数和穗行数,穗长、穗粗和秃尖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产量增幅为11.17%~13.59%。与RT相比,深松处理玉米籽粒淀粉含量降低4.19%~4.33%,脂肪含量提高1.93%~4.14%,蛋白质含量提高9.46%~15.49%。综之,与传统耕作(RT)相比,深松处理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明显,其中以深松35cm+免耕的效果较优,适合在广西山地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诱系列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 被引量:6
5
作者 江禹奉 覃兰秋 +5 位作者 程伟东 谭贤杰 周锦国 曾艳华 谢和霞 谢小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1-15,共5页
当前,应用单倍体诱导系生产玉米单倍体进行自交系选育是一种快速玉米育种方法。单倍体诱导系选育是应用活体单倍体诱导技术的前提,而在热带地区却缺乏高效生产单倍体的诱导系。为了选育高效生产热带玉米种质单倍体的诱导系,利用热带玉... 当前,应用单倍体诱导系生产玉米单倍体进行自交系选育是一种快速玉米育种方法。单倍体诱导系选育是应用活体单倍体诱导技术的前提,而在热带地区却缺乏高效生产单倍体的诱导系。为了选育高效生产热带玉米种质单倍体的诱导系,利用热带玉米种质持续改良高频孤雌生殖诱导系农大高诱1号,系谱法选育出桂诱系列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6个,并将其应用于9个不同的热带玉米种质评价其生产单倍体的效果。桂诱系列诱导系生产单倍体的平均频率为2.24%-4.64%,比高诱1号(1.48%)有大幅提高,其中GI1的平均诱导率(4.6%)为高诱1号的3.14倍。迪卡008×GI1和墨白1号×GI3的单倍体诱导频率分别为7.35%和7.22%。同时,3个桂诱系列诱导系通过籽粒颜色标记鉴定单倍体的准确率也获得提高,最高的GI4平均鉴定准确率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诱导系 单倍体诱导率 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露 江禹奉 +3 位作者 覃兰秋 程伟东 周锦国 谭贤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189-6191,6194,共4页
阐述了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
关键词 绿色农业经济 品牌效益 产业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抗旱播种方式出苗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曾艳华 覃兰秋 +4 位作者 江禹奉 周锦国 谭贤杰 谢小东 程伟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4期4215-4217,共3页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不同旱区的玉米抗旱播种轻简方便技术。[方法]在两种干旱胁迫环境(大田和大棚)下,设4种不同播种技术处理,分别为:膜侧播种技术,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缘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qu...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不同旱区的玉米抗旱播种轻简方便技术。[方法]在两种干旱胁迫环境(大田和大棚)下,设4种不同播种技术处理,分别为:膜侧播种技术,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缘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三湿"播种技术,用粪水淋播种穴或播种沟,播种浸湿的种子,用湿土杂肥覆盖种子;湿土杂肥或湿土包裸种子播种技术;常规露地播种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4种播种技术出苗效果表现为"三湿"播种技术>膜侧播种技术>常规播种技术>土杂肥播种技术。[结论]"三湿"播种技术是最有效的抗旱播种方式;膜侧播种技术可以在春旱短等地区作为抗旱播种方式之一推广应用;土杂肥播种技术可以作为辅助抗旱措施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旱 播种技术 出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吕巨智 石达金 +8 位作者 周勋波 唐国荣 李发桥 贺囡囡 谢小东 谭贤杰 邹成林 程伟东 张述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以桂单162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一炮轰”和一次性缓控释肥(2种)共4个处理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下玉米株高、穗位高、... 以桂单162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一炮轰”和一次性缓控释肥(2种)共4个处理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下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下前期干物质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较低,后期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高;一次性缓控释肥有助于增加玉米吐丝阶段穗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成熟期玉米籽粒产量;一次性缓控释肥处理不仅能提高玉米百粒重,同时也能提高玉米穗行数和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秃尖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3处理条件下,百粒重较CK提高7.36%,秃尖长减少28.8%,产量提高3.96%,农民收益增长25.20%。综之,与常规施肥相比,选用茂施牌一次性缓控释肥进行一次性底施,不仅可以为植株生长过程提供充足肥料,同时还可以合理调配干物质分布,增加籽粒中干物质分配比例,最终提高产量和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缓控释肥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亚利 杨耀迥 +4 位作者 苏琪 陈坤 卢生乔 张述宽 程伟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9期11626-11628,共3页
[目的]探讨3种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3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 [目的]探讨3种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3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种植密度分别为4.2万、4.8万、5.4万、6.0万、6.6万株/hm2。[结果]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玉美头601这3种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尽相同。对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2,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对于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2,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2。对于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2,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4万株/hm2,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结论]该研究可为鲜食糯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商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玉米纹枯病菌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谭贤杰 程伟东 +1 位作者 覃兰秋 吴子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9-32,共4页
从广西玉米主产区的8个县市秋玉米的纹枯病病株中分离出8个玉米纹枯病菌株,经生物性状的观察和菌丝融合群测定表明,它们都属于立枯丝核菌AGk-1-IA融合群;腐生定殖能力和致病力测定表明,菌株GX4、GX1的腐生定殖能力和致病力最强。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菌丝融合群 致病力 腐生定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玉米研究现状及广西富硒玉米产业前景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艳华 程伟东 +4 位作者 覃兰秋 谢和霞 江禹奉 周锦国 谭贤杰 《南方农业》 2015年第31期41-45,共5页
富硒功能玉米具有富硒、优质、保健、防病、安全等特点。从硒与人体健康、硒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和玉米的富硒效应三方面概述了富硒玉米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在富硒玉米品种选育、生产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富硒玉米的... 富硒功能玉米具有富硒、优质、保健、防病、安全等特点。从硒与人体健康、硒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和玉米的富硒效应三方面概述了富硒玉米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在富硒玉米品种选育、生产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富硒玉米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及在广西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玉米 生产 生理生化 广西 富硒资源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鹏举 李发桥 +5 位作者 唐国荣 石达金 谭贤杰 程伟东 周勋波 吕巨智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9,共10页
探究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玉米产量提高提供合理的耕作方式。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主区秸秆还田和传统种植模式下,设置深松后旋耕(SS-RT)、旋耕(RT)、深松(SS)和免耕(NT)4个耕作方式副区处理,对其2022年春... 探究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玉米产量提高提供合理的耕作方式。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主区秸秆还田和传统种植模式下,设置深松后旋耕(SS-RT)、旋耕(RT)、深松(SS)和免耕(NT)4个耕作方式副区处理,对其2022年春秋两季玉米的光合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较传统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模式下SS-RT、RT、SS和NT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11.01%、6.48%、8.24%、8.75%,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提高5.96%、5.14%、5.27%、6.49%,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7.57%、9.04%、8.90%、9.39%,穗干物质量分别提高9.03%、5.40%、6.73%、8.78%,周年产量分别提高2.92%、4.73%、2.28%、3.52%;且秸秆还田模式下SS-RT处理的春秋季产量均值较RT、SS和NT分别提高2.38%、12.26%、17.01%。综上可知,秸秆还田模式下深松后旋耕、旋耕、深松和免耕均可提高玉米的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周年产量,且以秸秆还田结合深松后旋耕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继征 石达金 +4 位作者 吕巨智 张玉 程伟东 闫飞燕 钟昌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1期61-61,共1页
玉米是广西区内第二大粮食作物,由于劳动力的匮乏,农民对玉米机械收获需求迫切。分析了广西地区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玉米机械化 问题 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桂39722的产量和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义成 文仁来 +11 位作者 田树云 何静丹 苏月贵 何雪银 黄开健 程伟东 张述宽 滕辉升 何懿 谢太理 谢尚宏 季娟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玉米自交系桂39722是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高配、多抗玉米自交系.是2012年通过广西审定的玉米单交种桂单0810的母本:研究和探讨玉米自交系桂39722的产量、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可为桂39... 【目的】玉米自交系桂39722是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高配、多抗玉米自交系.是2012年通过广西审定的玉米单交种桂单0810的母本:研究和探讨玉米自交系桂39722的产量、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可为桂39722优质高产繁殖及桂单0810优质高产制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在广西农科院明阳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7个种植密度处理(57000株/hm^2、63000株/hm^2、69000株/hm^2、75000株/hm^2、81000株/hm^2、87000株/hm^2、93000株/hm^2),4次重复对桂39722进行了密度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桂39722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当密度达75000株/hm^2(5000株/亩)时,产量最高5662.95kg/hm^2(377.53kg/亩).以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空秆率、感病株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与产量、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青枯病和纹枯病呈显著正相关效应,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效应:产量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负相关效应,但不显著。【结论】综合产量及千粒重、感病株率等因素,桂单0810制种时母本的最佳制种种植密度为72000~78000株/hm^2(4800-5200株/亩);在该种植密度条件下,不仅可确保桂单0810的制种产量,而且可确保其种子生产质量。实践表明:当桂单0810制种时母本的种植密度为70695~80535株/hm^2(4713~5369株/亩)时,平均产量达6141.45kg/hm^2(409.41kg/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桂39722 种植密度 产量 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里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研究
15
作者 包涵 程伟东 +1 位作者 匡光喜 吴东倩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第23期176-176,共1页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是当代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而太古宙花岗质岩石更是早期大陆地壳成熟的标志,是大陆生长和演化研究的主体对象,对地球早期历史中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主...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是当代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而太古宙花岗质岩石更是早期大陆地壳成熟的标志,是大陆生长和演化研究的主体对象,对地球早期历史中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对岩石组构的研究,辅以一定的地球化学与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台里三种深熔岩石的相对关系,恢复了深熔过程及对应阶段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台里 花岗质岩石 深熔作用 岩石组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分质技术在二类油层聚驱中的应用
16
作者 赵晓昆 程伟东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年第7期39-39,共1页
通过细致研究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沉积特征,区块中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然后在采用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在二类油层中实施分层分质注入技术,即对二类油层进行平面分质,在14口实验井中采取并应用了聚驱双管柱实现纵向分质技术... 通过细致研究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沉积特征,区块中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然后在采用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在二类油层中实施分层分质注入技术,即对二类油层进行平面分质,在14口实验井中采取并应用了聚驱双管柱实现纵向分质技术,以便最大限度提高二类油层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分层注聚 纵向分质 平面分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Graphene/PLA/PBC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during Tensile Tests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伟东 任传慧 +5 位作者 顾晓华 吴昭君 邢雪青 默广 陈中军 吴忠华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95-98,共4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anostructure and nanostructural changes of novel graphene/poly(lactic acid) (PLA)/ poly(butylene carbonate) (PBC) nanofibers via electrospinning,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anostructure and nanostructural changes of novel graphene/poly(lactic acid) (PLA)/ poly(butylene carbonate) (PBC) nanofibers via electrospinning,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ensile test and in situ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DSC indicates that the endothermic peak at 295℃ of pure PLA/PBC nanofibers shifted from 317℃ to lower 290℃ with the increasing graphene content. SEM observations reveal a fine dispersion of graphene in the nanofiber matrices. The graphene/PLA/PBC nanofiSers exhibit good improvements in mechanical property.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nanofibers increases with the addition of 0.01 g graphene but reduces with further addition of 0.04g graphene. The scattering intensities increase dramatically when the strain levels are higher than the yield point due to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voids or crystals. However, the increasing content of graphene in the PLA/PBC matrix provokes a strong restriction to the deformation-induced crys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Graphene/PLA/PBC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 during Tensile Tests P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巨智 范继征 +4 位作者 钟昌松 石达金 程伟东 刘永红 闫飞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8,共5页
针对广西玉米主产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旋耕为对照,设置深松35 cm+免耕、深松35 cm+旋耕、深松25 cm+免耕、深松25 cm+旋耕和免耕6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生长发育... 针对广西玉米主产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旋耕为对照,设置深松35 cm+免耕、深松35 cm+旋耕、深松25 cm+免耕、深松25 cm+旋耕和免耕6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深35 cm+旋耕和35cm+免耕的保墒效果最佳;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而深松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研究设定的6种耕作措施中,以深松35 cm+旋耕为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夏季生产病虫害防控试验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伟东 罗一东 +4 位作者 阎飞燕 梁儒满 周金娇 覃兰球 周锦国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2期39-42,共4页
广西南部地区由于无霜期长和热量丰富,甜玉米可以实现周年生产,但是甜玉米夏季生产处于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长年连作的影响,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甜玉米鲜穗生产的商品率下降。为此,在广西甜玉米生产主产区的横县校椅镇设置试验研究... 广西南部地区由于无霜期长和热量丰富,甜玉米可以实现周年生产,但是甜玉米夏季生产处于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长年连作的影响,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甜玉米鲜穗生产的商品率下降。为此,在广西甜玉米生产主产区的横县校椅镇设置试验研究,分频振式诱虫灯控制区和无灯控制区两个处理,每个处理又分为施药和不施药两个水平,结果表明:灯控区的处理在小区平均病虫害穗数、小区平均病虫害鲜穗重量、小区平均鲜穗产量和小区平均商品率都显著优于无灯区的处理,说明频振式诱虫灯能够显著诱杀害虫,提高夏季甜玉米的鲜穗产量和商品率。同样,施药处理在小区平均病虫害穗数、小区平均病虫害鲜穗重量、小区平均鲜穗产量和小区平均商品率都显著优于不施药的处理,说明施药处理是有效的,是能够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夏季生产 病虫害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u SAXS study on PET/PMMT composites during tensile tests
20
作者 程伟东 顾晓华 +5 位作者 宋雪 曾鹏 吴昭君 邢雪青 默广 吴忠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83-788,共6页
The nanostructures during the tensile drawing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hexadecyl triphenyl phospho- nium bromide montmorillonite (PMMT) nano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in-situ small angle x-ray scatt... The nanostructures during the tensile drawing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hexadecyl triphenyl phospho- nium bromide montmorillonite (PMMT) nano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in-situ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For strain higher than the yield point, the scattering intensity increases dramatically due to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voids and crystals. The nanovoids and crystals are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The effective filling of PMMT in the PET matrix provokes a strong restriction to the long period. The peaks of the long period disappear gradually with the deformation strain increasing from 0% to 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NANOSTRUCTURE MONTMORILLONIT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