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亲”形象的文化意味 被引量:3
1
作者 程世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7-52,共6页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 ,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 ,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 ,采取的...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 ,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 ,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 ,采取的是一种诗意化、道德化的表达方式。他的创作明显缺乏历史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化 道德主义 农民本位立场 父亲形象 文学评论 刘醒龙 小说 文化内涵 文化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审美视野中的新景观——刘醒龙“新乡土话语”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程世洲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10,共4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刘醒龙 "新乡土话语" 小说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与迷失——“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世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本文旨在重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审美价值。上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化精神特征——政治使命感压倒人道主义、悲剧意识让位于喜剧精神、对农民落后文化心理批判弱化。下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审美意识的迷失—... 本文旨在重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审美价值。上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文化精神特征——政治使命感压倒人道主义、悲剧意识让位于喜剧精神、对农民落后文化心理批判弱化。下篇探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审美意识的迷失——片面承袭中国古典小说形式和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的简单化倾向、艺术个性的抑制和艺术风格的雷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 作家 赵树理 农民文化心理 小说作品 落后文化 喜剧精神 《创业史》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理论命题的历史反思——兼论胡风的民族形式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程世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47-50,95,共5页
胡风的民族形式理论直接承传“五四”文学自由的精神,民族形式的历史形态、开放形态、个性形态构成了胡风民族形式理论独立的品格和完整的形态。胡风不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他对民族传统采取的是符合艺术创造本性的审美更新原则。胡风... 胡风的民族形式理论直接承传“五四”文学自由的精神,民族形式的历史形态、开放形态、个性形态构成了胡风民族形式理论独立的品格和完整的形态。胡风不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他对民族传统采取的是符合艺术创造本性的审美更新原则。胡风与周扬等理论家的分歧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胡风 审美形式 理论命题 历史反思 “五四”文学 民间形式 新文学 大众化 心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与超越: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
5
作者 程世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6期75-80,共6页
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五四”农民题材小说基本主题即人道主义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批判的回归与超越.按照这一主题,可以把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阶段: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初步呈现、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揭示... 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五四”农民题材小说基本主题即人道主义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批判的回归与超越.按照这一主题,可以把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阶段: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初步呈现、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揭示和农民传统文化心理解体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心理 农民 题材 回归与超越 小说主题 基本主题 桑树坪 作家 新时期 高晓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