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秦雁群 万仑坤 +3 位作者 计智锋 李富恒 徐海龙 巴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 全球普遍发育的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边缘地层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地认识该类沉积体有助于深化深水搬运过程认识、拓展深水油气勘探领域及控制海域工程设施风险。通过国际上研究成果梳理,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指除浊流外的水下重力流沉积物组合,结构上可分为头部、体部和趾部,可根据搬运过程和沉积物成因进行类型划分。其形成需具备沉积物重力流条件,变形过程符合宾汉塑性体特征,形成的沉积体规模大小不一,内部具有多种运动学指向,一般通过地震、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加以识别。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可以形成油气的盖层和储层,是深水区潜在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仍存在深水块体搬运过程认识需要深化和统一、不同地质背景下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形成条件研究不足、与浊流沉积物的区别、古代与现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认识的统一等相关问题。指出未来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资料、多尺度特征分析,形成条件特别是触发机制深入研究,水下块体搬运机理、沉积物组成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一体化研究,何种环境下可以形成烃源岩、储层或盖层,古代深水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解剖,以及侵蚀能力和地质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流变学 滑动 滑塌 碎屑流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 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12
2
作者 秦雁群 邓宏文 +3 位作者 侯秀林 杨金秀 季春辉 刘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4-221,228,共9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断裂复杂,沉积成因类型多,油藏类型认识不清。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逐级控...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断裂复杂,沉积成因类型多,油藏类型认识不清。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逐级控制,建立了盆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北部苏131、苏102断块油藏产油层段跨越两个三级层序界面,主要产油层段位于大磨拐河组一段三级层序底部,主要储层为低位域滑塌浊积岩储集体,而不是此前认为的南屯组二段三级层序顶部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通过对研究区主要产油层段的层序地层位置重新厘定与对储集体成因类型详细分析,提出了乌尔逊凹陷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应该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新认识,并分析了砂层组的时空展布特征,为该油田深入开发与扩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南屯组 大磨拐河组 断块油藏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展及关键问题 被引量:11
3
作者 秦雁群 计智锋 +4 位作者 万仑坤 李志 高霞 马锋 梁英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共10页
深水环境地质特征复杂,资料缺乏,有关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认识仍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基于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单元界面、体系域构成及沉积体系分布位置等特征分析,阐述了经典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体系类型划分的层序... 深水环境地质特征复杂,资料缺乏,有关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认识仍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基于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单元界面、体系域构成及沉积体系分布位置等特征分析,阐述了经典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体系类型划分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沉积构型要素叠置样式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四分体系域模型的层序地层模式和基于沉积物理界面的层序地层模式对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的处理方式或思路以及各种模式在深水沉积研究中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梳理了深水沉积"源-汇"过程与层序地层异源控制因素、深水基准面变化、深水层序地层级次划分和深水自旋回沉积等在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提倡在深水油气储层级别研究中,可开展基于资料和物理界面限定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回 物理界面 基准面 海相 深水 碎屑岩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大型峡谷供给型深水扇沉积与油气成藏——以西非刚果扇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雁群 巴丹 +4 位作者 许海龙 梁英波 杨紫 梁旭 王兴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8,共10页
被动大陆边缘大型峡谷供给型深水扇是一种典型且重要的深水扇类型,深入了解其沉积和油气成藏特征对于全球相同类型深水扇认识的深化具有很强指导意义。通过对第四纪刚果扇调查数据的梳理和解剖,认为第四纪刚果扇是由分割的北扇、南扇和... 被动大陆边缘大型峡谷供给型深水扇是一种典型且重要的深水扇类型,深入了解其沉积和油气成藏特征对于全球相同类型深水扇认识的深化具有很强指导意义。通过对第四纪刚果扇调查数据的梳理和解剖,认为第四纪刚果扇是由分割的北扇、南扇和轴扇叠置而成,各分割扇体内发育多套浊积体系。东西方向上各分割扇体以向海进积为主,扇体内水道体系沉积中心东西向迁移距离约100km;南北方向上扇体从北部—南部—中部逐渐迁移,分割扇体内部的浊积体系分别呈逆时针(北扇)、顺时针(南扇)和从SE向NW(轴扇)迁移。沉积构型要素以水道—天然堤和前端朵叶体为主,平面呈"树枝—树叶"网状。扇体发育主要受物源体系、气候和盐岩变形等异源因素控制。分析指出古代刚果扇与第四纪刚果扇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统计分析表明,刚果扇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其烃源岩是赛诺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海相页岩,储层是渐新统—中新统水道或水道复合体砂岩,油气被层间页岩局部封盖,在地层—构造和地层等圈闭内成藏。现阶段油气勘探应以陆架边缘下切水道及峡谷边缘上扇部分网状决口水道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西非 深水扇 水道-天然堤 刚果扇 扎伊尔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东部海域深水盐上碎屑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5
作者 秦雁群 梁英波 +3 位作者 张光亚 巴丹 杨丽丽 吴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72,共10页
基于国际商业数据库油气田数据和盆地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巴西东部海域深水盐上碎屑岩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方向。巴西东部海域盆地群经历了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早阿普特期陆内裂谷、中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陆间裂谷、中阿尔布期以... 基于国际商业数据库油气田数据和盆地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巴西东部海域深水盐上碎屑岩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方向。巴西东部海域盆地群经历了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早阿普特期陆内裂谷、中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陆间裂谷、中阿尔布期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3个演化阶段,横向上可划分为伸展带、底辟带和挤压带。深水盐上碎屑岩油气来源于巴雷姆阶湖相页岩和赛诺曼阶—三冬阶海相页岩,烃源岩厚度大、品质优,储层物性良好,储盖条件普遍优越。盐上碎屑岩储层沉积模式显示,其动力学过程为宽缓陆架上驻留的沉积物受触发条件二次搬运、在多点位置滑塌,在陆架边缘形成平面土豆状定向排列、纵向透镜状分布的浊积体。深水沉积构型主要为无根浊积水道和朵叶体,储层沉积受盐岩变形限制和改造。深水盐上碎屑岩油气聚集受烃源灶位置、储层沉积相分布和盐岩变形联合控制。下一步勘探应重点关注陆架边缘内斜坡小盆地,勘探层位向圣埃斯皮里图盆地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以及桑托斯盆地渐新统—中新统横向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 坎普斯盆地 桑托斯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 盐岩 盐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东部盆地群地质特征、油气成藏与深水区勘探潜力 被引量:8
6
作者 秦雁群 张光亚 +4 位作者 计智峰 李志 吴义平 王兴龙 梁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1-703,共13页
基于印度东部盆地群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地层充填和油气地质特征,建立深水扇体发育和成藏模式,分析深水区勘探潜力。印度东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源自东冈瓦纳古大陆裂解,经历了克拉通内裂谷(P_1—T)、东冈瓦纳裂谷(J_1—K_1)、裂后热沉降(K... 基于印度东部盆地群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地层充填和油气地质特征,建立深水扇体发育和成藏模式,分析深水区勘探潜力。印度东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源自东冈瓦纳古大陆裂解,经历了克拉通内裂谷(P_1—T)、东冈瓦纳裂谷(J_1—K_1)、裂后热沉降(K_2)和被动大陆边缘(K_3—N)4个演化阶段,发育裂后热沉降期末、被动大陆边缘I期末和Ⅱ期末3个明显不整合,形成裂谷期和被动大陆边缘Ⅰ期、Ⅱ期、Ⅲ期4套构造层,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沉积是盆地群地层主体,形成近岸叠覆型扇复合体、与三角洲有关的断裂坡折部位低位扇和前缘浊积扇两类富油气沉积体系。盆地内发育下二叠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4套证实的烃源岩,平面分布差异大;发育裂谷期砂岩和碳酸盐岩、裂后热沉降和被动大陆边缘时期三角洲和深水重力流砂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层,总体为中孔、低渗条件;油气盖层多、厚度变化大,漂移期多为区域封盖,其他时期则以局部封盖为主;形成上白垩统砂岩、古近系砂岩、新近系砂岩等8个成藏组合。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深水区油气勘探在平面上应以克里希那和高韦里河流三角洲地区为主,纵向上则以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与构造相关三角洲砂体、断裂坡折处低位扇、85°E海脊附近和高韦里盆地南部海域近岸扇复合体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油气勘探 深水扇 三角洲 默哈讷迪盆地 克里希那—戈达瓦里盆地 高韦里盆地 印度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t Venezuela盆地油气聚集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4
7
作者 秦雁群 侯秀林 +2 位作者 邓宏文 李潇 戴建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3期56-61,7,共6页
East Venezuela盆地是一个大型的不对称前陆盆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裂谷、白垩纪—始新世被动边缘和渐新世至今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纵向上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白垩系、白垩系和后白垩系3套巨层序。E... East Venezuela盆地是一个大型的不对称前陆盆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侏罗纪裂谷、白垩纪—始新世被动边缘和渐新世至今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纵向上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白垩系、白垩系和后白垩系3套巨层序。East Venezuela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是Guayuta群和Tigre组海相泥页岩和碳酸盐岩。生油岩成熟度由北往南递减。北部烃源灶油气经断层、砂体长距离阶梯式向南部斜坡边缘运移。盆地最主要圈闭类型为背斜、断块、地层和岩性圈闭。Oficina组构造、构造—地层、地层圈闭组合和Naricual组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内最主要的两套成藏组合。有潜力的勘探领域包括白垩系—下中新统被动边缘沉积层序、盆地中部前渊区、南部重油带和东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Venezuela盆地 前陆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海域深水区油气形成地质背景、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3
8
作者 秦雁群 张光亚 +2 位作者 刘计国 陈忠民 肖高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21,共12页
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勘探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热点领域,新发现的大油气田中海域特别是深水区已占主导地位。将同一大陆边缘盆地群进行统一的构造演化与地层充填分析,统计已发现油气田的地质特征,明确其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区域级... 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勘探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热点领域,新发现的大油气田中海域特别是深水区已占主导地位。将同一大陆边缘盆地群进行统一的构造演化与地层充填分析,统计已发现油气田的地质特征,明确其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对于区域级别油气区带优选和新项目的获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IHS、Wood Mackenzie等油气田数据库资料,结合油气勘探新发现和部分内部新项目评价资料等,系统分析东非海域9个盆地深水区油气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油气成藏条件,指出深水油气有利区带分布。研究表明,东非海域盆地群经历了早石炭世—三叠纪卡鲁裂谷、侏罗纪马达加斯加裂谷和白垩纪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3个演化阶段,基底断裂受印度洋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伸展断裂系统和东非裂谷系断裂系统联合控制,由北往南可划分为4个构造段,不同构造段盆地剖面结构和地层充填差异明显。东非海域共发育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烃源岩;形成了海相浊积砂岩和三角洲砂岩两种类型优质储层和海相厚层页岩区域性盖层,储盖组合良好;可划分为证实的新生界和白垩系及推测的上二叠统—侏罗系3套深水成藏组合;形成了漂移早—中期供源、漂移期成藏,裂谷期与漂移早期供源、裂谷期—漂移期成藏,以及裂谷期供源、漂移期成藏3种深水油气成藏模式。东非海域被动大陆边缘时期,形成了大型三角洲及深水重力流沉积物混合的扇复合体和无大型古河流供给、以滑塌形成为主的近岸叠置小型扇朵叶体两种类型的深水扇体;白垩系和古近系深水油气有利区带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主要位于坦桑尼亚盆地南部、鲁伍马盆地北部等地区,勘探目标以天然气勘探和碎屑岩勘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深水 东非 大气田 坦桑尼亚盆地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anon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
9
作者 秦雁群 温志新 +2 位作者 侯秀林 李潇 苗小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40,45,共6页
以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Maranon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Maranon盆地是一多旋回次安第斯山前陆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克拉通期、三叠纪—侏罗纪伸展断陷期、白垩纪拗陷期和晚白垩纪后前陆... 以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Maranon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Maranon盆地是一多旋回次安第斯山前陆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克拉通期、三叠纪—侏罗纪伸展断陷期、白垩纪拗陷期和晚白垩纪后前陆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纵向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白垩系、白垩系和后白垩系3套巨层序.盆地内含有白垩系Chonta/Napo组和三叠—侏罗系Pucara组2套主力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油气运移方式为垂向运移、侧向运移和阶梯式运移.盆地主要发育西部挤压断层和褶皱圈闭、中部背斜和披覆背斜圈闭、东部断层和牵引背斜圈闭等构造圈闭,可能发育岩性、地层圈闭.不同类型圈闭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前陆坳陷带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褶皱冲断带区古近纪构造圈闭以及东部斜坡带地层和岩性圈闭是盆地的有利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anon盆地 前陆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构造圈闭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演化及其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雁群 邓宏文 李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6-698,共3页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同裂谷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后裂谷期(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前陆期(晚白垩世-新生代)等3个阶段。同裂谷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湖泊相和火山碎屑沉积物;后裂谷期发育2个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旋回...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同裂谷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后裂谷期(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前陆期(晚白垩世-新生代)等3个阶段。同裂谷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湖泊相和火山碎屑沉积物;后裂谷期发育2个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旋回以湖相、海相沉积为主,上部旋回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前陆期以压性机制为主,发育了海相、陆相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最主要烃源岩位于Vaca Muerta组;主要产层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砂岩和灰岩;侏罗系及其以下盖层多为区域性的,其上盖层多为半区域性的。盆地内石油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天然气集中于盆地中心,以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为主。盆地西部逆掩带以及盆地东部周缘重油分布带是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乌肯盆地 前陆盆地 沉积构造演化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演化对滩坝储集层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会喜 邓宏文 +6 位作者 秦雁群 高晓鹏 龙国清 赵宁 颜晖 潘福友 邸永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89,共10页
湖相滩坝砂体储集层在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湖盆滩坝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控制因素较多,着重讨论了层序地层的发育与演化对滩坝储集层的形成、分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构造层序控制了滩坝形成与发育时期;滩... 湖相滩坝砂体储集层在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湖盆滩坝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控制因素较多,着重讨论了层序地层的发育与演化对滩坝储集层的形成、分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构造层序控制了滩坝形成与发育时期;滩坝体系主要形成于断陷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形成的早期和断坳转换期,分布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湖平面的升降和沉积物供给控制了滩坝四、五级旋回的形成及构成。滩坝沉积的旋回性是滩坝储集层储盖组合形成、分布以及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控制作用之一;四级旋回内较大湖泛泥岩段作为区域或局部盖层,控制了滩坝储盖组合的形成与发育位置,在总体湖侵背景下,不同储盖组合分布范围与成藏潜力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构成 演化 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梁旭 邓宏文 +2 位作者 秦雁群 肖良伟 王文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138,共4页
运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的基础上,对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发育下游曲流河、网状河和浅水三角洲3种沉积相,岩性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 运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的基础上,对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发育下游曲流河、网状河和浅水三角洲3种沉积相,岩性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物性特点为低孔、超低渗透。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主要表现为2方面:平面上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纵向上主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底钙"降低了河道砂岩的储集性能,而溶蚀孔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对今后扶余油层的进一步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沉积微相 扶余油层 大庆长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典型致密油区可采资源富集规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新顺 马锋 +3 位作者 王红军 王克铭 李文浩 秦雁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6,共9页
致密油可采资源的富集规律一直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基于多个全球性非常规数据库资料,获得致密油盆地资源分布情况,重点解剖北美威利斯顿盆地、二叠盆地和海湾盆地3个致密油高产盆地,结合上千口典型致密油井实际产量数据,依次... 致密油可采资源的富集规律一直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基于多个全球性非常规数据库资料,获得致密油盆地资源分布情况,重点解剖北美威利斯顿盆地、二叠盆地和海湾盆地3个致密油高产盆地,结合上千口典型致密油井实际产量数据,依次从致密油烃源条件、地层组合特征和局部甜点发育情况等三方面分析致密油可采资源富集的控制因素,为北美以外地区致密油的勘探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致密油可采资源,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美洲科迪勒拉山前带、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非—中东古特提斯域等常规油气较发育区;层系上以上侏罗统、白垩系、上泥盆统、中—下二叠统、上志留统为主,与全球广泛性发育的主力烃源岩相对应。致密油可采资源有3条富集规律:紧邻广泛性分布的高丰度、成熟度适中的烃源岩;以源间式和互层式地层组合类型为主的致密油层系资源最富集;在靠近沉积中心且构造活动较弱的盆地斜坡带上发育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北美 可采资源 分布特征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7古地貌与砂体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崔龙涛 冯栋 +1 位作者 秦雁群 彭轶东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镇北地区延长组是油气挖潜的主要目的层,其砂体类型和分布受古地貌控制。以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的古地貌恢复可以为砂体的成因和分布提供依据。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将长7划... 镇北地区延长组是油气挖潜的主要目的层,其砂体类型和分布受古地貌控制。以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的古地貌恢复可以为砂体的成因和分布提供依据。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将长7划分为1个中期旋回和5个短期旋回;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采用优化后的回剥法定量恢复研究区古地貌。结果表明:镇北地区主要发育坡折带,长73时期湖侵范围最大,坡折带较陡,东部深湖区发育浊积扇砂体;长73至长71时期,基准面下降,坡折带和沿湖岸线分布的河口坝砂体逐渐向湖区推进,坡折带逐渐变宽缓,其下的滑塌岩较发育;长71末期,基准面上升,坡折带和砂体逐渐向陆退缩。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导致沉积地貌发生改变,坡折带随之发生迁移,砂体成因和分布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该研究对寻找有利油气目标区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坡折带 砂体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系AG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15
作者 刘计国 周鸿璞 +4 位作者 秦雁群 邹荃 郑凤云 李早红 肖高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1,共10页
借鉴国内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Fula凹陷开展多级次层序地层划分、烃源岩地化分析、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和有利区带划分与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基准面旋回发育控制,Fula... 借鉴国内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运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中非裂谷系Muglad盆地Fula凹陷开展多级次层序地层划分、烃源岩地化分析、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和有利区带划分与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基准面旋回发育控制,Fula凹陷AG组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湖泛面附近是岩性油气藏最有利分布位置。②研究区AG组主要发育三大物源体系,福西陡坡带为短轴近物源快速沉积,相带平面展布较窄;东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展布范围较大,沉积持续时间长;AG组沉积晚期在东南部发育一套展布范围较小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滩坝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相带。③AG组AG2段(SQ4)暗色泥岩主要沉积于浅湖—半深湖环境,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TOC平均为3.41%,生烃潜量(S1+S2)多大于8 mg/g,为好—极好烃源岩,可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④AG组可划分出7个岩性油气区带,其中Fula-Moga斜坡带北部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湖泛面 三角洲前缘 滩坝 岩性区带 Fula-Moga斜坡带 AG组 白垩系 Fula凹陷 Muglad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南卡那封盆地Moogooloo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李昂 秦雁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5期48-54,83,共7页
以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南卡那封盆地Moogooloo组储层的碎屑成分、结构特征和孔隙类型,明确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根据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和粒度累计曲线研究了储层的沉积学特征。研究表明,Moogooloo组储层岩性为中... 以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南卡那封盆地Moogooloo组储层的碎屑成分、结构特征和孔隙类型,明确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根据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和粒度累计曲线研究了储层的沉积学特征。研究表明,Moogooloo组储层岩性为中粒—细粒的石英砂岩和亚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为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该套地层形成于中亚丁克斯期,沉积环境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辫状河。在此基础之上,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其中后者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具体来讲,沉积作用控制着原始孔隙的发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物性;而石英的次生加大是导致储层孔隙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对南卡那封盆地Moogooloo组储层主控因素的系统研究有助于该储层下一步的评价和勘探,而层序和储层物性之间规律的初步探讨对于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沉积学特征 成岩作用 Moogooloo组 南卡那封盆地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