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水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其缓控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秦裕波 唐树梅 黄鹤丽 《热带农业科学》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以水性聚氨酯和水性丙烯酸的水溶液为包膜材料,添加粘结剂,采用流化床包涂的方法制备新型缓控释肥料。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包膜肥料的截面形貌。用水浸泡法、土壤淋溶法研究肥料的包膜肥料的释放特性。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 包膜材料 扫描电镜 释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秦裕波 李前 +1 位作者 徐晨 刘志全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3期12-14,共3页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几种控释肥与尿素的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增产6.0%;在成熟...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几种控释肥与尿素的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增产6.0%;在成熟期,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100%处理。综合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控释氮肥70%与普通尿素30%配施可发挥2种氮肥的优势,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控释氮肥 尿素 氮素吸收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 被引量:143
3
作者 侯云鹏 韩立国 +4 位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秦裕波 李前 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6-845,共10页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2-2013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红光农场,选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富优135和吉粳511为材料,设置施N 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水平。于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鞘、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转运、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及各养分吸收、转运与产量间的关系。水稻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共5层),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根据各层土壤容重计算0—100 cm土体无机氮积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施氮量6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水稻和肥料价格,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方程,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12.8 kg/hm^2和220.6 kg/hm^2,施氮范围在202.2-231.6 kg/hm^2之间,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03.0和209.1 kg/hm^2,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之间。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抽穗期各养分累积量与籽粒转运量呈正比,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向籽粒转运出现负效应。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氮肥当季回收率以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收获后0—10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结论】适宜的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总量,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秸秆中氮、磷、钾向籽粒的转运量,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产量 养分吸收 养分转运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93
4
作者 谢佳贵 侯云鹏 +4 位作者 尹彩侠 孔丽丽 秦裕波 李前 王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NP)、氮磷肥+秸秆还田(NP+St)、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t)4个处理,于每年玉米成熟期每处理小区取有代表性的玉米5株,分为秸秆和子粒两部分,测定地上部干物重,并测定其氮、磷、钾含量,收获时取中间四垄玉米按14%水分计产。试验前和小区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计算钾素利用等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结果】施钾肥和秸秆还田能提高玉米产量,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NP+St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9.6%和3.8%。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秸秆和子粒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与NP相比,NPK、NP+St和NPK+St处理氮的吸收总量提高9.4%~24.7%,磷提高12.2%~26.0%,钾提高6.9%~26.4%,其中NPK+S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最高。秸秆还田结合施钾肥(NPK+St)有利于提高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和秸秆钾的利用率,其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农学效率、回收率、秸秆钾回收率均高于单施化学钾(NPK)和秸秆还田处理(NP+St)。其中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和18.8%,化肥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8.3%和1.1%,秸秆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4.0%和0.7%。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NPK+St)土壤速效钾含量比NPK和NP+St提高1.9%~4.0%,其表现为NPK+St】NP+St】NPK】NP。NPK+St、NPK、NP+St处理钾素实际盈亏率分别为15.0%、-51.1%和-18.1%。【结论】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养分吸收总量,还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 钾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对不同肥力土壤玉米钾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侯云鹏 张磊 +4 位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秦裕波 李前 谢佳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33-1339,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 研究了吉林省高(榆树市)、低肥力(公主岭市)肥力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榆树试验点和公主岭试验点的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83.3 kg·hm-2和113.9 kg·hm-2, 最佳经... 采用田间试验, 研究了吉林省高(榆树市)、低肥力(公主岭市)肥力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榆树试验点和公主岭试验点的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83.3 kg·hm-2和113.9 kg·hm-2, 最佳经济施钾量分别为75.1 kg·hm-2和103.1 kg·hm-2。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比榆树高肥力试验点的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产量分别提高了3.70%和3.68%。施用钾肥可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 并能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天数。当施钾量超过60 kg(K2O)·hm-2时, 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的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均高于榆树高肥力试验点。适宜的钾肥用量有利于提高钾养分由营养体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籽粒养分比例, 榆树高肥力试验点籽粒养分比例低于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 幅度为0.5%~1.7%。除施钾量60 kg(K2O)·hm-2处理外, 公主岭低肥力试验点的钾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高于榆树高肥力试验点, 分别提高7.3~8.8 kg·kg-1、4.4~8.3 kg·kg-1、1.6%~6.2%。综合考虑提高玉米产量、效益及钾肥利用效率, 高肥力土壤适宜施钾量为75 kg·hm-2, 低肥力土壤上适宜施钾量为10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钾肥用量 土壤肥力 钾吸收 钾分配 干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3
6
作者 侯云鹏 谢佳贵 +5 位作者 尹彩侠 秦裕波 孔丽丽 于雷 张宽 王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452-9454,共3页
[目的]探讨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不同类型土壤上,选择当地主推品种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对比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产量、肥料效益与肥... [目的]探讨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不同类型土壤上,选择当地主推品种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对比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产量、肥料效益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作用。[结果]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土壤上,测土配方施肥的穗长、秃尖和穗粒数等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均好于农民习惯施肥,千粒重和穗粒数分别提高1.6%~6.7%和3.8%~8.0%。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增产玉米122~1 228 kg/hm2,增收398~1 457元/hm2;化肥利用率提高0.22%~13.26%,说明测土配方施肥的肥料用量及配比基本合理。[结论]测土配方能达到玉米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产量 化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5 位作者 李前 尹彩侠 秦裕波 于雷 王立春 王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78-1387,共10页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合理施氮问题,通过两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运筹模式(N1:100%基肥;N2:50%基肥+50%拔节肥;N3:30%基肥+50%拔节肥+10%大口肥+10%开花肥;N4:20%基肥+30%拔节肥+...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合理施氮问题,通过两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运筹模式(N1:100%基肥;N2:50%基肥+50%拔节肥;N3:30%基肥+50%拔节肥+10%大口肥+10%开花肥;N4: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口肥+20%开花肥+10%灌浆肥)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氮各处理(N2、N3、N4)玉米产量显著高于100%基肥处理(N1),其中N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较N1处理分别提高22.44%(2016年)和35.31%(2017年)。与N1处理相比,N2、N3、N4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52.02%~83.21%、63.69%~120.78%、11.85%~22.46%(2016年)和92.44%~129.38%、127.23%~203.09%、22.10%~34.01%(2017年),且均以N4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其中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以N4处理最高。与N1处理相比,N2、N3、N4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2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并降低成熟期40~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中,N2、N3、N4处理较N1处理显著降低了氮素表观损失量,其中N4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10 kg·hm-2时,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口肥+20%开花肥+10%灌浆肥为该区域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最佳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肥运筹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无机氮含量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华 曹启民 +4 位作者 桑爱云 杨安富 王汀忠 秦裕波 唐树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5948-5950,6023,共4页
综述了近十几年来超积累植物吸收和贮存重金属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引起人们对该领域的重视,并为国内在超富集植物的相关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重金属 超积累植物 吸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退化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岳杨 郑永照 +3 位作者 秦裕波 高玮 夏海丰 孟令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3期129-130,共2页
黑土因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被称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自黑土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碳大量损失,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耕作方式,大量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忽视水土保持等原因都加剧了黑土的污染以及肥力的退化。分析黑... 黑土因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被称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自黑土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碳大量损失,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耕作方式,大量的施用化肥和农药,忽视水土保持等原因都加剧了黑土的污染以及肥力的退化。分析黑土肥力退化的原因和机理,找出防治黑土肥力退化的方法,对保护黑土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退化 原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