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学归位与经典活化——基于《原儒:从帝尧到孔子》的若干思考
1
作者 秦燕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近百年经学史的历史处境可由缺位、错位、归位三个时段与层级构成。重回“经学天地”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儒学道统论述的过程。作为常道的“经”具有不可匮乏的圣之性格。经学首先是一种独特的体道意识。经学的本质是规范性的学问。经学... 近百年经学史的历史处境可由缺位、错位、归位三个时段与层级构成。重回“经学天地”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儒学道统论述的过程。作为常道的“经”具有不可匮乏的圣之性格。经学首先是一种独特的体道意识。经学的本质是规范性的学问。经学政治必然包含相应的理想性格。经由经典活化促成经学正位,时代需要我们的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缺位 错位 归位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里洋场”的“民间娱乐”——近世上海的评弹演出及其后续发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秦燕春 《民族艺术研究》 2006年第6期10-16,共7页
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近世评弹业,大盛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名家辈出、影响空前绝后。这一兴旺发达的基础,则源于晚清时期的奠定。晚清上海在近世评弹业发展中的行业地位值得关注,其中包括女弹词的兴起与消歇、弹词演出市场的组成(... 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近世评弹业,大盛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名家辈出、影响空前绝后。这一兴旺发达的基础,则源于晚清时期的奠定。晚清上海在近世评弹业发展中的行业地位值得关注,其中包括女弹词的兴起与消歇、弹词演出市场的组成(例如书场、书价、观众、近代鸳蝴文人对于评弹演出的兴趣及参与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 女弹词 评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子情结与玉溪风调——吕碧城文学资源的二水合流 被引量:3
3
作者 秦燕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0,共10页
吕碧城虽然是清末民初最具时誉的女性词人,但针对她的文学史定位却至今未能面目清晰。本文以"屈子情结"与"玉溪风调"作为进入吕碧城的文学世界与生命世界的两纬,试图深度解读吕碧城的文学价值与超越旨趣,将关于吕... 吕碧城虽然是清末民初最具时誉的女性词人,但针对她的文学史定位却至今未能面目清晰。本文以"屈子情结"与"玉溪风调"作为进入吕碧城的文学世界与生命世界的两纬,试图深度解读吕碧城的文学价值与超越旨趣,将关于吕氏的研究做一深度推进,同时对近代文学转型做一个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屈子情结 玉溪风调 命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情与人格:唐君毅日记中所见 被引量:1
4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7,共10页
唐君毅一生掌教上庠,对传统凋敝导致的现代教育之苦感同身受。方家公认,理想中的"大学"本该是人格教育的场所,如今却岌岌可危沦为职业训练营,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教育处境仿佛一起落至"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 唐君毅一生掌教上庠,对传统凋敝导致的现代教育之苦感同身受。方家公认,理想中的"大学"本该是人格教育的场所,如今却岌岌可危沦为职业训练营,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与教育处境仿佛一起落至"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状态。21世纪人文教育如有可能,即在"事实"与"价值"从两分迈向融合。儒家之学素有情性教育的传统,儒教某处程度即可称为性情之教。唐君毅之学精髓例以精神性格胜出,道德与性情是其哲学架构两端所系,人格教育在其教育理念居于核心地位。情性之教首要体现为主体感通能力的开显与强度,情性之教是人格教育的源头与基始。重温唐学无疑能为对治今日教育弊端提供具体可见细腻可行的参照与提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传统 人格 性情 中国文化 精神 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何以“兴”:情性之教与文学体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8,共10页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qu...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学尤其《诗经》学,此即流传有绪的诗教传统。"诗教"根本立足是兴发受教者的胸襟、气宇、志向也即"仁心"问题。"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破旧立新运动使得儒教首当其破,诗教更不例外。"诗"无复"经"之尊位,日渐获得全新的释读与定位。本文意在经由对"现代文学"建构过程的简要历史回溯,探索在"情性之教"的可能性实践中"文学教育"的具体旨归与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情性 文学 抒情传统 文学教育 人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之源与情性之教 被引量:1
6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9,共10页
泛览当下的东亚乃至全球,教育理念面临的严峻挑战转为人文理想与人文环境的日渐式微乃至急剧恶化。这一现象并非仅仅基于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人文精神的轧撵。就人文学术内部的当代教育现状而言,传统东方曾经十分擅长的安顿... 泛览当下的东亚乃至全球,教育理念面临的严峻挑战转为人文理想与人文环境的日渐式微乃至急剧恶化。这一现象并非仅仅基于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人文精神的轧撵。就人文学术内部的当代教育现状而言,传统东方曾经十分擅长的安顿身命的工夫进路,固然早已在当下知识结构与学科建制中荡然无存;近代西方曾风靡一时的理想主义哲学,也因无绵密扎实的可依循实践的办法来楔入人的实际生命,终被视为悬虚而玄虚。理想如果不想成为空想,就必须接续现实的原始根源。"20世纪最大的人文学者"唐君毅寻求到的这一"理想的现实的原始根源"是作为中国哲学重要范畴之一的"性情"。人文精神尽管遭遇重重非难,于人的生命存在与实在,却未必当真已经过时。正因为人文精神在当代呈现的低迷无助,亦基于我们当下的知识形构与文化处境,人文价值的初源起于何处不得不成为重振人文精神的原始拷问。本文试图提供关于新实践主体养成问题的一点初步思考,这也是"人文之源"与"情性之教"之间的关键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儒学 教育理念 性情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以美身:情性教育与身体教育 被引量:1
7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4,共10页
情性之教之所以会与身体教育扯上关系,核心即在中国传统之学对身心关系的深入理解。任何身体的展现,都不只是生理的意义。传统中国的身体论关联着心性论,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无心性之身体,也没有无身体之心性,身体体现了心性,心性形... 情性之教之所以会与身体教育扯上关系,核心即在中国传统之学对身心关系的深入理解。任何身体的展现,都不只是生理的意义。传统中国的身体论关联着心性论,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无心性之身体,也没有无身体之心性,身体体现了心性,心性形著了身体,因此,中国传统的"身体教育",同时就是"情性教育",同时就能完成"情性教育"。这是一体呵成的身心,而非二元对立的身心。不仅现实的心性需要改善、可以改善;现实的身体同样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传统中国所期待的完整教育,是培养一种内外交融、身心交融、心气交融的有机体性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性教育 身体教育 心性 身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的文化旨趣与情性之教
8
作者 秦燕春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9,共10页
钱穆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重心几经漂移,从历史学到文化学这一转型尤其醒目。文化学的核心关怀,即传统情性之教如何达成的问题。尽管钱穆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宗趣在某种程度被视为与理学传统之间尚有裂隙,但文化学的设计与建立,标识了钱氏对于... 钱穆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重心几经漂移,从历史学到文化学这一转型尤其醒目。文化学的核心关怀,即传统情性之教如何达成的问题。尽管钱穆的治学方法与理念宗趣在某种程度被视为与理学传统之间尚有裂隙,但文化学的设计与建立,标识了钱氏对于中国文化核心问题的把握不离儒门成人之教的基本立场。成人之教,即是成性之教、情性之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 成人教育 情性之教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邰文琳 杨红英 +3 位作者 秦燕春 瞿晓媛 徐益恒 王殿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5-196,共2页
目的了解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早期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评价并筛选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指标。方法测定ALI组与健康人对照组、ALI存活亚组和病死亚组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目的了解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早期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评价并筛选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指标。方法测定ALI组与健康人对照组、ALI存活亚组和病死亚组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 ALI组血浆PT、APTT、TT及AT∶A分别为(10.6±3.8)s、(25.2±5.3)s、(10.2±3.3)s、(45±13.1)%,低于健康对照组(13.3±2.6)s、(34.5±6.2)s、(14.3±4.1)s、(95±19.2)%(P分别<0.05、0.01、0.05、0.01)。ALI组PAI-1、t-PA分别为(93.56±36.82)、(20.63±5.21)ng/mL高于健康人对照组(36.49±8.79)、(2.32±3.33)ng/mL(P均<0.01)。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D-D、PAI-1、t-PA、AT∶A均有显著性差异。PAI-1、t-PA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72、0.653;P均<0.01);AT∶A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17,P<0.01)。结论 PT、APTT、TT、AT∶A、PAI-1、t-PA在ALI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的辅助指标;AT∶A、PAI-1、t-PA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在ALI发病早期D-D、PAI-1及t-PA升高,AT∶A降低,是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凝血 纤溶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为何物,“学”向何方--中国香学刍议
10
作者 秦燕春 《艺术学研究》 2021年第6期45-52,共8页
作为艺术门类的中国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富赡的文化积淀,却在近代以降全面中断。重建中国香学、恢复中国香道、还原传统香生活、践行传统香药观,既是丰富中国文化内容的本真需要,也是丰富中国艺术类型的必然需要,更是运用文化艺术... 作为艺术门类的中国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富赡的文化积淀,却在近代以降全面中断。重建中国香学、恢复中国香道、还原传统香生活、践行传统香药观,既是丰富中国文化内容的本真需要,也是丰富中国艺术类型的必然需要,更是运用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实践提高民族自信心的现实需要。中国香学内涵厚重,不仅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审美问题、信仰问题,同时还涵盖了疗愈养生的医学问题。经由“物”与“学”两个层面,即香品研发与学术重建的双向努力,可以使得湮没已久的常识重新成为常识、束之高阁的常道重新成为常道,使得中国传统之为中国传统的一些基本思路、精神结构重新回归当下的现实现世生活。重建中国香学、恢复中国香道、还原传统香生活、践行传统医药观的本质,是重建中国文化的精神向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香学 历史 文化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