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ra变革教育:基于教师角色与学习方式的洞见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革平 胡翰林 +1 位作者 秦渝超 孙帆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9,共12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迎来重大飞跃,具有“通用物理世界模拟器”潜力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被推出。技术的革新势必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Sora对教师角色的影响如何?又将为学习方式带来哪些变革?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是推动Sora变革与...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迎来重大飞跃,具有“通用物理世界模拟器”潜力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被推出。技术的革新势必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Sora对教师角色的影响如何?又将为学习方式带来哪些变革?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是推动Sora变革与赋能教育领域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在对Sora进行本质解析的基础上,分析Sora对教师角色产生的影响,包括Sora对教师角色挑战的冲击、Sora变革下教师何为的应对以及Sora与教师协同发展的共进;接着提出Sora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包括进行“可想即可见”的学习、虚实融合学习的升级、人机协同学习的革新、促进创造性学习实现以及丰富个性化学习形态等;最后对Sora变革教育进行审思与展望,包括Sora的教育边界确立、Sora的使用标准建立、Sora应用的算力需求以及开发教育专属Sora模型。研究以期促进Sora有效应用于教育领域,提升学习效果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变革 教师角色 学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教育应用中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渝超 刘革平 +3 位作者 刘玉娟 严洁颖 朱芩林 刘芊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70,共9页
网络环境日趋完善、智能终端广泛普及、教育应用持续增长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态势正不断重塑青少年的在线学习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迭代涌现超强智能铺开AI+教育的新图景。然而,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教育应用过程中的认知发展... 网络环境日趋完善、智能终端广泛普及、教育应用持续增长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态势正不断重塑青少年的在线学习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迭代涌现超强智能铺开AI+教育的新图景。然而,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教育应用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尚缺乏系统化探索,对互联网教育应用的监管治理方案缺少青少年认知发展方面的科学依据支撑,破除认知“黑匣”困境迎接新一轮智能教育应用浪潮的任务十分紧迫。为此,针对互联网教育应用环境中青少年认知发展缺乏系统化评价这一问题,该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视域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观测点的互联网教育应用中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期作为研究支点探索互联网教育应用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机制,为构筑人机向善的智慧学习空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应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 青少年认知发展 测评指标 权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教育应用的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涛 秦渝超 刘革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7,共8页
互联网教育应用为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和交往场域,其在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持续改变着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过程。在互联网教育应用中如何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行科学测评成为重要命题。从历时性来看,认知发展测评经历了观察... 互联网教育应用为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和交往场域,其在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持续改变着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过程。在互联网教育应用中如何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行科学测评成为重要命题。从历时性来看,认知发展测评经历了观察测评、实验测评、生物学测评和智能测评四个阶段。但受限于青少年认知结构和互联网教育应用场域的特殊性,基于互联网教育应用的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面临测评指标科学性、测评方法灵活性、测评工具复合性、测评项目适应性和测评过程的生态学效度等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厘定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分类,并以教育测评模型构建范式为指引,来探索互联网教育应用场景下青少年认知发展测评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确定测评模型的构建原则、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测评模型的权重、验证和完善测评模型、设计与实现大规模测评5个步骤。这一认知发展测评范式既有助于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等方面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也有助于促进互联网教育应用的优化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应用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测评 测评范式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元宇宙:特征、机理及应用场景 被引量:241
4
作者 刘革平 高楠 +1 位作者 胡翰林 秦渝超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本文界定了教育元宇宙的概念,提炼了教育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全面交织、人类与机器全面协同以及学校与社会全面联结等特征,分析了教育元宇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智慧教育环境、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支持多元化学习活动以及实现智能教... 本文界定了教育元宇宙的概念,提炼了教育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全面交织、人类与机器全面协同以及学校与社会全面联结等特征,分析了教育元宇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赋能智慧教育环境、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支持多元化学习活动以及实现智能教学评价的作用机理,论述了教育元宇宙在素质教育、全纳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的应用场景。文章认为,对于教育元宇宙,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不断挖掘教育元宇宙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潜力,在抓住教育元宇宙发展机遇的同时为其应用提前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教育元宇宙 应用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共鸣”求“共生”:数字化转型境遇下教师的发展取径与境界追求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革平 秦渝超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121,共8页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亟须促进教师发展以适应教育的未来变局。为促进数字化转型境遇下的教师发展,首先,基于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探究了转型境遇下的数字化格局,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加速知识生产、功能替代和空间订造,并以此推动着教学变...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亟须促进教师发展以适应教育的未来变局。为促进数字化转型境遇下的教师发展,首先,基于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探究了转型境遇下的数字化格局,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加速知识生产、功能替代和空间订造,并以此推动着教学变革、角色转型及交互形态的更新。其次,揭示了技术的加速特性构成教师与教育各要素之间关系式微的困境,引发了教师在空间、物界、行为、时间和自我5个层面的“新异化”隐忧。然后,基于“共鸣”理论构建形成代际交往、构成“教”“技”平衡,分离常规劳动、延伸教学意义,重塑技术意向、追求智慧教育的教师发展取径。最后,提出以构筑“共生”系统作为数字时代人机结合的境界追求,彰显人机之间的目的共性、整体协同、开放联结和自组织性。通过叠加数字技术的教育全要素、全流程与教师角色的全面契合,使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 新异化 共鸣 共生 发展取径 境界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