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墨脱花椒与四川汉源花椒的风味差异研究
1
作者 吴桂苹 胡荣锁 +5 位作者 白亭玉 伍宝朵 秦晓威 苏凡 谷风林 柳瑞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1期75-86,共12页
由于西藏墨脱花椒风味独特,以花椒的特征麻味成分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研究对比西藏墨脱花椒(XZMT)和四川汉源青花椒(SCQ)及大红袍花椒(SCH)的风味差异。结果表... 由于西藏墨脱花椒风味独特,以花椒的特征麻味成分和香气成分为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感官评定分析,研究对比西藏墨脱花椒(XZMT)和四川汉源青花椒(SCQ)及大红袍花椒(SCH)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3种花椒风味存在明显差异,XZMT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低(3.473 mg/g),结合感官评定,确定其麻味感最低;SCH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最高(37.99 mg/g),其次是SCQ(22.227 mg/g);XZMT、SCH和SCQ样品中分别检测出45、87、104种化合物,其中3种花椒样品中共有化合物为11种,XZMT独有化合物25种,SCH独有化合物28种,SCQ独有化合物50种,两两共有化合物50种。XZMT样品中的醛类化合物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花椒,因其含有相对较高的(+)-香茅醛(46.733%),使其具有独特的柠檬、柑橘类的香味,可对其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墨脱花椒 风味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粉理化特性和功能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映萍 张丹 +5 位作者 宗迎 吉训志 贺书珍 鱼欢 张昂 秦晓威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6期73-80,112,共9页
以新鲜香露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干燥(natural drying,N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F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WD)4种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进行干燥加工,并分析不同干燥方式获得香露兜... 以新鲜香露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干燥(natural drying,N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F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WD)4种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进行干燥加工,并分析不同干燥方式获得香露兜叶粉的理化特性和功能性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香露兜叶粉的复水比、堆积密度、休止角、滑动角、粒径分布均有明显影响;MWD、FD很好地保持香露兜叶原有的a^(*)值,与鲜叶的a^(*)值相比无显著差异;FD香露兜叶粉的表面微观结构最为平滑和完整,不同干燥处理后香露兜叶粉的表面微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FD、MWD香露兜叶粉的总酚含量较高。总体上来说,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香露兜叶粉在色泽、粉质特性及总酚含量方面整体上均存在明显差异。FD在色泽、粉质特性、表面微观结构及总酚含量方面均优于其他干燥方式,FD是最适宜用于香露兜叶粉的干燥加工技术。而FD干燥时间较长、耗能高,MWD香露兜叶粉的色泽、总酚等指标优于ND和HAD,也可将MWD作为香露兜叶粉干燥加工中一种较好的备选干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露兜叶粉 干燥方式 色泽 粉质特性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草果理化特性及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3
作者 友胜军 张映萍 +3 位作者 秦晓威 和俊才 郝朝运 徐飞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35-42,共8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草果的理化特性及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差异,以中国云南麻栗坡、绿春、屏边、盈江、福贡、泸水,以及越南的草果为原料,对不同产地草果的水分、蛋白质、灰分、挥发油含量等理化特性及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草... 为探究不同产地草果的理化特性及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差异,以中国云南麻栗坡、绿春、屏边、盈江、福贡、泸水,以及越南的草果为原料,对不同产地草果的水分、蛋白质、灰分、挥发油含量等理化特性及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草果的水分含量为8.60%~14.21%,蛋白质含量为5.28%~6.66%,灰分含量为5.27%~6.46%,挥发油含量为1.16%~1.75%。草果中共检出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0.69~17.58 g/hg,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9种非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7种不同产地草果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值均较接近0.4,仅屏边和越南草果的NEAA/TAA值未达到0.6以上;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4.00~8.75、1.95~3.08、2.67~4.09、1.20~1.65 g/hg,其中泸水、盈江草果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由此得出,7种不同产地草果的水分、蛋白质、灰分、挥发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产地草果氨基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其组成、含量及营养价值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泸水产地的草果水分、蛋白质、挥发油含量、氨基酸总含量较高;就呈味氨基酸而言,泸水、盈江草果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草果种质资源筛选、研究及相关食品和医药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理化特性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舌根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秦晓威 刘江涛 +1 位作者 姜琳琳 李慧军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84-1286,1289,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舌根部位病变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0月鼻内镜系统辅助下舌根部肿物切除术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舌根囊肿5例,血管瘤2例,神经鞘膜瘤1例,乳头状瘤3例,脂肪瘤1例,鳞状细胞...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舌根部位病变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0月鼻内镜系统辅助下舌根部肿物切除术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舌根囊肿5例,血管瘤2例,神经鞘膜瘤1例,乳头状瘤3例,脂肪瘤1例,鳞状细胞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系统辅助下完成切除手术,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系统辅助舌根部位病变切除具有入路直接、操作可视及副损伤小等优点,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舌根 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可可资源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秦晓威 李付鹏 +5 位作者 郝朝运 贺书珍 赵溪竹 赖剑雄 谭乐和 宋应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49-54,61,共7页
以普通可可CCN51和香型可可arriba为试材,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资源香气成分组成差异,为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CN51和arriba可可香气成分均由烯烃类、酸类、醇类、醛类... 以普通可可CCN51和香型可可arriba为试材,采用HS-SPME-GC/MS技术对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基因型可可资源香气成分组成差异,为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CN51和arriba可可香气成分均由烯烃类、酸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物质组成,其中CCN51含有37种香气物质,arriba含有33种香气物质,主要以乙酸、苯乙醇、乙酸异戊酯、苯甲醛等物质为主。二者共有物质28种,2-戊醇、3-蒈烯、月桂烯、2-庚酮、2-庚醇、壬醛、2,3,5-三甲基吡嗪、乙酸、芳樟醇、2,3-丁二醇、苯乙酸乙酯和己酸等17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基因型可可香气成分组成种类相同,但香气成分物质组成及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和优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种质资源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对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任学敏 杨改河 +4 位作者 秦晓威 王得祥 刘振学 赵双喜 白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调查太白山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林隙及土壤化学性质对乔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苗密度较小,为0.059株·m-2,但林下与林隙均以巴山冷杉更新苗为主;林下与林... 调查太白山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林隙及土壤化学性质对乔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苗密度较小,为0.059株·m-2,但林下与林隙均以巴山冷杉更新苗为主;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P=0.160),但巴山冷杉幼苗密度表现为林隙内显著高于林下(P=0.012);相关分析表明,小林隙更利于巴山冷杉更新(r=-0.397,P=0.030),而林隙大小对牛皮桦更新没有显著影响(r=0.125,P=0.511);在林下,土壤碱解N、全P含量和pH值与牛皮桦更新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林隙内,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与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全P含量与牛皮桦幼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有效P含量及林隙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碱解N含量与牛皮桦和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林下土壤pH值显著高于林隙,而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含量显著低于林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更新 林下 林隙 土壤化学性质 太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家山不同坡向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振学 任广鑫 +5 位作者 康冰 王得祥 秦晓威 任学敏 孔令童 王志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7-202,共6页
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用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山地不同坡向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阴坡各层重要值最高的是华山松、旱柳和银线草,阳坡... 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用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山地不同坡向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阴坡各层重要值最高的是华山松、旱柳和银线草,阳坡各层重要值最高的是锐齿栎、忍冬和秦岭蟹甲草。(2)阴坡与阳坡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3)阳坡灌木层的相似系数小于阴坡,阴坡草本层的相似系数小于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次生林 不同坡向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TOF-MS分析云南怒江草果不同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桂苹 段君宇 +4 位作者 朱科学 谷风林 秦晓威 郝朝运 杨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69-176,218,共9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云南怒江草果果实、果穗、叶及茎杆等不同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及组成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草果果实、果穗、叶及茎杆等部位中分别鉴定出66、76、70...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云南怒江草果果实、果穗、叶及茎杆等不同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及组成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草果果实、果穗、叶及茎杆等部位中分别鉴定出66、76、70、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醛类、醇类、萜烯类和酯类化合物组成。其中,果实中(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相对含量最高(24.503%),果穗中β-蒎烯含量最高(22.344%),叶片中桉叶油醇含量最高(27.348%),茎秆中桉叶油醇含量最高(42.203%)。在果实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醛类为主,其含量为44.133%,其次是烯类(20.356%)、酯类(19.064%)和醇类(15.224%);在果穗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烯类为主,其含量达到83.266%,其次是醇类(10.302%);在叶片中以醇类为主,其含量为39.407%,其次是烯类(22.143%)、醛类(17.204%)和酮类(10.076%);在茎秆中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含量为62.698%,其次是烯类化合物(32.396%)。草果不同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可为后期草果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草果 不同部位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永平 王长发 +2 位作者 赵丽 秦晓威 任学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7,194,共6页
为揭示自然界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温度是否存在分异,应用红外测温仪对5个大豆品种植株的冠层温度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同步测定了大豆主茎功能叶片的绿叶百分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 为揭示自然界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温度是否存在分异,应用红外测温仪对5个大豆品种植株的冠层温度进行了长期观测,并同步测定了大豆主茎功能叶片的绿叶百分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自然界存在冠层温度偏低的低温大豆种质即冷型大豆(如汾豆55、冀NF58)和冠层温度偏高的高温大豆种质即暖型大豆(如东大2号、渭豆20)。在整个籽粒灌浆期,冷型大豆绿叶百分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比暖型大豆优越,丙二醛(MDA)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积累速度也较暖型大豆明显慢。由此认为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温度存在分异,且温度型与功能叶片衰老特性的优劣有着紧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温度 冷型大豆 暖型大豆 衰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谷子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根良 代惠萍 +4 位作者 孙三民 张社奇 冯佰利 任学敏 秦晓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为了揭示不同栽培模式下谷子叶片衰老及抗性指标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谷丰888为试验材料,在80 kg/hm^2施氮肥水平和基本苗为120-130万/hm^2条件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栽培3种栽培模式下灌浆期谷子顶三叶衰老与活性... 为了揭示不同栽培模式下谷子叶片衰老及抗性指标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谷丰888为试验材料,在80 kg/hm^2施氮肥水平和基本苗为120-130万/hm^2条件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栽培3种栽培模式下灌浆期谷子顶三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覆草栽培模式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降低缓慢,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灌浆前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常规栽培,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膜脂过氧化程度低;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SOD、CAT参与谷子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并通过协同作用来保护叶片,减少活性氧伤害,延长功能期,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谷子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可可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付鹏 秦晓威 +3 位作者 朱自慧 王华 赵溪竹 赖剑雄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5-8,共4页
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可可种子为顽拗性种子,含水量低于某一相对高的临界含水量时,其种子就会丧失活力。为探讨可可种子的贮藏方法,研究分析了果实处理方法、温度、时间对可可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种子经过4... 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可可种子为顽拗性种子,含水量低于某一相对高的临界含水量时,其种子就会丧失活力。为探讨可可种子的贮藏方法,研究分析了果实处理方法、温度、时间对可可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种子经过4℃处理后便丧失了发芽力,室温25℃条件下果壳不破开,放置30 d后可可种子仍有近50%的发芽率;清洗可可种子果肉后短时间放置,可以提升种子的发芽势,并且能促进幼苗前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发芽 贮藏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包果在海南兴隆的引种调查初报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刚 胡丽松 +3 位作者 朱科学 秦晓威 郝朝运 谭乐和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1,共3页
在海南万宁兴隆地区,对面包果进行了引种调查。结果表明,面包果在兴隆地区生长结果良好,能较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一般种植4~5年就可首次开花结果,盛产期年株产量可达100kg以上,果实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面包果 兴隆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子间作可可下可可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溪竹 李付鹏 +2 位作者 秦晓威 朱自慧 赖剑雄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研究椰子间作可可下的可可光合速率(Pn)和环境因子日变化,探讨间作可可P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优化可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间作和单作可可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环境因子与Pn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研究椰子间作可可下的可可光合速率(Pn)和环境因子日变化,探讨间作可可P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优化可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间作和单作可可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环境因子与Pn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间作和单作可可环境因子对Pn的直接作用均为TL>RH>PAR>Ta,对间作可可Pn的影响是PAR、TL和Ta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间作可可Pn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可可的栽培管理中,应发挥主导环境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 椰子 间作 环境因子 日变化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胡椒科新记录种——变叶胡椒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睿 吴刚 +3 位作者 秦晓威 伍宝朵 胡丽松 郝朝运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21-22,共2页
报道了海南省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属(Piper L.)植物新记录种变叶胡椒(Piper mutabile C.DC.),并简要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
关键词 变叶胡椒 胡椒属 海南 乐东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给巴尔热带农业发展概况与建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游雯 黄贵修 +4 位作者 秦晓威 陈青 梁晓 龚治 郭刚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113-117,共5页
简要介绍了桑给巴尔农业发展概况,包括农业基本情况、特色农业产业情况、农业组织管理情况以及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桑给巴尔热带农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桑给巴尔 热带农业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中主要风味组分油树脂的提取工艺优化
16
作者 房一明 谭园园 +3 位作者 秦晓威 初众 徐飞 谷风林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68-74,共7页
以肉桂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制备肉桂油树脂,从提取工艺、油树脂提取得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油树脂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79... 以肉桂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制备肉桂油树脂,从提取工艺、油树脂提取得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油树脂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79.5%、提取温度70.61℃、提取时间3.59 h、料液比1∶14.2,此时肉桂油树脂理论提取得率为2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油树脂 提取得率 响应曲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 被引量:31
17
作者 吉训志 秦晓威 +3 位作者 胡丽松 王晓阳 李付鹏 郝朝运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33-40,共8页
从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再生方式、关键因素与突出问题3个方面对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的木本植物离体再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木本植物 组织培养 再生方式 关键因素 突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怒江不同海拔地区草果挥发性物质成分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天磊 吉训志 +3 位作者 庞永青 闫林 秦晓威 何玉仙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84-90,共7页
草果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使用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ISQ GC-MS)对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不同海拔地区的草果果实、茎段、叶片3个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的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占比存在差异... 草果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使用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ISQ GC-MS)对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不同海拔地区的草果果实、茎段、叶片3个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地区的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占比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占比也存在差异。各个部位中占比最高的均为桉叶油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叶片中醇类物质占比最多,茎秆中烯类物质占比最多,果实中占比最多的是烯类。其中卯照村(1 627 m)叶片和茎秆中醇类物质占比高于其他地区,卯照村(1 627 m)果实中烯类物质占比高于其他地区。选取含量较高的4个挥发性成分与5个地区草果样品的海拔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海拔对草果叶片与茎秆中桉叶油醇影响最大,对果实中β-蒎烯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海拔地区 品质分析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PCA分析三种不同资源依兰香气差异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志烽 白亭玉 +4 位作者 王珏 高效梅 何素明 胡荣锁 秦晓威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4-273,共10页
本研究以香研1号、香研2号和香研3号三种资源依兰花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精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精油香气成分均由烯烃类、醇类、酯类、醚类和酚类挥发性... 本研究以香研1号、香研2号和香研3号三种资源依兰花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精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精油香气成分均由烯烃类、醇类、酯类、醚类和酚类挥发性香气组分组成,其中香研1号依兰精油主要以烯烃类和酯类物质为主;香研2、3号依兰精油主要以烯烃类为主。通过PCA分析得出PC1和PC2贡献率分别为85.10%和13.90%,同时得出β-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A-香柠檬烯和α-法呢烯对样品挥发香气组分贡献较大。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资源依兰精油香气组分为今后依兰种质资源库建立及资源鉴定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精油 水蒸气蒸馏法(SD) GC-MS 香气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兰叶不同愈伤组织芽分化与抗氧化酶类关系
20
作者 吉训志 秦晓威 +3 位作者 杨艺秋 胡丽松 范睿 郝朝运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60-65,共6页
为进一步完善建立斑兰叶的组织培养技术,以斑兰叶的地上茎、嫩叶及老茎上的侧芽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愈伤组织芽分化与抗氧化酶类关系,以期为提高斑兰叶愈伤组织的芽分化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含0.03 mg/L TDZ与0.5 mg/L 6-BA的培养基... 为进一步完善建立斑兰叶的组织培养技术,以斑兰叶的地上茎、嫩叶及老茎上的侧芽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愈伤组织芽分化与抗氧化酶类关系,以期为提高斑兰叶愈伤组织的芽分化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含0.03 mg/L TDZ与0.5 mg/L 6-BA的培养基上,只有侧芽能够诱导出黄绿色愈伤组织。侧芽基部愈伤组织先增殖分化为黄绿色愈伤组织,在添加KT与6-BA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为黄褐色愈伤组织,最终由黄褐色愈伤组织分化出芽,为芽分化愈伤组织;在只含KT的培养基上,黄绿色愈伤组织培养成褐白色愈伤组织,继续培养为黑褐色愈伤组织,无芽分化;5种愈伤组织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差不大,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普遍较低,其中褐白色愈伤组织的CAT活性最低,为91.43 U/g;SOD活性最高,为513.05 U/g;但其无法分化出丛生芽,黄绿色愈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6237.17 U/g),黄褐色愈伤POD活性最低(2144.94 U/g),黄褐色愈伤组织在分化成芽分化愈伤组织后POD活性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兰叶 愈伤组织 芽分化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