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量效率与碳效率的长江中游不同水旱轮作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1
作者 杨博文 梁修仁 +3 位作者 秦明广 曹英健 熊航 展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01-2817,共17页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典型水旱轮作区,合理评价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对推动该区稻田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玉米-晚稻(MR)、油菜-中稻(RR)和小麦-中稻(WR)3种水旱轮作模式,对比其在秸秆还田(S+)与秸秆不还田(S–)...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典型水旱轮作区,合理评价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对推动该区稻田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玉米-晚稻(MR)、油菜-中稻(RR)和小麦-中稻(WR)3种水旱轮作模式,对比其在秸秆还田(S+)与秸秆不还田(S–)处理下的作物产量、能量效率和碳效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MR模式作物产量较RR和WR模式显著高22.25%和14.81%。秸秆还田显著提高MR、RR和WR模式作物产量7.12%、6.54%和6.43%。(2)MR模式光能利用率和产投比均显著高于RR与WR模式,耗能强度显著低于RR和WR模式。秸秆还田显著提高MR、WR模式光能利用率和RR、WR模式耗能强度,显著降低MR、RR和WR模式产投比。(3)MR模式碳生产效率和碳生态效率显著高于RR和WR模式。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MR、RR和WR模式碳生产效率和碳生态效率。(4)MR模式碳足迹显著低于RR和WR模式。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MR、RR和WR模式碳足迹。综上,与油菜-中稻和小麦-中稻模式相比,玉米-晚稻模式具有较高的作物产量、能量效率、碳效率和较低的碳足迹;秸秆还田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提高了各模式能量效率和碳效率,降低了碳足迹。可见,玉米-晚稻水旱轮作配合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作为长江中游水旱轮作区一种可持续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秸秆还田 能量效率 碳效率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种搭配对湖北省玉米–晚稻复种产量及资源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志辉 潘高峰 +4 位作者 陈文 秦明广 曹凑贵 常昌龙 展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45-1957,共13页
玉米–晚稻复种(M–R)能协同口粮与饲料用量生产,近年来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其周年丰产高效技术还有待系统研究与完善,而合理的前后季品种搭配是发挥玉–稻产量潜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研究选取不同的玉米与晚稻品种,于2015年与201... 玉米–晚稻复种(M–R)能协同口粮与饲料用量生产,近年来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其周年丰产高效技术还有待系统研究与完善,而合理的前后季品种搭配是发挥玉–稻产量潜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研究选取不同的玉米与晚稻品种,于2015年与2017年在湖北省不同区域观测了不同品种搭配模式产量表现与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热量条件下品种搭配模式对M–R周年产量与资源生产效率影响显著。积温较多时以中熟玉米搭配晚籼稻品种周年产量与光、热、水资源效率具有明显优势;反之则以早熟玉米品种搭配晚籼稻产量与资源生产效率较高。各品种搭配模式对周年有效积温(GDD_(≥10°C))的利用率可达95.6%~100.0%,且前后季积温分配比值(TR)与M–R周年相对产量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GDD_(≥10°C)利用率为97.0%~98.5%且TR为1.06~1.08时, M–R可获得较高的周年产量。因此,可依据当地的热量资源条件及合理TR比值,进行玉米、晚稻品种选择搭配。据此,湖北省南部积温较高的区域宜选择生育期125d以内的高产玉米品种与全生育期140d以内的晚稻品种进行搭配;而在积温相对偏少的中北部区域,宜选择生育期120 d以内的高产玉米品种与全生育期130 d以内的晚稻品种进行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稻复种 品种搭配 产量 气候资源季间分配 资源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