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 被引量:8
1
作者 祖克威 范凌霄 +4 位作者 王波 曹东升 管聪 李中超 程秀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8-1196,共9页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缝。其中北东-南西向为优势方位,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开度通常小于300μm。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嘉二段裂缝的储集作用相对较弱,在储层中主要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垂向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嘉二段3个亚段膏岩下伏的白云岩段,嘉二中亚段裂缝最为发育。嘉二段储层裂缝的发育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为近东西向,在开发过程中,东西向裂缝更容易优先开启,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北东-南西向裂缝作为优势发育方位易形成定向的高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碳酸盐岩 嘉陵江组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地区嘉二段构造裂缝形成机理及预测 被引量:4
2
作者 祖克威 曾大乾 +2 位作者 程秀申 卓色强 李松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7-413,共7页
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碳酸盐岩中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以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薄片资料,对其裂缝发育特征开展研究;结合声发射和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对研究区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上述基础上,... 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碳酸盐岩中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以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薄片资料,对其裂缝发育特征开展研究;结合声发射和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对研究区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应力场数值模拟,对不同期次的裂缝进行预测。分析认为,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普光地区嘉二段剪破裂的发育程度大于张破裂,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清溪场构造中西部地区、普光构造主体、大湾—毛坝构造北部、分水岭构造北部和铁山构造带。数值模拟计算的破裂率和单井裂缝发育强度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地区 嘉陵江组 碳酸盐岩 构造裂缝 应力场模拟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大湾-毛坝构造飞仙关组天然裂缝发育规律 被引量:3
3
作者 祖克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998,共8页
普光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决定着开发井的调整和控水政策的制定,目前,针对大湾-毛坝构造飞仙关组天然裂缝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文中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评价了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类型和参数特征... 普光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决定着开发井的调整和控水政策的制定,目前,针对大湾-毛坝构造飞仙关组天然裂缝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文中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评价了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类型和参数特征,结合叠前叠后地震属性,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裂缝的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大湾-毛坝构造天然裂缝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优势方位,以斜交-高角度裂缝为主;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受构造、岩性、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白云岩中天然裂缝发育密度大于灰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和有机质充填更有利于天然裂缝发育。预测结果表明,断层附近、毛坝构造褶皱枢纽附近以及大湾构造褶皱枢纽-翼部的转折端为天然裂缝密度高值区。根据天然裂缝发育规律,并结合含气性预测结果,可以明确气井水侵规律,进而为制定合理的复产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相储层 天然裂缝 飞仙关组 大湾-毛坝构造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脆性特征及对天然裂缝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为例 被引量:45
4
作者 赵向原 曾联波 +4 位作者 祖克威 胡向阳 焦军 朱利锋 史今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71,共10页
研究致密储层脆性特征及对天然裂缝的控制作用对天然裂缝定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了国内外脆性测试的20余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非常规油气中脆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为例,在天然裂... 研究致密储层脆性特征及对天然裂缝的控制作用对天然裂缝定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了国内外脆性测试的20余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非常规油气中脆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为例,在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对储层脆性特征进行评价,并探讨储层脆性对裂缝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陇东地区长7储层发育多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这些裂缝广泛分布在不同的岩性中。储层中不同岩性脆性特征差异性较大,其中砂岩脆性最大,含泥质砂岩次之,泥岩脆性最小,表现出随着泥质含量增加,脆性指数逐渐减小的特征。在特定的古构造应力背景下,储层脆性控制了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发育程度。当岩层脆性指数大于某一值时更易发育高角度裂缝,而低于这一值时更易发育中-低角度裂缝。脆性也控制了储层自身的破裂能力。随着岩层脆性指数增大,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层越易发生破裂导致裂缝发育程度较高;而脆性指数越低,岩层越易发生形变而非破裂,裂缝发育程度较弱或基本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特征 天然裂缝 致密储层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山构造致密砾岩储层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22
5
作者 巩磊 曾联波 +3 位作者 张本健 祖克威 尹宏 马华灵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2,共7页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对砾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裂缝可分为穿砾缝、砾缘缝和砾内缝3种类型,其中穿砾缝是该区的主要裂缝类型;裂缝的发育程度受砾石成分、砾径...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对砾岩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裂缝可分为穿砾缝、砾缘缝和砾内缝3种类型,其中穿砾缝是该区的主要裂缝类型;裂缝的发育程度受砾石成分、砾径、砾石接触关系、填隙物成分以及构造部位等因素控制;石英砂岩砾中的裂缝发育程度要高于燧石砾;随着砾径和砾石之间接触面积的增加,裂缝的发育程度变好;碎屑颗粒填隙物的存在有利于裂缝的形成,而随着黏土杂基含量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变弱;构造高部位和断层附近是该区裂缝发育的最有利区域,同时也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裂缝 控制因素 九龙山构造 珍珠冲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合地区长7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晓东 祖克威 +4 位作者 李向平 赵向原 唐小梅 张阳宇 朱利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397,共4页
根据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储集层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要裂缝类型。高角度剪切裂缝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4组,其中以北东—南西... 根据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储集层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要裂缝类型。高角度剪切裂缝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4组,其中以北东—南西向和东西向为主。裂缝发育程度受控于岩性、层厚、沉积微相和岩层非均质性等因素,其中,非均质性是主要因素。长7致密储集层天然裂缝发育,受现今地应力影响,北东—南西向裂缝会优先启动,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岩石脆性指数高,有利于体积压裂,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天然裂缝 致密储集层 发育特征 体积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致密砾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贡献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跃纲 巩磊 +4 位作者 曾联波 马华灵 杨华 张本健 祖克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6,119,共5页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裂缝对该类储层及产能的贡献大小进行了评价。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主要有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原岩裂缝3种成因类型,并以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可分为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裂缝非常发育,岩心裂缝面密度平均为31.4m/m2,溶蚀以后的裂缝在地层围压条件下的平均开度为221.28μm;裂缝及其溶蚀孔洞的平均总孔隙度为2.26%,占该区岩心总孔隙度的67.4%,裂缝的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0.0~160.0mD,比储层孔隙的渗透率高2~5个数量级,说明裂缝及其溶蚀孔洞是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藏的分布和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成因类型 分布特征 构造剪切裂缝 致密砾岩 面密度 早侏罗世 九龙山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