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斯文献中的新罗人肖像 被引量:1
1
作者 祁晓庆() 王荟(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7-74,共8页
波斯语和阿拉伯-波斯语文本,经常将新罗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名。而且很明显,波斯文本中对新罗的描述不能与其他地名相提并论。《阿杰布-马赫鲁格特》是一件手稿的名称,它记载了波斯文学中有关土地、岛屿、海洋、动物、鸟类、人及习俗等奇... 波斯语和阿拉伯-波斯语文本,经常将新罗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名。而且很明显,波斯文本中对新罗的描述不能与其他地名相提并论。《阿杰布-马赫鲁格特》是一件手稿的名称,它记载了波斯文学中有关土地、岛屿、海洋、动物、鸟类、人及习俗等奇妙的内容。卡兹维尼的版本中没有关于地名的设计和绘画。哈吉-穆罕默德-纳西尔-汉萨里(Haji Mohammad Nasir Khansari)于回历1283年(公元1904年),在德黑兰首次出版了该手稿的印本。他在印本中描述了南亚和东南亚(印度到新罗)的土地和岛屿,并附有插图。作为一个例外,新罗被描述得非常积极、文明,充满吸引力和魅力。本文根据画作,重点讨论了新罗与其他国家的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珊 塔弗莱希 《库什王纪》 新罗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黄金时代”:西亚艺术的传播及其在中亚和东北亚的流布 被引量:1
2
作者 John CHuntington 祁晓庆() 李蛟(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5-88,共14页
文章讨论了古代印度西北部的大夏、犍陀罗和克什米尔地区在宗教发展和艺术创造方面所经历的几个“黄金时代”,其中的“犍陀罗艺术”和“贵霜艺术”对佛教传播至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同样,中国的秦、汉时期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艺术... 文章讨论了古代印度西北部的大夏、犍陀罗和克什米尔地区在宗教发展和艺术创造方面所经历的几个“黄金时代”,其中的“犍陀罗艺术”和“贵霜艺术”对佛教传播至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同样,中国的秦、汉时期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东西方艺术通过丝绸之路的繁荣得以相互影响,文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了西方视觉艺术对东方艺术的影响、萨珊艺术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亚艺术 中亚艺术 犍陀罗 中国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中的伊朗和希腊建筑元素(下) 被引量:1
3
作者 Katerina Svobodova 祁晓庆() 王毓琴(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3-39,共7页
在云冈石窟中我们也会看到一种类似柯林斯柱头的简化形式,经常用在塔尖[72]或者类似宝塔的结构中;[73]如同一个注视着观众的头像或者半身胸像。在第9窟前室西壁(见图10,云冈石窟第9窟前室西壁上的浮雕装饰),以及第10窟前室,它们像壁柱... 在云冈石窟中我们也会看到一种类似柯林斯柱头的简化形式,经常用在塔尖[72]或者类似宝塔的结构中;[73]如同一个注视着观众的头像或者半身胸像。在第9窟前室西壁(见图10,云冈石窟第9窟前室西壁上的浮雕装饰),以及第10窟前室,它们像壁柱支撑着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并将主尊像与胁侍菩萨像分开,所以它们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如同它们在犍陀罗艺术中的作用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伊朗 希腊 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中的伊朗和希腊建筑元素(上) 被引量:1
4
作者 Katerina Svobodova 祁晓庆() 王毓琴(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4-71,共8页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许多外来元素传到了中国。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讨论中国石窟寺建筑中所受到的伊朗和希腊影响,主要以云冈石窟中的几个具体实例来说明。云冈石窟位于现在的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共有252个洞窟组成,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许多外来元素传到了中国。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讨论中国石窟寺建筑中所受到的伊朗和希腊影响,主要以云冈石窟中的几个具体实例来说明。云冈石窟位于现在的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共有252个洞窟组成,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这些洞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公元520年的北魏时期,当时为拓跋家族政权统治,是中国最辉煌灿烂的佛教遗迹之一。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大约为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反映了西方艺术的强烈影响,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除了经常被大家讨论的那些主要图像之外,也有一些艺术母题(motifs)被很多学术研究所忽略,而这些母题中却包含了西方艺术传统。它们的发源地极有可能是贵霜时期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一方面受到伊朗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希腊化和罗马传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伊朗 希腊 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寺院(上)
5
作者 +1 位作者 齐小艳() 祁晓庆()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2-59,共8页
大夏的考古发现古代最大的国家之一——大夏的考古发现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偶然发现的阿姆河宝藏,包括200多件精美的阿契美尼德金银器和1500多枚钱币。[1]其次是1963年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发现的希腊化-大夏城址阿伊哈努姆(Ay... 大夏的考古发现古代最大的国家之一——大夏的考古发现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偶然发现的阿姆河宝藏,包括200多件精美的阿契美尼德金银器和1500多枚钱币。[1]其次是1963年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发现的希腊化-大夏城址阿伊哈努姆(Ay Khanum)。虽然这项考古工作还没有结束,但是法国考古学家们已经成功界定了城址的主要结构,规划措施,书写文化以及古代城市中的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赫特·桑金遗址 象牙刀鞘 祭坛铭文 泥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世纪晚期到6世纪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植物主题和卷草纹(下)
6
作者 苏珊·布什 祁晓庆() 武志鹏(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9-70,共12页
二、中国北方5 世纪晚期在北方有一种非常富于变化的的样式很受人瞩目,能够让我们更加确定的是,这种装饰类型在北魏480 年之后更受欢迎。任何努力去评价这个领域的特色并与同时代南齐风格相对比的人都必须去追寻北方藤蔓植物纹饰的踪迹... 二、中国北方5 世纪晚期在北方有一种非常富于变化的的样式很受人瞩目,能够让我们更加确定的是,这种装饰类型在北魏480 年之后更受欢迎。任何努力去评价这个领域的特色并与同时代南齐风格相对比的人都必须去追寻北方藤蔓植物纹饰的踪迹。1966 年在北魏首都平城——山西大同地区发现的司马金龙和他妻子的墓葬,有很多重要发现,其中一部分四层组成的漆画屏风展示了上层妇女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植物主题 卷草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世纪晚期到6世纪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植物主题和卷草纹(上)
7
作者 苏珊·布什(美) 祁晓庆() 武志鹏(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2-79,共8页
最近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发现的有关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墓葬,使得艺术史家们可以在原本空白的艺术区域上标出明确的图表。中国原本南北截然不同的区域性艺术风格现在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其对应的位置了,因为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格在墓葬或世俗... 最近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发现的有关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墓葬,使得艺术史家们可以在原本空白的艺术区域上标出明确的图表。中国原本南北截然不同的区域性艺术风格现在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其对应的位置了,因为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格在墓葬或世俗装饰中均有表现。去收集一个时期内具有平衡性的观点也是可行的,迄今为止,对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的认知主要通过北方石窟寺里保存的佛教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植物主题 卷草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上游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
8
作者 祁晓庆() 王毓琴(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4-61,共8页
文献记载、考古证据都表明,中亚地区曾经流行琐罗亚斯德教信仰,近现代人类学家对阿姆河上游一带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进行了追溯考察,发现在这些地区保存了很多拜火教元素,如神灵与恶魔、丧葬习俗、火的用途、动物的特征和创始神话等,引... 文献记载、考古证据都表明,中亚地区曾经流行琐罗亚斯德教信仰,近现代人类学家对阿姆河上游一带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进行了追溯考察,发现在这些地区保存了很多拜火教元素,如神灵与恶魔、丧葬习俗、火的用途、动物的特征和创始神话等,引证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 琐罗亚斯德教 火坛 丧葬 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粟特佛教艺术寻踪
9
作者 祁晓庆() 武志鹏(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2-45,共14页
中亚和伊斯兰文献中有关佛教在粟特地区传播和发展情况的记载非常少,目前对粟特地区佛教发展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汉文史籍的记载。对于贵霜时期佛教在粟特地区的发展状况,作者持怀疑态度,到了6世纪之后,目前发现的粟特文佛教文献基本上都... 中亚和伊斯兰文献中有关佛教在粟特地区传播和发展情况的记载非常少,目前对粟特地区佛教发展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汉文史籍的记载。对于贵霜时期佛教在粟特地区的发展状况,作者持怀疑态度,到了6世纪之后,目前发现的粟特文佛教文献基本上都是汉文翻译过来的,表明了6世纪之后中国佛教对粟特佛教的影响。20世纪对粟特地区的考古调查发现了一些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塑和壁画,从这些考古发现中略可窥见6-10世纪期间粟特佛教发展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 佛教艺术 文献 考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