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祁志祥教授谈学术历程及治学特色 被引量:1
1
作者 祁志祥 《艺术广角》 2023年第3期10-16,共7页
祁志祥教授30多年的治学历程中,研究了中国美学的诸多重大问题,比如“民族文论的文化透视”“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文学基本问题”“佛教美学的史论建构”“乐感美学原理”“中国美学的历史”“中国思想史”,相关研究成果结集为... 祁志祥教授30多年的治学历程中,研究了中国美学的诸多重大问题,比如“民族文论的文化透视”“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文学基本问题”“佛教美学的史论建构”“乐感美学原理”“中国美学的历史”“中国思想史”,相关研究成果结集为《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一书,既清晰展现了个人学术研究的历程,也反映了中国文艺学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体系建构 乐感美学 中国美学史 佛教美学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志祥学术自选集》
2
作者 祁志祥 《艺术广角》 2022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简介:本书为上海政法学院三十五周年校庆系列丛书之一,囊括了作者三十多年来极具代表性的学术研究论著,全书分为“文学研究”“美学研究”“佛学研究”“人学研究”“国学研究”“法学研究”六个板块,将各类...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图书简介:本书为上海政法学院三十五周年校庆系列丛书之一,囊括了作者三十多年来极具代表性的学术研究论著,全书分为“文学研究”“美学研究”“佛学研究”“人学研究”“国学研究”“法学研究”六个板块,将各类文艺理论成果融会贯通,超越知识技艺的形而下层面,转而切入形而上的人文精神维度,各项研究层层递进,多为并行,浑然一体,旨在为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角以及学术思想更深远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研究论著 国学研究 精神维度 佛学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 自选集 艺术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六重形象
3
作者 祁志祥 《艺术广角》 2025年第1期12-16,共5页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以儒生的文化积累和“君子儒”的远大理想为基础,创立了以人为本的儒家学说。通过仁德修养,孔子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同时孔子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从“...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以儒生的文化积累和“君子儒”的远大理想为基础,创立了以人为本的儒家学说。通过仁德修养,孔子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同时孔子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从“仁”入手,“修己以安百姓”,将“爱人”之心推行到爱民、安民、利民的政治实践中。晚年,孔子整理、编订的周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学说 仁德 六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关于文艺本质的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19,共6页
关键词 文艺本质 精神形态 意识形态性 艺术本质 文艺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道”、“诗余”到“尊体”——中国古代词体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6
5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五代两宋时期,婉约词为词坛正宗,以言情为主,以娱宾遣兴为功能,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诗余"。由元迄明,"小道"、"小乘"的词体观一仍其旧。清代词坛超越婉约词的艳情樊篱,取法宋代豪... 五代两宋时期,婉约词为词坛正宗,以言情为主,以娱宾遣兴为功能,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诗余"。由元迄明,"小道"、"小乘"的词体观一仍其旧。清代词坛超越婉约词的艳情樊篱,取法宋代豪放派和骚雅派的变体词,推尊苏、辛,兼顾姜、张,给词注入了厚重沉郁或清空骚雅的道德寄托,词成为无物不可言的、与诗平等甚至比诗感染力更强的体裁,"小道"的词体论也让位于"尊体"说。清词的"尊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词为小道"观念的批判和对"诗余"概念的重新诠释上,还体现在清代词坛诸流派共同的创作倾向和理论主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道 诗余 尊体 婉约派 豪放派 骚雅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的愉快性、形象性、价值性——美的特征研究之一 被引量:7
6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0,共7页
美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老问题。传统的美学原理教科书在阐释这个问题时,或是存在美的特征与美的定义脱节的现象,或是将美的愉快性与美感的愉快性混为一谈,总之存有比较随意、理论性差、不够严密的缺陷。现代美学研究论著则侧重美在审美... 美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老问题。传统的美学原理教科书在阐释这个问题时,或是存在美的特征与美的定义脱节的现象,或是将美的愉快性与美感的愉快性混为一谈,总之存有比较随意、理论性差、不够严密的缺陷。现代美学研究论著则侧重美在审美活动中的生成性,否定美具有统一的本质及定义,因而也就取消了美的特征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笔者站在建设性的后现代立场,从美是有价值的快感对象这一独特的美的定义出发,重新审视美的特征,得出美具有愉快性、形象性、价值性、客观性、主观性五大特征的系统认识,以期对人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仅就美的前三种特征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特征 愉快性 形象性 价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美学:“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被引量:6
7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59,共6页
老子美学从其特殊的道德观出发 ,对世俗的声色形式美和仁义道德美作了尖锐批判 ,提出了以“道”为美的美学命题 ,从而刷新了人们对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看法。老子认可的形式美是包含各种形色名声的无形式之美 ,老子认可的内涵美是去仁而无... 老子美学从其特殊的道德观出发 ,对世俗的声色形式美和仁义道德美作了尖锐批判 ,提出了以“道”为美的美学命题 ,从而刷新了人们对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看法。老子认可的形式美是包含各种形色名声的无形式之美 ,老子认可的内涵美是去仁而无所不仁的自然无意志之美。此外 ,老子还揭示了使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为人的谦下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美学 仁义道德 道家思想 形式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适性为美”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祁志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6-553,共8页
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对生态美的本质缺少令人信服的界说。两千多年前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西晋的郭象和东晋的支遁加以发展、北齐的刘昼加以丰富的"适性为美"思想对认识生态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差不多当代生态美学... 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对生态美的本质缺少令人信服的界说。两千多年前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西晋的郭象和东晋的支遁加以发展、北齐的刘昼加以丰富的"适性为美"思想对认识生态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差不多当代生态美学的基本要义,都暗含"适性为美"思想中,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性为美 自适其适 各美其美 共生共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岁忧患,道德文章——徐中玉先生学术谱系的历时把握与共时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共11页
百岁老人徐中玉先生是当代中国学人的杰出代表。本文以六卷本《徐中玉文集》为主要依据,按历时与共时的方法,从百年社会风云的变幻入手,分析、概述了徐中玉先生的学术生平、文艺主张、学术结构和治学方法。徐中玉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五个... 百岁老人徐中玉先生是当代中国学人的杰出代表。本文以六卷本《徐中玉文集》为主要依据,按历时与共时的方法,从百年社会风云的变幻入手,分析、概述了徐中玉先生的学术生平、文艺主张、学术结构和治学方法。徐中玉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三个学术高峰。徐中玉先生的基本文艺思想,是主张文学对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倡导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强调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徐中玉先生的学术成就,依次体现为抗战文论、苏俄文论、古代文论、现代文论四个板块,它们互有转换与联系,构成了其学术结构。徐中玉先生的治学方法,体现为纯粹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统一、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的结合、实证与贯通的融合、思辨体系与感受札记的兼顾,以及内容与形式、他律与自律的兼顾。徐中玉的学术不是纯学术,一生遭逢忧患注定了其道德文章的整体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玉 学术生平 文艺主张 学术结构 治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体问题的理论反思——以钱中文先生《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为个案 被引量:2
10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4,共7页
本文以《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一书为个案,系统梳理、评述了钱中文先生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本体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反思与论辩。这些问题包括: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本质"?文学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可以探讨?"反本质主... 本文以《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一书为个案,系统梳理、评述了钱中文先生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本体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反思与论辩。这些问题包括: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本质"?文学的"本质"问题是不是可以探讨?"反本质主义"是否意味着取消"本质"研究?如果文学的"本质"研究不可取消,那么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本质解构之后文学的边界和文学理论的扩容?如何从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看待"文学终结"、"文学理论死了"之类的耸听危言?作为中国文论界的领军人物,钱中文先生晚年调动一生的学术积累回应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审美意识 新理性精神 文学边界 理论扩容 文学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建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3,共10页
本文系笔者试图重构的新美学原理"乐感美学"的总论,旨在提纲挈领地说明"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结构。本文认为,美学是美的哲学。美的最基本的性能是产生乐感。因此,美学原理可名之为"乐感美学原理"。在辨... 本文系笔者试图重构的新美学原理"乐感美学"的总论,旨在提纲挈领地说明"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结构。本文认为,美学是美的哲学。美的最基本的性能是产生乐感。因此,美学原理可名之为"乐感美学原理"。在辨明美学的学科定义、标举解构之后重构的建设性后现代方法论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一基本语义;并由此出发,对美的范畴、原因、规律、特征、形态、领域、风格及美感活动特点等作了逻辑一贯、首尾呼应的分析阐释,为填补反本质的解构主义美学留下的巨大真空提供了一份建设性的系统思考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感 美学 逻辑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中的“民本”论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祁志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新时期以来,中央政府亦以"执政为民"为核心理念,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熠熠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为天本 民为君本 民为国本 民为吏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礼》的人文价值:设官分职、得民为本 被引量:4
13
作者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殷商神学观念的遗留;另一方面,《周礼》反复强调"设官分职"是"以为民极",安邦治国须"得民"为本,各处论析汇成保障民生、兼顾教化、以刑辅德、以德司法的仁政学说,是周代思想界重人轻神的时代特征的重要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法天 鬼神祭礼 设官分职 得民为本 仁政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被引量:2
14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7-127,共11页
"国学"指中国固有的的文化学术。"人文"即人类的文饰,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人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关系获得的公约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公... "国学"指中国固有的的文化学术。"人文"即人类的文饰,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人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关系获得的公约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社会公意,因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呈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历史性差异。同时,人类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大体相同,人类面对的生存、发展问题大体相同,这种大体相同的生命主体面对共同生存发展问题获得的关于人类行为法则的思维结果也就大体相近,所以人类文明又存在超越民族和历史差异的普适性。因此,国学中的人文精神在今天的普适价值体系建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传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人文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名责实、纵横交织——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拓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25,64,共8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过并非没有进一步作为的余地。新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如何开辟一块新的天地?我以为,回归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按照美学学科的本有之义,进行名副其实的中国美学研究,并且把横与纵、论与史真... 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过并非没有进一步作为的余地。新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如何开辟一块新的天地?我以为,回归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按照美学学科的本有之义,进行名副其实的中国美学研究,并且把横与纵、论与史真正结合起来,以论带史,以史证论,相互促进,想必会为我们的中国美学研究增添新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感觉学 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 史论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的五重形象及其思想主张——兼论孔子在周代思想史中的地位 被引量:2
16
作者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5-16,共12页
孔子出身于儒业,承认神灵的存在是儒生的先决条件。然而在贵人轻神的周代文化氛围中,他敬鬼神而远之,对现实人生更加关注,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本的儒家学说。孔子仁学的起点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仁”为核心... 孔子出身于儒业,承认神灵的存在是儒生的先决条件。然而在贵人轻神的周代文化氛围中,他敬鬼神而远之,对现实人生更加关注,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本的儒家学说。孔子仁学的起点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系统。由此出发,孔子论述了“为仁由己”的君子之道、重德明礼的为政之道以及教育的目的、内容、理念和方法。于是,有理想的儒生、儒家学说创始人、道德君子、杰出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就成为孔子的多重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生 儒学结构 道德君子 政治家 教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现代文艺学学科的诞生 被引量:1
17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1915年到1927年'五四'前后这段时期,是中国现代文艺学科宣告诞生的阶段。本文以黄忏华的《美术概论》、徐庆誉的《美的哲学》、徐蔚南的《艺术哲学》以及刘永济的《文学论》、潘梓年的《文学概论》、马宗霍的《文学概论》、... 从1915年到1927年'五四'前后这段时期,是中国现代文艺学科宣告诞生的阶段。本文以黄忏华的《美术概论》、徐庆誉的《美的哲学》、徐蔚南的《艺术哲学》以及刘永济的《文学论》、潘梓年的《文学概论》、马宗霍的《文学概论》、沈天葆的《文学概论》、田汉的《文学概论》为抓手,探讨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阶段艺术哲学建设的历史状况,这对人们认识现代文艺学科在中国的由来及其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中国艺术哲学 文学概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曲学中的折中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祁志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2,共6页
明代中后期,戏曲批评出现了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相互论争。本色论主张戏曲创作要符合表演的"本色"要求,在曲词上"明白而不难知",可入乐合律;情趣论崇尚戏文的"意趣神色",为了案头可观,"不妨拗... 明代中后期,戏曲批评出现了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相互论争。本色论主张戏曲创作要符合表演的"本色"要求,在曲词上"明白而不难知",可入乐合律;情趣论崇尚戏文的"意趣神色",为了案头可观,"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它们各执一词,互有得失。王世贞、屠隆、王骥德、臧懋循、吕天成、孟称舜、祁彪佳等人兼取两派的长处,指出两派的不足,提出了折中的批评意见,主张戏曲创作"雅俗并陈、意调双美",既"可演之台上,亦可置之案头",将明代戏曲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雅与当行 本色与文调 达情与协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量”与“任诞”——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玄学的审美取向及其分裂 被引量:2
19
作者 祁志祥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2期39-43,共5页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玄学笼罩之下士族人生实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纪实著作。这一时期士人追求的形貌美是蕴涵着象外风神的'风姿神貌',追求的神韵美以'简约玄远'、超然物外、忘怀世务为特征。深入进去...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玄学笼罩之下士族人生实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纪实著作。这一时期士人追求的形貌美是蕴涵着象外风神的'风姿神貌',追求的神韵美以'简约玄远'、超然物外、忘怀世务为特征。深入进去看,《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取向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一方面,以《雅量》篇为代表,人们崇尚'太上忘情',赞美不动神色的'雅量';另一方面,以《任诞》篇为代表,人们追求穷情尽欲,任性而为,鄙薄用什么名缰利锁、世俗名教束缚自然情欲。这实际上都符合玄学'适性'的主张,只是对'性'(人性)的内涵理解不同所致。前者保留了庄子'适性'的本义,后者标志着玄学'适性'追求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形美 神美 雅量 任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美学:“无尚无欲,乃为绝美” 被引量:1
20
作者 祁志祥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合一 和合 名教 存在 道家 儒家 情欲 人物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