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祁和刚 张农 +3 位作者 李剑 郑忠友 朱磊 管增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共11页
随着我国煤炭持续高强度开发,开采条件逐渐恶化,传统开采方法带来一系列资源、安全与环境问题。基于"岩层低损伤","无煤柱开采"和"固废零排放"的思路,提出了以煤矿井下采区内就近分选矸石为主形成的固体... 随着我国煤炭持续高强度开发,开采条件逐渐恶化,传统开采方法带来一系列资源、安全与环境问题。基于"岩层低损伤","无煤柱开采"和"固废零排放"的思路,提出了以煤矿井下采区内就近分选矸石为主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充填带取代区段煤柱的"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构想及其技术原理。探索了"采-选-充-留"关键技术路径,统筹研究解决遗留煤柱的资源浪费、固废排放的环境污染、传统开采的技术瓶颈和深部开采的安全风险等问题。建立了"短充长采"固体废弃物充填带能量缓释理论和低损伤岩层控制理论。阐述了5项关键技术:"短充长采"系统设计方法,井下智能干法轻量模块化分选系统,自成巷前进高效采充技术与装备,沿充填带留巷技术与装备,"短充长采"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模式在葫芦素煤矿和刘庄煤矿井下矸石直接充填能力分别达到200万t/a和100万t/a,利用有限的的固废资源集成解决了煤炭开采的资源、安全和环保问题,可以实现井下无煤柱、地面固废零排放。该模式创新了绿色开采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我国新型绿色开采的科学开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充长采 绿色开采 无煤柱 低损伤 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区段煤柱留设合理性及综合卸荷技术 被引量:33
2
作者 祁和刚 于健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57-3264,共8页
为避免深部矿井高应力煤柱对巷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基于塑性滑移场理论、极限平衡理论,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以葫芦素矿井2-1煤首采区为背景,研究区段煤柱集中载荷作用下底板承压破坏范围及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目前葫芦... 为避免深部矿井高应力煤柱对巷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基于塑性滑移场理论、极限平衡理论,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以葫芦素矿井2-1煤首采区为背景,研究区段煤柱集中载荷作用下底板承压破坏范围及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目前葫芦素2-1煤留设的30 m区段煤柱在侧向支承压力作用下对底板岩层的影响较大,其承压破坏带覆盖整个巷道底板范围,造成巷道底臌严重。为此,提出了"一高一低"的高应力区段煤柱综合卸荷技术,即高位"钻、切、压"一体化技术切断覆岩应力传递,低位煤层小孔径爆破技术释放煤柱内的集聚载荷。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卸荷后煤柱内部应力峰值由22. 5 MPa降至15. 7 MPa,压降明显,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煤柱 集聚能量 承压破坏带 剪裂角 卸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煤炭矿区绿色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祁和刚 辛耀旭 张忠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共4页
简述了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认为大型煤炭矿区绿色开发的关键是处理好资源开发—循环转化—环保绿色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系统总结了平朔矿区绿色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其在资源开发、... 简述了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认为大型煤炭矿区绿色开发的关键是处理好资源开发—循环转化—环保绿色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系统总结了平朔矿区绿色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其在资源开发、循环转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典型做法。最后提出在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大型煤炭矿区在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绿色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强化绿色管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矿区 资源开发 平朔矿区 生态建设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煤层开采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祁和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6,共5页
为了实现薄煤层安全、高效、少人甚至无人化开采,针对薄煤层开采装备水平差、能效低的现状,从薄煤层开采工艺、成套装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薄煤层开采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应用实践。通过降低巷道高度,加宽、加长采煤工作面,实... 为了实现薄煤层安全、高效、少人甚至无人化开采,针对薄煤层开采装备水平差、能效低的现状,从薄煤层开采工艺、成套装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薄煤层开采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应用实践。通过降低巷道高度,加宽、加长采煤工作面,实现薄煤层开采工艺优化;研究应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实现无煤柱开采;研制了新型的自动化装备并进行了应用,实现薄煤层开采装备国产化。经实践应用表明,通过研制高可靠性的装备,并进行工作面优化,形成科学有序的采煤工艺,工作面人员减少2/3以上,实现了薄煤层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开采技术 成套装备 无煤柱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留一体无掘进留巷恒阻锚体梁顶板支护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祁和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1-9,共9页
针对传统留煤柱采煤系统存在的留煤柱、巷道掘进量大、采掘矛盾等问题,提出了采留一体无巷道掘进切顶留巷开采方法、工艺、关键装备。通过分析采留一体沿空巷道覆岩运动规律,得出了采留一体无巷道掘进沿空巷道围岩结构,并建立恒阻锚体... 针对传统留煤柱采煤系统存在的留煤柱、巷道掘进量大、采掘矛盾等问题,提出了采留一体无巷道掘进切顶留巷开采方法、工艺、关键装备。通过分析采留一体沿空巷道覆岩运动规律,得出了采留一体无巷道掘进沿空巷道围岩结构,并建立恒阻锚体梁结构模型,推导了恒阻锚体梁锚固区内和锚固区外离层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对顶板提供合理的顶板支护荷载控制顶板离层,实现沿空巷道顶板稳定的控制原理,得出了沿空巷道顶板恒阻锚体梁离层的临界支护荷载及其支护力学机制。提出聚能爆破切缝卸压、动压辅助切顶支护、采后缓慢下沉抗变支护、切落矸石墙侧向挡杆支护等采留一体沿空巷道顶板控制关键技术原理,并在南梁矿30104工作面了成功应用。试验结果显示,采留一体无巷道掘进切顶留巷开采方法是一种无煤柱、无巷道掘进、连续开采的开采方法,该技术能够有效切落沿空巷道侧向顶板并形成完整巷道,各项指标均满足下个工作面回采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采留一体 爆破切缝 切顶成巷 恒阻锚体梁 无巷道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直径深立井施工工艺和装备配套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6
作者 祁和刚 杨金宏 +1 位作者 梁恒昌 龙志阳 《建井技术》 2016年第6期39-45,共7页
回顾了我国立井井筒直径及深度及其相应的施工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并从井筒直径和深度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趋势,阐述了与井筒大小及深度相适应的技术装备匹配关系。指出了净直径超过10m、深度超过1 200m的超大直径深立井施工技术难题... 回顾了我国立井井筒直径及深度及其相应的施工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并从井筒直径和深度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趋势,阐述了与井筒大小及深度相适应的技术装备匹配关系。指出了净直径超过10m、深度超过1 200m的超大直径深立井施工技术难题,即提升及悬吊安全恶化、提升能力骤降制约建井速度、井壁厚度及安全制约施工、井筒施工环境恶化等;提出了解决超大直径深立井施工技术难题的思路是:井架受力合理化,提升钢丝绳高强化,提升机性能高强及稳控智能化,悬吊稳控智能化,吊盘及模板迈步轻质化,抓岩清底少人化,砌壁浇注自动化,井壁安全信息化,降温通风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直径深立井 施工工艺 施工装备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立井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17
7
作者 祁和刚 蒲耀年 《建井技术》 2013年第5期4-7,共4页
随着立井施工深度的增加,井筒施工配套技术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深度的增加,导致吊桶提升能力下降,造成井筒施工速度明显降低,从而制约整个矿井建设工期;同时增大了设备设施悬吊困难,还会造成其他施工工序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立井施... 随着立井施工深度的增加,井筒施工配套技术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深度的增加,导致吊桶提升能力下降,造成井筒施工速度明显降低,从而制约整个矿井建设工期;同时增大了设备设施悬吊困难,还会造成其他施工工序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立井施工技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的施工工艺和装备配套基本情况及特点,并对深立井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展望,指出了深立井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难点及解决方法,为深立井施工做了较为充分的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立井 施工技术 工艺 装备配套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祁和刚 夏永学 +6 位作者 智宝岩 秦子晗 程健 王凯 王书文 王宾昌 杨光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4,共13页
如何实现深部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是煤炭开采面临的一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该问题的核心内涵在于冲击地压煤层开采的智能化、无人化和本质安全化,通过煤岩冲击风险的智能精准感知与预警,以及采掘工程的自适应与自优化,形成智... 如何实现深部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是煤炭开采面临的一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该问题的核心内涵在于冲击地压煤层开采的智能化、无人化和本质安全化,通过煤岩冲击风险的智能精准感知与预警,以及采掘工程的自适应与自优化,形成智能防冲控采技术,实现由工程致灾向工程防灾、工程减灾的根本转变。通过开采源头设计、顶板区域压裂、局部靶向治理、强化巷道支护等措施为冲击地压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创造低应力环境和巷道安全空间。在此基础上,开发融合静态地质、动态监测、工况环境、人员定位、生产组织、历史数据等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平台,以及融合冲击地压决策信息的智能化开采控制系统,将防冲信息源转化为智能开采控制源,形成了“低压快推,中压慢采,高压停产”的柔性智能推采新模式。通过现场应用表明,在智能防冲控采区,工作面及巷道矿压显现程度更小,煤岩能量释放更稳定,有利于冲击产能的合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智能控采 区域卸压 靶向防范 风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壁开采切顶短壁梁理论及其110工法——第三次矿业科学技术变革 被引量:285
9
作者 何满潮 宋振骐 +3 位作者 王安 杨汉宏 祁和刚 郭志飚 《煤炭科技》 2017年第1期1-9,13,共10页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我国在矿业科学领域的长壁开采科学技术发生了第三次技术变革。前两次科学技术变革分别以钱鸣高院士"砌体梁理论"和宋振骐院士"传递岩梁理论"为代表,提出的长壁开采121工法为...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我国在矿业科学领域的长壁开采科学技术发生了第三次技术变革。前两次科学技术变革分别以钱鸣高院士"砌体梁理论"和宋振骐院士"传递岩梁理论"为代表,提出的长壁开采121工法为我国煤炭开采作出巨大贡献。本世纪初,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通过留设煤柱形成的沿空顺槽巷道事故多发,传统长壁开采方法作为目前我国长壁开采应用最广泛的开采体系受到挑战。2008年,作者进行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提出"切顶短壁梁"理论,并基于此形成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通过顶板定向预裂切缝,切断部分顶板的矿山压力传递,同时加固支护回采巷道顶板,在采空区侧顶板岩层矿山压力作用下,顶板部分岩体切落,实现自动成巷和无煤柱开采,称之为长壁开采110工法,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进入第三次矿业科学技术变革期,同时也为我国由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科学技术变革 121工法 110工法 切顶短壁梁 切顶卸压 无煤柱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的新举措及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吉南 祁和刚 冯学武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年第2期29-30,共2页
姚桥煤矿东二风井更换电机后,防灭火形势急转直下,被迫展开一系列专项治理。在治理实践过程中,逐渐悟出:矿井防灭火,技术需创新,管理更需创新。
关键词 防灭火技术 安全管理 技术创新 煤矿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行业卓越工程师”专题客座主编致读者
11
作者 祁和刚 吴拥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8,共1页
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工程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 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工程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本,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已经被置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科技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 科教兴国战略 卓越工程师 煤炭行业 人力资本 战略科学家 创新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关键技术 被引量:31
12
作者 孙振明 毛善君 +2 位作者 祁和刚 李仲学 李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8-924,共7页
煤矿生产数据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平面数据、剖面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需要随着矿山开采不断进行动态的修正和更新,使其对地下生产对象的表达越来越精确。但是,现阶段研究三维地质模型以静态建模为主,对模型数据更新处理的操作复杂,需要... 煤矿生产数据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平面数据、剖面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需要随着矿山开采不断进行动态的修正和更新,使其对地下生产对象的表达越来越精确。但是,现阶段研究三维地质模型以静态建模为主,对模型数据更新处理的操作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三维模型的动态修正问题。研究提出利用最新的生产数据、修正的模型数据等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动态修正的流程及技术框架;对实现过程中所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平面-剖面对应算法、膨胀搜索算法、样条曲面算法、平滑过渡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三维模型的局部动态修正;通过应用模型动态修正技术,使煤矿三维地质模型能够及时更新各类数据,更加真实的反映煤矿当前生产状况,提高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自动化程度及实用性。相关成果在王家岭煤矿进行应用实践,证明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动态修正 数据更新 地质剖切 平面剖面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大巷变形机理与注锚加固技术 被引量:33
13
作者 祁和刚 郭夕祥 +2 位作者 于士芹 辛中选 于剑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24-1229,共6页
由于受深部复杂高应力作用,姚桥煤矿中央采区大巷多次严重破坏,针对此情况,在地应力实测基础上,分析地应力与巷道稳定性的关系及破坏原因,提出了注锚加固和锚喷注支护结构,根据实测应力状态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科学、合理、经济地确定... 由于受深部复杂高应力作用,姚桥煤矿中央采区大巷多次严重破坏,针对此情况,在地应力实测基础上,分析地应力与巷道稳定性的关系及破坏原因,提出了注锚加固和锚喷注支护结构,根据实测应力状态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科学、合理、经济地确定了支护参数.工程实践表明:基于地应力实测,采用注锚加固为核心的联合支护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深部高应力下破碎岩巷的支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巷道 注锚加固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振明 毛善君 +1 位作者 祁和刚 李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7-182,共6页
基于三维地测模型具有直观、全面等优点,利用三维地测模型可使回采工作面地质信息查询与分析工作更加简捷、方便,提出了基于地测模型的煤矿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三维对象属性的参数化处理、交互式三维工作面空间位置... 基于三维地测模型具有直观、全面等优点,利用三维地测模型可使回采工作面地质信息查询与分析工作更加简捷、方便,提出了基于地测模型的煤矿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三维对象属性的参数化处理、交互式三维工作面空间位置标定、危险源缓冲区分析、地表地下叠置分析等计算模型。在矿山三维虚拟环境系统之上,对相关计算模型进行了设计实现,构建了工作面空间分析报告自动生成软件,并在示范矿井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三维地测模型使用户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地面、井下巷道和重大危险源的空间关系;自动化工作面空间分析方法使技术人员分析危险源的时间缩短了30%-50%,提高了煤矿地测日常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三维地测模型 动态查询 缓冲区分析 叠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井施工吊盘绳兼作罐道绳技术探讨
15
作者 蒲耀年 祁和刚 马贵纯 《建井技术》 2014年第1期45-48,共4页
立井施工吊盘绳是否能兼作罐道绳,目前尚未完全统一规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截至目前,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已先后在46个立井施工中,采用了吊盘绳兼作罐道绳技术,从未因采用该项技术而存在安全隐患或发生过安全事故,并在使用过程中积累... 立井施工吊盘绳是否能兼作罐道绳,目前尚未完全统一规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截至目前,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已先后在46个立井施工中,采用了吊盘绳兼作罐道绳技术,从未因采用该项技术而存在安全隐患或发生过安全事故,并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该项技术是一项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布置简单、经济高效的施工工艺,值得在立井施工中,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井施工 吊盘绳 罐道绳 探讨 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防冲控采技术的思考 被引量:8
16
作者 祁和刚 夏永学 +3 位作者 陆闯 王凯 张学亮 余达桂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深部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工作面防冲开采面临的技术难题,围绕冲击地压煤层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的目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矿井生产活动和防冲管理中,首次提出了智能化防冲控采的技术思想,其科学内涵与技术途径为:首先,通过数... 针对深部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工作面防冲开采面临的技术难题,围绕冲击地压煤层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的目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矿井生产活动和防冲管理中,首次提出了智能化防冲控采的技术思想,其科学内涵与技术途径为:首先,通过数据传输平台快速采集区域煤岩冲击危险信息及全工作面设备、工况环境、人员定位等实时信息,建立冲击地压与智能开采的多源信息数据库;其次,采用具有高吞吐量、低延时特性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清洗、存储、聚类、融合,将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的危险信息与智能化开采进行动态耦合,搭建冲击地压智能防冲大数据平台;最后,在冲击地压多源信息精准识别与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开发互联互通、分析决策、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开采响应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采煤机自调整、支架自适应、防冲风险自感知与自预警相叠加的智能化防冲控采模型,使开采强度与冲击风险相匹配,最终形成无人干预的自决策、自控制、自优化的防冲、减冲、无冲的智能防冲控采新模式。该技术通过将冲击危险预测、防治与智能化开采系统有机结合,形成智能响应闭环,可以保障冲击地压预警信息的高效反馈,实现采掘、运输、安全保障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采 冲击地压 监测预警 大数据平台 智能防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面复杂构造电磁波CT探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久龙 祁和刚 路风光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27,共2页
介绍了电磁波 CT探测技术的方法原理,结合工作面复杂构造的探测试验分析了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利用电磁波 CT技术探测工作面复杂构造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分辨率高,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电磁波 复杂构造 煤矿 工作面 CT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工煤矿技术变革研究与中煤集团具体实践 被引量:3
18
作者 祁和刚 马世志 +3 位作者 郑忠友 冯晓巍 蔡峰 钱坤 《中国煤炭》 2023年第5期80-86,共7页
强调了新形势下我国井工煤矿技术变革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传统煤炭开采技术难以攻克的深部强矿压、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收率和环境负效应等诸多难题,创新提出以“优化开采、... 强调了新形势下我国井工煤矿技术变革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传统煤炭开采技术难以攻克的深部强矿压、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收率和环境负效应等诸多难题,创新提出以“优化开采、绿色开采、智能开采”为核心的采矿技术变革思想,并提出无掘巷开采新方法以及无掘巷开采主动岩层控制新理论。建立了短充长采技术体系;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无掘巷开采成套装备;阐述了在初步形成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管理新模式下建成的中煤能源集团(以下简称“中煤集团”)南梁煤矿井工无掘巷开采示范矿井的具体实践。基于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管理新模式,对中煤集团孔庄煤矿的优化开采、南梁煤矿的井工无掘巷开采示范矿井建设和葫芦素煤矿的“短充长采”工程应用案例进行了介绍,这些技术成果在现场的成功应用,表明采矿技术变革有效提升了现代煤矿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构建我国煤炭新型现代科学开采体系提供了切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技术变革 无掘巷开采 短充长采 智能开采 中煤能源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陕地区深部煤层开采地质力学测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祁和刚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共4页
为保障蒙陕地区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大型矿井的建设,在该地区开展了煤岩物理力学测试、地质力学测试、煤岩成分分析等工作。测试结果为3-1煤属于硬煤,顶底板为中硬-硬;采用水压致裂法对该地区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应力场在量级上属于中等偏高... 为保障蒙陕地区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大型矿井的建设,在该地区开展了煤岩物理力学测试、地质力学测试、煤岩成分分析等工作。测试结果为3-1煤属于硬煤,顶底板为中硬-硬;采用水压致裂法对该地区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应力场在量级上属于中等偏高应力区域;使用高精度钻孔窥视仪拍摄了30个测孔的围岩结构照片,顶板完整性较好,裂隙不发育;对煤层顶底板岩石成分进行了化验分析,顶板和底板不含蒙脱石,膨胀性较差,但存在一定的软化特性。这些基础测试数据可以为巷道支护设计、顶板矿压规律分析、回采工作面设备选型奠定了基础,保障了该区深部开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陕矿区 地质力学测试 煤岩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管理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祁和刚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8-20,共3页
结合精细管理在中煤集团大屯公司中的实施,介绍了精细管理目标体系,精细管理组织体系和精细管理工具系统,以及实施精细管理的3条基本要求和5个预期目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精细管理 管理框架体系 管理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