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那普利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石蕴琦 李彤 张静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28-829,共2页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其治疗率及控制率很低,故寻求一种经济、便捷、有效的药物治疗高血压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率 安全性观察 氢氯噻嗪 依那普利 疗效 药物治疗 常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蕴琦 张静生 李彤 《中国医学工程》 2008年第1期63-66,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同型半胱氨酸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多项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有很多,其中同型半胱氨酸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多项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查阅现有文献,分析可能存在如下致病机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等。拮抗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目前还缺乏良好的措施,有必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心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内皮素-1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乔兴科 石蕴琦 +3 位作者 袁龙 侯爱洁 王永新 李占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7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内皮素(ET)-1在经皮冠脉介人术(PCI)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对30例经皮冠脉介人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5例,共7处病变;无再狭窄25例,共34...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内皮素(ET)-1在经皮冠脉介人术(PCI)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对30例经皮冠脉介人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5例,共7处病变;无再狭窄25例,共34处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内膜组织覆盖厚度、最狭窄处血管管腔面积、最狭窄处支架面积等,计算支架的最大内膜组织覆盖面积及支架的内膜组织覆盖面积百分比。术前及随访时均行MMP-9及ET-1检测,比较两组PCI前后MMP-9和ET-1的变化。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更大的内膜组织覆盖厚度、内膜组织覆盖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术前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的MMP一9和ET—l浓度均无明显差异;术后再狭窄组的MMP一9、ET一1浓度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P〈O.05);术后再狭窄组MMP-9、ET-1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非再狭窄组术后MMP-9、ET-1浓度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与MMP-9水平(P〈0.01,OR=1.84,95%CI:1.38-2.43)和ET-1水平(P〈0.0l,OR=1.37,95%CI:1.19~2.57)呈正相关。结论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MP-9和ET-1水平较术前升高。MMP-9及ET-1可作为预测冠脉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内皮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乔兴科 石蕴琦 +2 位作者 王永新 李占全 侯爱洁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对74例PCI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比较两组内膜组织覆盖厚...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对74例PCI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比较两组内膜组织覆盖厚度、最狭窄处血管管腔面积、最狭窄处支架面积等,计算支架的最大内膜组织覆盖面积(NA)及支架的内膜组织覆盖面积百分比;术前1天、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6个月行血清TGF-β1检测,并比较PCI前后及两组间差异。结果与非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内膜组织覆盖厚度、内膜组织覆盖面积增加,最小管腔面积减小。与术前比较,再狭窄组、非再狭窄组术后24小时、7天及6个月TGF-β1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非再狭窄组比较,术后24小时、7天及6个月再狭窄组的TGF-β1含量显著升高(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患者术后的内膜组织覆盖面积百分比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PCI术后24小时、7天时TGF-β1含量可作为预测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成形术 经腔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所致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段娜 石蕴琦 +1 位作者 侯爱洁 李占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5期141-145,共5页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给予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后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行PTSMA的HOC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PTSMA术中及术后患者12导联...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给予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后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行PTSMA的HOC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PTSMA术中及术后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出现的室内传导阻滞类型及特点。结果术中及术后共有100例患者新发室内传导阻滞。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共90例,30例(33.3%)是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10例,其中1例(10.0%)为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TSMA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室内传导阻滞中,易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且传导系统恢复时间较长,不易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如果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多为一过性,其传导系统可迅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导管消融术 室内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脂蛋白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乔兴科 石蕴琦 +1 位作者 王永新 侯爱洁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6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 (Lp-a)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174例PCI术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依据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6例,共44处病变)和非再狭窄组(148例,共234处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行Lp-a检测,比... 目的探讨脂蛋白a (Lp-a)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174例PCI术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依据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6例,共44处病变)和非再狭窄组(148例,共234处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行Lp-a检测,比较两组Lp-a水平;并根据Lp-a>300 mg/L情况分为Lp-a增高组与Lp-a降低组,比较两组再狭窄情况。结果再狭窄组术前1 dLp-a浓度为(252±156)mg/L,术后6.5个月为(338±114)mg/L, Lp-a>300 mg/L患者占46.2%;非再狭窄组术前1 d Lp-a浓度为(238±142)mg/L,术后6.5个月为(286±96)mg/L, Lp-a>300 mg/L患者占24.3%;术前1 d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Lp-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5个月再狭窄组Lp-a浓度高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Lp-a>300 mg/L患者占比高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a增高组再狭窄率为25.0%,高于Lp-a降低组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进行Lp-a筛查,有助于对再狭窄的预测判断和对阳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