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v6、CD133与OCT3/4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刘鹏军 张利霞 +3 位作者 葛亚强 张中平 薛志新 石红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5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v6、CD133与OCT3/4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v6、CD133与OCT3/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v6、CD133与OCT3/4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v6、CD133与OCT3/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CD133、OCT3/4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4v6、CD133与OCT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CD44v6表达与胃癌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CD133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OCT3/4表达与胃癌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CD44v6、CD133与OCT3/4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三者与胃癌的发生、转移及浸润等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干细胞标记物 CD44V6 CD133 OCT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MMR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蒨 石红建 +4 位作者 任景丽 黄优华 徐强 孙钟武 张中平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散发性结直肠癌(SCC)组织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hMLH1、hMSH2、hMSH6)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分析MMR蛋白表... 目的观察散发性结直肠癌(SCC)组织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hMLH1、hMSH2、hMSH6)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分析MMR蛋白表达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80例SCC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至少一项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6.1%(29/180),其中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0.6%(19/180)、h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7.2%(13/180)、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5.6%(10/180)。MMR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MMR蛋白表达缺失者与表达正常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9%(22/29)、43.7%(66/15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24/29)、58.3%(88/151),二者比较P均<0.05。结论 SCC组织可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其表达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蛋白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虞晓龙 李建柯 +3 位作者 黄优华 徐强 沈涛 石红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注射硬化治疗与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最大病灶直径均≥5 cm)随机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为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注射硬化治疗与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最大病灶直径均≥5 cm)随机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为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为栓塞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栓塞组短(P<0.05),栓塞组术后3 d肝功能异常比例多于硬化组(P<0.05),而硬化组平均住院时间、费用明显少于栓塞组(P<0.01);术后6月,所有患者瘤体均较前缩小,硬化组与栓塞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8%、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博莱霉素注射硬化与经DSA引导博莱霉素肝动脉栓塞治疗两者在治疗直径≥5 cm的肝血管瘤均有显著疗效。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耐受性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经皮穿刺硬化 肝动脉栓塞 博莱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CTA与DSA三维成像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优华 徐强 +1 位作者 沈涛 石红建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S2期41-4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CTA与DSA三维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4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A与DSA技术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作分析、对照、治疗。具体统计CTA与DSA的检出率,并对CTA与DSA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 目的对比分析CTA与DSA三维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4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A与DSA技术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作分析、对照、治疗。具体统计CTA与DSA的检出率,并对CTA与DSA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计算。结果 DSA检查检出率为97.56%,CTA为95.1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诊断敏感性为97.30%,特异性为75%;CTA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94.87%,诊断特异性为100%。在诊断敏感性上,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特异性上,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三维成像与DSA旋转成像在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CTA诊断的特异性要略高于DSA,且简单、无创、安全,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DSA在造影诊断虽为侵入性检查,但在检查的同时对大部分脑动脉瘤病例可以采用介入填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CTA DSA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TRAF3、TRAF6阳性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鹏军 石红建 +4 位作者 张利霞 张中平 薛志新 葛亚强 许丽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各87份。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微阵列技术检测TRAF3、TRAF6表达,...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各87份。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微阵列技术检测TRAF3、TRAF6表达,分析TRAF3、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TRAF6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TRAF3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TRAF6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TRAF3阳性表达下调、TRAF6阳性表达上调,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组织微阵列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几点分歧 被引量:3
6
作者 虞晓龙 李建柯 石红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542-545,共4页
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 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尚存争议,临床治疗中否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治疗方式的选择未有统一指南,治疗药物的选择及药物浓度的控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就目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存在的几点分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介入治疗 分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7
作者 沈涛 黄优华 +3 位作者 石红建 徐强 宋蒨 徐元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8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1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参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Ⅱ型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1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参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Ⅱ型4例,Ⅲ型6例,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SISMAD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术后10例患者腹痛症状均缓解;1例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远端分支破裂出血,予不锈钢圈栓塞,余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36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无再发腹痛症状,增强CT显示所有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内血流通畅,夹层愈合。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Ⅱ、Ⅲ型SISMA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孤立性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