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分析叶用枸杞茶 被引量:8
1
作者 卢丽 周承哲 +7 位作者 徐凯 张孟聪 温圣菁 段淋渊 田采云 石碧滢 张波 郭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201,共11页
以26个品种(系)叶用枸杞芽叶干样及鲜叶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其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叶用枸杞芽叶干样滋味醇厚、鲜爽、有甜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果显示,叶用枸杞芽叶中共... 以26个品种(系)叶用枸杞芽叶干样及鲜叶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其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叶用枸杞芽叶干样滋味醇厚、鲜爽、有甜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结果显示,叶用枸杞芽叶中共鉴定出879种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类、酚酸类、糖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生物碱、萜类、有机酸、脂质10类。根据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21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亚油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醇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等代谢通路,此外还发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糖类和脂类是区分不同品种(系)叶用枸杞芽代谢物的重要组分。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表儿茶素、异槲皮素、芦丁等26种代谢物共同影响叶用枸杞茶醇、厚、鲜、甜和苦等滋味。感官评价结合PLSR分析结果表明,‘宁杞菜1号’‘宁杞9号’、Z90、Z68、Q3、Q6-13和Z487种叶用枸杞具有感官品质较好且滋味物质丰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枸杞茶 感官评价 代谢组学 滋味 差异代谢物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白牡丹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石碧滢 周承哲 +7 位作者 田采云 徐凯 翁晶晶 韩奥迪 朱晨 黄琳洁 赖钟雄 郭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13-325,共13页
对3个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成的12份白牡丹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挥发物及非挥发物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白牡丹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下降以及酚氨比值、可溶性糖、黄酮、茶... 对3个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成的12份白牡丹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挥发物及非挥发物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白牡丹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下降以及酚氨比值、可溶性糖、黄酮、茶红素含量的增长使白牡丹茶滋味在感官上表现为甜、醇、甘、陈。醇类挥发物的大量下降使白牡丹茶清香、花香减退。12种差异挥发物是白牡丹茶香型变化的关键:α-法尼烯、芳樟醇氧化物II、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2-戊烯-1-醇、正己醛是花香、毫香、清香的关键成分;而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橙花醚也与花香形成正相关,后者也是毫香形成的关键;青叶醇、苯乙醇也与清香形成正相关;4-异丙基甲苯是蜜香和药香的关键成分;芳樟醇氧化物II和橙花醚是枣香的关键成分;顺式芳樟醇氧化物是梅子香的关键成分;4-异丙基甲苯和异丁醛是木质香的关键成分。本研究为贮藏白牡丹茶在不同年份间的风味品质差异的形成提供科学见解,并为茶叶风味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牡丹茶 贮藏 风味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活力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焙温度对漳平水仙茶饼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翁晶晶 周承哲 +6 位作者 徐凯 陈光武 石碧滢 朱晨 孙云 赖钟雄 郭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2-260,共9页
以无烘焙处理、80℃-70℃-60℃、90℃-80℃-70℃、100℃-90℃-80℃和110℃-100℃-90℃不同温度烘焙的漳平水仙茶饼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烘焙温度对漳平水仙茶饼风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烘焙温度升高... 以无烘焙处理、80℃-70℃-60℃、90℃-80℃-70℃、100℃-90℃-80℃和110℃-100℃-90℃不同温度烘焙的漳平水仙茶饼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烘焙温度对漳平水仙茶饼风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烘焙温度升高,漳平水仙茶饼滋味浓醇度和鲜甜度呈先增后降趋势,茶叶花香同呈先增后降变化,并由浓郁兰花香向甜香和焦味转变。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茶红素、可溶性糖、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变化是影响滋味差异的关键。正己醇、2-甲基丁醛、2-甲基呋喃、脱氢芳樟醇、1-戊烯-3-醇、顺-2-戊烯醇、α-法呢烯、乙酸叶醇酯、1-乙基-1H-吡咯、芳樟醇、苯乙醇、β-石竹烯和3,4-二氢-4-甲基-2H-吡喃含量变化是影响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烘焙温处理下,以90℃-80℃-70℃温度烘焙茶样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茶黄素含量增加,而咖啡碱和茶褐素含量减少提升滋味浓醇度和回甘,同时降低顺-2-戊烯醇含量,提升脱氢芳樟醇、芳樟醇、β-石竹烯、1-戊烯-3-醇、α-法呢烯、正己醇、2-甲基丁醛、1-乙基-1H-吡咯和2-甲基呋喃含量,促进馥郁持久的兰花香和甜香。本研究将为漳平水仙茶烘焙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提升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平水仙茶饼 烘焙温度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政和白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琳洁 徐凯 +4 位作者 周承哲 石碧滢 田采云 卢丽 郭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74-283,共10页
以不同海拔茶树鲜叶及成品茶为材料,采用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海拔高度对政和白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政和白茶品质有显著差异,中、高海拔白茶滋味清鲜、醇爽,香气清纯,低海拔白茶滋味醇厚,... 以不同海拔茶树鲜叶及成品茶为材料,采用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海拔高度对政和白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政和白茶品质有显著差异,中、高海拔白茶滋味清鲜、醇爽,香气清纯,低海拔白茶滋味醇厚,花香显。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咖啡碱、3-蒈烯、马鞭草烯醇、萜品油烯、顺-2-戊烯醇、2-乙基呋喃和顺-2-己烯-1-醇是区分不同海拔茶树鲜叶关键的差异成分,其中可溶性糖、顺-2-己烯-1醇、顺-2-戊烯醇等差异化合物在中、高海拔样品中含量较高,咖啡碱、3-蒈烯、马鞭草烯醇和萜品油烯等挥发性成分在低海拔样品中含量普遍较高。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萜品油烯、马鞭草烯醇、2-乙基呋喃、2-甲基丁醛、苯乙醇和3-蒈烯是区分不同海拔成品茶关键的差异成分,其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在高海拔成品茶含量普遍较高;萜品油烯、马鞭草烯醇、苯乙醇和3-蒈烯等挥发性成分在中、低海拔样品中含量较高,且在高海拔样品中含量普遍较低。进一步结合香气活度值分析,2-甲基丁醛、3-蒈烯和萜品油烯可作为鉴别不同海拔白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海拔茶叶风味品质特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鲜叶 海拔 滋味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G4基因克隆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ZARIPOV TIMUR 周承哲 +4 位作者 谢思艺 田采云 石碧滢 朱晨 郭玉琼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3期11-15,22,共6页
[目的]茶树叶绿素a合成酶基因(CsG4)克隆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关于叶色变化的作用机制探究。[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CsG4的CDS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白茶萎凋48 h过程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 [目的]茶树叶绿素a合成酶基因(CsG4)克隆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关于叶色变化的作用机制探究。[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CsG4的CDS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白茶萎凋48 h过程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变化,并记录叶相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CsG4在白茶萎凋过程中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CsG4的CDS全长为1125 bp,编码37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G4蛋白分子量为40.49 kD,理论等电点为8.74。CsG4属于跨膜蛋白,含有34个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其定位于叶绿体。进化树分析表明,CsG4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sG4蛋白与杜鹃花(Rhododendron dauricum)和咖啡(Coffea arabica)的G4蛋白序列同源性高。qRT-PCR分析表明,在白茶萎凋过程中,CsG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且与萎凋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克隆了CsG4的全长CDS序列,推测其对白茶萎凋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G4基因 基因克隆 萎凋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