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特征因子的食品工业废水排放追踪方法 被引量:12
1
作者 尹海龙 郭龙天 +3 位作者 解铭 徐祖信 赵东华 石泽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68-1174,共7页
针对雨水管网中工业废水接入导致的混接污染排放,以及污水管网中工业废水突发的非正常排放冲击问题,选择我国典型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企业,通过对企业排放废水中候选水质特征因子的稳定性及显著性分析,得出钾、钠、氯化物等无机盐对... 针对雨水管网中工业废水接入导致的混接污染排放,以及污水管网中工业废水突发的非正常排放冲击问题,选择我国典型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企业,通过对企业排放废水中候选水质特征因子的稳定性及显著性分析,得出钾、钠、氯化物等无机盐对食品行业废水具有较普遍的表征性,且与电导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废水排放实时监控提供了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识别食品行业废水排放的无机盐质量浓度和电导率参照值,提出了基于节点水质监测的雨污水管网中工业废水排放追踪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水质特征因子 污染追踪 参照质量浓度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栅格的河网小流域水质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尹海龙 林夷媛 +1 位作者 赵东华 石泽敏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1-899,共9页
河网地区降雨充沛,河道水质受点源排放和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排放影响出现时空动态变化。针对小流域水质达标评估的需求,构建了基于栅格化空间重力汇水流向的降雨径流污染模型,并通过耦合河道水动力水质模型,建立点源、面源排放与河道水质... 河网地区降雨充沛,河道水质受点源排放和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排放影响出现时空动态变化。针对小流域水质达标评估的需求,构建了基于栅格化空间重力汇水流向的降雨径流污染模型,并通过耦合河道水动力水质模型,建立点源、面源排放与河道水质的动态响应关系。以我国常州市武进港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对该模型系统进行了率定,确定了水质模型的主要参数。建立的模型系统能够实现对河网水质日尺度的动态模拟,继而实现从年均水质达标到每日水质达标的精细化分析。针对研究区域污染源组成特点,对不同污染负荷削减方案进行模拟评估。最优工况下,入湖断面高锰酸盐、氨氮和总磷的年达标频次(地表水Ⅲ类标准)分别从23.0%、0、16.4%升高至71.8%、66.3%、7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模型 水质模型 面源模型 河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调理对河道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段云平 石泽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577-7578,7598,共3页
[目的]研究絮凝调理对河道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类型的絮凝剂(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对疏浚底泥进行脱水试验研究,分析它们对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结果]BM3型高分子絮凝剂(PAM)具有较好的调理性能,最... [目的]研究絮凝调理对河道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类型的絮凝剂(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对疏浚底泥进行脱水试验研究,分析它们对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结果]BM3型高分子絮凝剂(PAM)具有较好的调理性能,最佳配制浓度为0.1%,最适投加量为180 mg/L。采用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复配投加的方法,絮凝沉淀所形成的矾花密实,其最适投加量分别为800、150 mg/L。[结论]该研究为疏浚底泥的脱水干化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絮凝剂 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