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观的理论意义
1
作者 石正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5,共8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指在超感性领域中为自然科学寻求根据,由此出发解释自然科学。从该手稿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唯心主义自然科学观都不过是自然科学特定发展阶段的衍生物,它们却将自身视为对自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指在超感性领域中为自然科学寻求根据,由此出发解释自然科学。从该手稿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唯心主义自然科学观都不过是自然科学特定发展阶段的衍生物,它们却将自身视为对自然科学之基础的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其说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科学观取而代之,不如说提出了一种思想路向上的转向,即摒弃“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自觉地从实践领域出发考察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路向上的转向,包含着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关键步骤,并预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心主义 自然科学观 感性 哲学革命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抽象人格的批判 被引量:1
2
作者 石正瑀 魏洪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4,共7页
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了批判,其宗旨是要揭露现代政治中的"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这里所说的"形象"实质上是指抽象人格,其抽象性在于从人的现实中抽象掉了人对彼... 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了批判,其宗旨是要揭露现代政治中的"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这里所说的"形象"实质上是指抽象人格,其抽象性在于从人的现实中抽象掉了人对彼此感性存在的需要。这种揭露必然要求追溯这一抽象性的根源,进而引发对异化之根源以及扬弃异化之可能性的探究。由于费尔巴哈仅仅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无法把握"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所以他对人之现实性的领会不足以支撑马克思完成这一任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将这种抽象性的实质揭示为现代私有财产关系的抽象性,从而成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追溯私有财产根源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抽象人格 现实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发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石正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01,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形成自他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索,其中城乡分离被视为工商业个体所有者脱离土地所有者统治的最初体现,其理论意义在于个体所有制的独立化。以此为界,城乡关系的既往演化过程被划分为“城市乡村...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形成自他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历史发展过程的探索,其中城乡分离被视为工商业个体所有者脱离土地所有者统治的最初体现,其理论意义在于个体所有制的独立化。以此为界,城乡关系的既往演化过程被划分为“城市乡村化”和“乡村城市化”两个阶段,前者意味着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中公社制度的解体,后者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共同体的解体。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化过程的科学原理,但他们关于城乡融合的构想同样受到了现代工业模式的历史局限。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我国农业农村具体实际与中华农耕文明历史底蕴,突破了现代工业模式下的农业农村发展路径,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在新时代实践发展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分离 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