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水驱开发系统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石成方 王凤兰 +4 位作者 肖伟 方艳君 刘端奇 郭玮琪 张继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3,共3页
油田水驱开发系统复杂,指标繁多,指标之间相互有部分交叉、覆盖、包含等成分。为了理顺这些指标之间的结构、关系,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分析了水驱油田开发系统,建立了油田开发系统结构及其信息表征体系结构,明晰了油田开发巨系... 油田水驱开发系统复杂,指标繁多,指标之间相互有部分交叉、覆盖、包含等成分。为了理顺这些指标之间的结构、关系,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分析了水驱油田开发系统,建立了油田开发系统结构及其信息表征体系结构,明晰了油田开发巨系统的结构,获取了水驱油田开发巨系统、子系统、孙系统及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的外在信息表征体系。这些指标归属3大体系:地质状态指标体系、控制状态指标体系、生产状态指标体系。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即为综合评价水驱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初始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田开发后期 油田开发系统 系统分析 信息表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喇萨杏油田三次加密调整的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26
2
作者 石成方 程保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1-73,共3页
大庆喇萨杏油田经过二次加密调整后 ,各种监测资料表明仍有部分油层动用差或未动用。这部分潜力油层薄、物性差、空间分布高度零散、与水淹油层关系复杂 ,依靠现有井网难以有效动用。“九五”以来开始了三次加密探索性试验和研究 ,先后... 大庆喇萨杏油田经过二次加密调整后 ,各种监测资料表明仍有部分油层动用差或未动用。这部分潜力油层薄、物性差、空间分布高度零散、与水淹油层关系复杂 ,依靠现有井网难以有效动用。“九五”以来开始了三次加密探索性试验和研究 ,先后开辟了 4个先导性试验区和 1个工业化生产试验区 ,研究和形成了三次加密调整配套技术。实践证明 ,三次加密调整是大庆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调整措施。为此 ,以三次加密矿场实践为依据 ,分析了三次加密调整的潜力和分布特征 ,提出了三次加密调整方法 ,指出了三次加密调整对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加密 井网优化设计 “两三结合” “三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油井生产能力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石成方 任玉林 徐彦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6-45,共10页
本文通过黑油模型计算,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生产资料,研究了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情况下油井采液、采油指数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采液、采油指数受压力影响的判别方法及预测公式,对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和生产能力... 本文通过黑油模型计算,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生产资料,研究了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情况下油井采液、采油指数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采液、采油指数受压力影响的判别方法及预测公式,对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和生产能力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压力 自喷 采油 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用于激光祛斑去痣术后创面修复的效果 被引量:15
4
作者 石成方 赵志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5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用于激光祛斑去痣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激光祛斑去痣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仅给予红霉素软膏涂抹于创面,每日3次;观察组65例,早上...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用于激光祛斑去痣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激光祛斑去痣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仅给予红霉素软膏涂抹于创面,每日3次;观察组65例,早上、中午均涂抹红霉素软膏,晚间常规清创后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比较两组的创面修复效果、创面愈合时间、创面修复治疗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修复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7.56±3.20)、(10.50±2.83)比(10.21±2.45)、(13.02±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斑、灼烧疼痛、水肿和渗出的术后并发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1±0.35)、(1.27±0.61)、(1.62±0.73)、(1.10±0.35)比(2.74±0.60)、(2.30±0.48)、(2.50±0.51)、(1.81±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减轻激光祛斑去痣术后并发症,有效促进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能力,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美容 术后并发症 创面修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萨、杏油田开发模式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量:6
5
作者 石成方 吴晓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50,共6页
回顾了喇、萨、杏油田投入开发以来建立的5种具有代表性开发模式,分析了开发模式演变的内在规律性。分析认为,油藏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和时变性决定了油田开发必然要经历多次开发调整的过程,每次开发调整都应该建立符合本油田、本开... 回顾了喇、萨、杏油田投入开发以来建立的5种具有代表性开发模式,分析了开发模式演变的内在规律性。分析认为,油藏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和时变性决定了油田开发必然要经历多次开发调整的过程,每次开发调整都应该建立符合本油田、本开发阶段实际的开发模式。由于多次采油并存、各种开发方式同在、油层封存等情况,喇、萨、杏油田今后油田开发调整和建立开发模式将更为复杂,需要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调整 开发模式 演变规律 喇、萨、杏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冻干粉和阿维A辅助物理光疗法治疗银屑病的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石成方 赵志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2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冻干粉和阿维A辅助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物理光疗法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诊治的130例银屑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冻干粉和阿维A辅助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物理光疗法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诊治的130例银屑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仅给予NB-UVB物理光疗,观察组则联合EGF冻干粉以及阿维A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皮损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31%(60/6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5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8周后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6.50±3.18)、(11.25±3.05)、(5.82±2.71)比(17.45±3.20)、(13.46±3.11)、(7.55±2.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8周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51±3.78)、(9.14±2.25)、(3.95±1.12)比(16.07±3.52)、(11.03±2.18)、(5.08±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EGF和T细胞α亚族趋化因子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5.02±28.15)比(198.35±30.47)pg/m L,(45.38±13.60)比(102.75±41.20)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冻干粉和阿维A辅助物理光疗法治疗银屑病可以有效改善皮损,调节相关因子表达,促进皮肤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冻干粉 阿维A 窄谱中波紫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含水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石成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0-46,共7页
本文应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各类油井及油田含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八五”期间的二次加密调整井含水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从而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井网不断加密,不同性质油层储量分步动用开发模式的油... 本文应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各类油井及油田含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八五”期间的二次加密调整井含水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从而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井网不断加密,不同性质油层储量分步动用开发模式的油田含水变化趋势预测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含水率 含水结构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阶段重新认识水驱油效率 被引量:89
8
作者 纪淑红 田昌炳 +3 位作者 石成方 叶继根 张祖波 傅秀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5,共8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及油水黏度比等。根据水驱油效率的定义、实验室测定及矿场应用情况,尝试分析水驱油效率变化的机理,提出了高含水阶段储集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变化将导致临界毛管数的降低,使残余油饱和度减小,进而提高水驱油效率。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应加强对水驱油效率的关注,从3个层次加深对水驱油效率的研究,首先是水驱油效率的实验取值,其次要研究不同储集层水驱油效率的经济界限,最后要从毛管数出发,着眼于经济有效地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效率 高含水阶段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临界毛管数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裂缝是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出现的新的开发地质属性 被引量:61
9
作者 王友净 宋新民 +7 位作者 田昌炳 石成方 李佳鸿 惠钢 侯建锋 高春宁 王小军 刘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228,共7页
基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动态特征,提出了动态裂缝概念,探讨其成因机理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动态裂缝是指特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延伸压力,岩石破裂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 基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动态特征,提出了动态裂缝概念,探讨其成因机理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动态裂缝是指特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延伸压力,岩石破裂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合、充填的天然裂缝被激动、复活所产生的有效裂缝通道。动态裂缝受现今地应力场控制,随着注水量的增长和井底压力的升高,不断向油井方向延展,直至与油井压裂缝连通。位于JA油田同一区块内的L76-60、L88-40密闭取心井组分析表明,动态裂缝改变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加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剖面动用程度降低,平面上剩余油呈连续或不连续条带状分布在裂缝两侧;动态裂缝的产生、激化延伸与注水压力、注采比以及油、水井改造措施等密切相关。基质孔渗条件可以有效形成基质驱油时,应尽可能减弱高压注水和油、水井改造规模,实现基质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裂缝 特低渗透油藏 开发地质属性 成因机理 注水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内部构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鸣川 朱维耀 +1 位作者 董卫宏 石成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7,112,共4页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对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侧积层遮挡部位以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侧积层倾角、注水方式、侧积面曲率、侧积间距、井网以及侧积层连通性等因素均会对剩余油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积层倾角越小,连通性越差,侧积间距越大,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越好。根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可采取在其上部钻水平井、中部转换注水方式和下部调堵油水井的方式进行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点坝 剩余油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十一五”期间油田开发主要技术对策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凤兰 石成方 +1 位作者 田晓东 吴晓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2-66,共5页
“十一五”期间大庆油田整体上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时期开采,目前,70%的可采储量位于高含水层,但主力老油田仍是油田开发的主体;聚合物驱仍是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开采对象已由北部的主力油层转向南部的主力油层和北部的二类油... “十一五”期间大庆油田整体上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时期开采,目前,70%的可采储量位于高含水层,但主力老油田仍是油田开发的主体;聚合物驱仍是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开采对象已由北部的主力油层转向南部的主力油层和北部的二类油层;外围油田也是增加可采储量的主要方向,但90%的储量位于特低丰度、特低渗透及复杂断块油藏。该文深入分析了“十一五”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了油田主要开发调整潜力,提出了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技术措施,为油田开发调整及科研攻关指明了方向,为大庆油田“十一五”开发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潜力 调整 聚合物 技术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庆老区水平井水淹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波 石成方 +2 位作者 孙光胜 王广运 程宝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9-40,共2页
随着水平井钻井工艺水平的提高及钻井成本的降低,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的剩余油已成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途径之一。在对国内外水平井技术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庆老区厚油层水平井水淹问题的几点认识以及今后如何应用水平... 随着水平井钻井工艺水平的提高及钻井成本的降低,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厚油层顶部的剩余油已成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途径之一。在对国内外水平井技术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庆老区厚油层水平井水淹问题的几点认识以及今后如何应用水平井技术的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老区 厚油层 水平井 水淹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被引量:46
13
作者 王继强 石成方 +2 位作者 纪淑红 李冠林 陈映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5-960,共6页
基于油田实测相对渗透率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高含水饱和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归一化含水饱和度间的新型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常规相对渗透率比值关系曲线后段较为精确的拟合。利用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表征关系式,结合油藏工程... 基于油田实测相对渗透率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高含水饱和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归一化含水饱和度间的新型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常规相对渗透率比值关系曲线后段较为精确的拟合。利用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表征关系式,结合油藏工程方法推导出两种适用于油田开发特高含水阶段(含水率大于90%)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分别采用五点井网数值模拟结果和羊二庄油田、柳赞油田某区块实际生产数据,对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甲型或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发生上翘以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较常规水驱特征曲线的预测误差小,可用于预测特高含水阶段的油田生产动态、确定最终采收率以及可采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特高含水期 水驱特征曲线 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精确描述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鸣川 石成方 +1 位作者 朱维耀 丁乐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4,共6页
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注入水在注采井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是中高渗透砂岩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油田生产实际,最大限度挖掘油田生产动态资料,利用渗流理论和数学手段,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和... 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注入水在注采井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是中高渗透砂岩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油田生产实际,最大限度挖掘油田生产动态资料,利用渗流理论和数学手段,对优势渗流通道进行识别和描述。根据取心井资料,确定渗流场分区,结合数值模拟技术,识别出注采井间的优势渗流通道;依据无效循环量模型、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和Carman-Kozeny公式,定量描述注采井间优势渗流通道的参数;采用模糊数学理论计算井组内注采井间优势渗流通道参数。以杏六中区P23三角洲前缘厚油层典型井组为例,识别出X21井与X11井、X24井与X13井、X26井与X14井之间存在优势渗流通道,并计算出优势渗流通道的无效循环量、平均孔隙半径和渗透率,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渗流通道 无效循环量 参数计算 高速非达西渗流 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长垣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大鹏 叶继根 +5 位作者 李奇 石成方 胡云鹏 侯绍继 纪淑红 黄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1-188,共8页
物性和含油性差的表外储层已经成为大庆长垣特高含水阶段水驱挖潜的主要对象,然而常规的井网加密、分层注水等方法开发效果较差。为此,结合表外储层发育特征和分层压裂工艺,提出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根据油水井射孔层位和表内、表... 物性和含油性差的表外储层已经成为大庆长垣特高含水阶段水驱挖潜的主要对象,然而常规的井网加密、分层注水等方法开发效果较差。为此,结合表外储层发育特征和分层压裂工艺,提出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根据油水井射孔层位和表内、表外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以水定油"和"以油定水"两种独立开发模式,采用多层人造浇铸岩心开展了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比较了两种模式的采出程度随注入量的变化特征,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浅层水平压裂裂缝的分层压裂直井产能公式,计算分析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表明:长垣表外储层独立开发"以油定水"模式优于"以水定油"模式,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厚度分别为228 m和2 m左右。随着表外储层厚度占总射孔厚度比例的增大,采收率先下降后保持平稳,最后又快速上升。矿场应用表明:表外储层独立开发平均单井日产油量3.7 t,开发效果明显优于三次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纵向波及效率 水平裂缝 分层压裂 特高含水 表外储层 水驱挖潜 大庆长垣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萨杏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夹层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6
作者 付志国 石成方 +1 位作者 赵翰卿 张永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58,共4页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水平状夹层三维地质模型,在储层深层次描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描述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指出了夹层研究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 夹层 厚油层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压力平衡是减缓套损趋势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陆蔚刚 石成方 +1 位作者 张震 周晓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6-58,共3页
高压注水可以加剧套管损坏已越来越成为共识 ,并已初步确定了原始地层压力是预防套损的合理注水压力。首先从大庆喇、萨、杏油田的压力变化与套损关系入手 ,注意到了压力变化对套损趋势的影响 ,进而对喇、萨、杏油田 6个主要开发区的压... 高压注水可以加剧套管损坏已越来越成为共识 ,并已初步确定了原始地层压力是预防套损的合理注水压力。首先从大庆喇、萨、杏油田的压力变化与套损关系入手 ,注意到了压力变化对套损趋势的影响 ,进而对喇、萨、杏油田 6个主要开发区的压力变化与套损趋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认为只有当注入压力高于原始地层压力并出现明显的梯度变化时 ,才会造成套损井数的激增。这主要是由于较高的注入压力变化加剧了井间或层间压力场的变化 ,从而使地层出现颤动的因素得以加强 ,在构造相对薄弱的地带就会出现局部蠕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 压力平衡 原始地层压力 变化率 注水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储采比理论及喇萨杏油田储采比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凤兰 石成方 +3 位作者 王天智 田晓东 姜祥成 兰丽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2-84,共3页
从储采比与递减率的定义出发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单一结构指数递减条件下储采比变化趋势 ,推导了储采比与阶段递减率的关系。根据油田开发中多结构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结构储采比的概念 ,确定了多结构油田的储采比与各结构储采... 从储采比与递减率的定义出发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单一结构指数递减条件下储采比变化趋势 ,推导了储采比与阶段递减率的关系。根据油田开发中多结构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结构储采比的概念 ,确定了多结构油田的储采比与各结构储采比和各结构产量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推导了结构储采比与结构递减率的关系 ,对多结构油田储采比分析更加符合油田开发实际。针对喇萨杏油田典型的多结构的特点 ,应用结构储采比的概念 ,分析了喇萨杏油田储采比的变化 ,通过对水驱各类井网及聚驱产量递减及储采比的分析 ,得出喇萨杏油田储采比基本保持在 12左右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采比 结拘储采比 递减类型 储采平衡系数 阶段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预测水驱油井分层动态指标的新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驰 宋考平 +3 位作者 石成方 朱孟高 崔晓娜 刘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239,共7页
中国水驱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开采期,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经济有效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为满足油田快速、准确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和治理低效无效循环的需要,基于油藏数值模拟和水驱规律曲线方法,提出了... 中国水驱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开采期,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经济有效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为满足油田快速、准确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和治理低效无效循环的需要,基于油藏数值模拟和水驱规律曲线方法,提出了一种快速预测单井分层动态指标的方法。对大庆油田筛选出的10条天然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研究,发现采出程度与水油比在半对数坐标系中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回归出了这一线性关系表达式中斜率和截距与渗透率的关系,从而得到了不同渗透率下采出程度与含水率(或水相分流量)之间的关系式。对单井产液量进行劈分,与得到的关系式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油井分层动态指标预测模型,并提出了采用实际生产动态数据对产量的修正方法。与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计算进行了对比,两者水驱采收率计算结果最大误差为2.72%.对实际生产区块动态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方法简便易掌握,能够高效、准确地对水驱油藏分层动态指标进行预测,解决了常用预测方法耗时长、计算复杂、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田 多产层油藏 分层动态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 预测方法 参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欢庆 石成方 +1 位作者 王珏 姚尧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9-553,共5页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 就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的技术现状看:国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利用地震技术对油藏开发过程监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刻画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国内在储层单砂体的精细刻画、隔夹层研究以及储层在热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稠油热采储层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发育规律描述、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地质建模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认为,稠油热采储层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井震结合断裂系统的精细刻画、地质体分类评价、稠油热采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四维地震监测和隔夹层封隔能力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验证等五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储层 精细油藏描述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沉积微相 隔夹层 储层评价 地质建模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