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 被引量:236
1
作者 石广玉 王标 +3 位作者 张华 赵剑琦 檀赛春 温天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6-840,共15页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从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科学问题入手,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以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于探讨一些有待解决...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从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科学问题入手,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以来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于探讨一些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臭氧与气溶胶垂直分布的高空气球探测 被引量:33
2
作者 石广玉 许黎 +8 位作者 郭建东 张豹武 孙宝来 龚知本 周军 谭锟 岩坂泰信 林政彦 长谷正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1-407,共7页
本文给出了1993年9月12日利用高空科学气球在河北省香河地区探测到的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结果发现:(1)大气臭氧的数密度在整个对流层较低(~1012mol/cm3),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略有下降;对流层顶以上... 本文给出了1993年9月12日利用高空科学气球在河北省香河地区探测到的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结果发现:(1)大气臭氧的数密度在整个对流层较低(~1012mol/cm3),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略有下降;对流层顶以上开始快速增加,极值层高度在~24km,其值为4.78×1012mol/cm3;臭氧分压有类似的分布特征,极值146×10-4Pa,位于同一高度;(2)在平流层低层,臭氧分压有一个次极值62×10-4Pa,位于15~16km;(3)0~30km大气气溶胶数密度呈现出三个峰值:143,8和1.1个/cm3,分别位于近地面、5km和21km;(4)气溶胶的数密度谱在对流层为双模态;在平流层,次峰消失。同时,我们还与其他观测结果作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气溶胶 高空气球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Ⅱ.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石广玉 王喜红 +4 位作者 张立盛 黄兴友 赵宗慈 高学杰 徐 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所开展的有关人类活动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大气微量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对中国...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所开展的有关人类活动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大气微量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对中国气候影响的总体评估,人类活动对中国和东亚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20世纪和21世纪东亚及中国的气候变化。同时给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预测东亚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东亚地区 气候影响 温室气候 对流层 辐射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和生物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石广玉 檀赛春 陈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9-569,共11页
沙尘气溶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气候与环境效应,以及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是近年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热点问题。沙尘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沙尘可作为空气中微生物的载体,沙尘气溶胶影响海洋生态... 沙尘气溶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气候与环境效应,以及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是近年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热点问题。沙尘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沙尘可作为空气中微生物的载体,沙尘气溶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之后又会影响海洋上空生物气溶胶的产生。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沙尘气溶胶对太平洋海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历史和气候效应,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十多年来的有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生物气溶胶 生态环境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暴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 被引量:119
5
作者 石广玉 赵思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近年来,中国北方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事件引起世人的关注。实际上,沙尘暴不仅影响空气质量、交通,造成土壤风蚀和其他人、畜生命财产等社会、经济损失,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大气气溶胶,沙尘粒子还具有重要的气候和环境效应。作者在简单综述... 近年来,中国北方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事件引起世人的关注。实际上,沙尘暴不仅影响空气质量、交通,造成土壤风蚀和其他人、畜生命财产等社会、经济损失,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大气气溶胶,沙尘粒子还具有重要的气候和环境效应。作者在简单综述沙尘暴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探讨沙尘暴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北方地区 气候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气候强迫的估算 被引量:16
6
作者 石广玉 戴铁 +3 位作者 檀赛春 申彦波 王标 赵剑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利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和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初步估算了人为热释放的全球气候强迫。结果表明:当前(2008年)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还不是很大,约为0.031W/m2;... 利用能源经济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资料和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初步估算了人为热释放的全球气候强迫。结果表明:当前(2008年)全球年平均人为热释放的气候强迫还不是很大,约为0.031W/m2;但随着人口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未来人为热释放产生的全球年平均气候强迫将有可能达0.30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热释放 能源消费 气候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二氧化碳循环的一维模式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石广玉 郭建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3-425,共13页
本文用一个全球碳循环的一维模式重建了1860年以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与冒纳罗亚(MaunaLoa)的观测结果之间存在极好的一致性;(2)海洋虽然是人类活动释放的CO2的最重要的汇,但其作为碳... 本文用一个全球碳循环的一维模式重建了1860年以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与冒纳罗亚(MaunaLoa)的观测结果之间存在极好的一致性;(2)海洋虽然是人类活动释放的CO2的最重要的汇,但其作为碳汇的能力受到海洋缓冲效应的限制。海洋吸收CO2的速率还与某些响应过程密切相关;(3)在全球碳循环中,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双重的:人类活动对它的破坏使它成为CO2的源,而其对过量CO2的响应又使其成为CO2的一个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其自身的恢复大致是同量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二氧化碳 碳循环 扩散模式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辐射计算的吸收系数分布模式 被引量:48
8
作者 石广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59-676,共18页
全面论述了大气辐射计算中的吸收系数分布(k分布)模式,包括均匀路径的k分布模式以及非均匀路径的相关k分布模式。重点是利用吸收系数重排计算大气吸收气体分布函数和相关k分布函数的方法。某些结果系作者第一次公开发表。
关键词 辐射模式 K分布 大气辐射 吸收系数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Cs及其代用品的全球增温潜能 被引量:7
9
作者 石广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45-352,共8页
本文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系统地研究了现有含氯氟烃气体(CFCs)及其可能代用品的辐射强迫、比地面增温效应和全球增温潜能(GWP).结果发现:大多数提议的代用品的GWP值明显小于现有的CFCs.这主要归因于:(1)它们所产生的辐射强迫和比... 本文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系统地研究了现有含氯氟烃气体(CFCs)及其可能代用品的辐射强迫、比地面增温效应和全球增温潜能(GWP).结果发现:大多数提议的代用品的GWP值明显小于现有的CFCs.这主要归因于:(1)它们所产生的辐射强迫和比地面增温效应较小,一般只有CFCs的50%—60%;(2)其大气寿命比CFCs短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氯氟烃 温室效应 全球增温 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被引量:1207
10
作者 丁一汇 任国 +11 位作者 石广玉 宫鹏 郑循华 翟盘茂 张德二 赵宗慈 王绍武 王会军 罗勇 陈德亮 高学杰 戴晓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1期3-8,F0004,共7页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 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 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温室气体 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气物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11
作者 邱金桓 吕达仁 +2 位作者 陈洪滨 王庚辰 石广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8-652,共25页
简要论述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在云和辐射的相互作用、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大气辐射传输、大气组分探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特别是创新性的研究... 简要论述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在云和辐射的相互作用、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大气辐射传输、大气组分探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特别是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气物理学 气溶胶 辐射强迫 辐射传输 大气组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全球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88
12
作者 丁守国 赵春生 +1 位作者 石广玉 武春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0-677,705,共9页
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得到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近20年来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云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近20年全球增温幅度加快,研究这期间云的变化,对气候研究和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ISCCP月平均云气候资料集的总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得到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近20年来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云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近20年全球增温幅度加快,研究这期间云的变化,对气候研究和模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平均大气环流决定总云量的分布;全球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逆转,即由增加转为减少;全球平均云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2000年与1987年相比,减少量约占平均总云量的4%;从地理位置上看,云量的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总云量减少较多,高纬度地区云量略有增加,其中南极大陆云量增加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总云量 气候变化 全球增温 量变 20世纪80年代 月平均 区域性差异 中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G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LASG)及其模拟研究 被引量:105
13
作者 吴国雄 张学洪 +7 位作者 刘辉 俞永强 金向泽 郭裕福 孙菽芬 李伟平 王标 石广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15-28,共14页
该文扼要介绍了LASG第一版本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LASG)的发展和结构,及其对气候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模拟,以及近期发展计划.
关键词 GOALS/LASG 气候平均态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春季沙尘暴对青岛大气气溶胶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盛立芳 耿敏 +3 位作者 王园香 高会旺 石广玉 于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3,17,共4页
根据TSP,PM10,分级粒子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2002年春季发生于我国北方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对青岛大气环境的影响。在3月15—19日和21—23日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中TSP质量浓度分别为0 488和0 721mg m3,比平时增加了2 8和4 1倍。沙尘天气... 根据TSP,PM10,分级粒子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2002年春季发生于我国北方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对青岛大气环境的影响。在3月15—19日和21—23日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中TSP质量浓度分别为0 488和0 721mg m3,比平时增加了2 8和4 1倍。沙尘天气期间2~7μm粒子为影响青岛的主要成分,在第2次沙尘暴期间该粒径的粒子质量浓度增加了30倍,其中2 1~3 3μm粒子质量浓度达到0 13mg m3。根据地面气象资料和PM10连续监测资料发现,在地面风向转北之前,高空气流携带的沙尘首先影响到青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 PM10 分级采样器 沙尘暴 青岛 春季 大气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漠沙尘气溶胶对沙漠源区及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辐射加热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王宏 石广玉 +4 位作者 王标 李伟 李书严 GONG Sun-Ling 赵天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526,共12页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的沙尘层对大气具有明显的加热作用。当沙漠上空光学厚度为1.0,海洋上空光学厚度为0.3时,取春季平均太阳高度角,沙尘层对应的净辐射加热率分别为2.8 K/d和0.4 K/d。由于WMO推荐的沙尘模型比东亚沙尘模型对太阳辐射吸收强,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中国沙漠和海洋上空的加热率比采用东亚沙尘模型分别高1.5 K/d和0.2 K/d。沙尘对大气的加热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沙尘的大气载荷。这种依赖性首先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其次也受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云对沙尘层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与云的高度和厚度有关。低云能够加热沙漠和海洋上空的沙尘大气,冷却地面和洋面。中、高云冷却沙漠上空的沙尘层。在海洋上空,中云对云层以上的沙尘层有加热作用,对云层以下的沙尘层有冷却作用。高云对海洋上空沙尘层的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比较小,加热还是冷却,取决于云的厚度,当云层较薄时,加热沙尘层,而当云层较厚的时候,有可能冷却沙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传输模式 辐射加热率 光学厚度 沙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区夏季地面臭氧的观测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汤洁 周凌晞 +3 位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石广玉 索郎多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1-229,共9页
1998年 6~ 9月 ,在西藏拉萨郊区 (海拔 36 5 0m ,2 9.6 5°N ,91.16°E)对地面臭氧进行了连续观测。该地区夏季地面臭氧日平均浓度在 10~ 6 0nL/L ,夏初的浓度较高于夏季后期。地面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 ,峰值出现在当地... 1998年 6~ 9月 ,在西藏拉萨郊区 (海拔 36 5 0m ,2 9.6 5°N ,91.16°E)对地面臭氧进行了连续观测。该地区夏季地面臭氧日平均浓度在 10~ 6 0nL/L ,夏初的浓度较高于夏季后期。地面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 ,峰值出现在当地时间 10~ 18时 ,具有光化学过程臭氧生成的典型变化特征。局地风速、降水、太阳总辐射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地面臭氧浓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拉萨地区大规模宗教活动中的露天生物体燃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臭氧 观测 太阳总辐射 降水 变化特征 风速 特征分析 拉萨地区 氧浓度 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9年我国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云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杨溯 石广玉 +2 位作者 王标 杨红龙 段云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3-970,共8页
基于我国100个地面站点的地面太阳总辐射、日平均云量资料分析1961~2009年我国地面太阳辐射(Surface Solar Radiation,SSR)变化特征及云在不同时期对SS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09年我国SSR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其中1961~1... 基于我国100个地面站点的地面太阳总辐射、日平均云量资料分析1961~2009年我国地面太阳辐射(Surface Solar Radiation,SSR)变化特征及云在不同时期对SSR的影响。结果显示:1961~2009年我国SSR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其中1961~1990年SSR显著下降("变暗"),下降速率为-4.3%/10 a(7.87 W m–2(10 a)–1),各地SSR变化趋势比较一致;1990年后SSR开始上升("变亮"),上升速率为2.8%/10 a(2.4 W m–2(10 a)–1),各地SSR变化趋势不如前一阶段一致,但没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晴空条件的设置对1961~1990年各站点SSR变化特征影响不大,仍为大范围下降("变暗"),但对1990~2009年的结果影响显著。相比全天空条件的结果,晴空条件下1990~2009年我国SSR变化有明显的南北特征,南方地区以"变亮"为主,而北方地区大多继续"变暗",但"变暗"速度减缓。1961~1990年我国总云量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很慢,这一时期总云量与全天空SSR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90~2009年我国总云量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有显著的南北分布差异,北方地区以上升趋势为主,南方地区以下降趋势为主,期间云量与全天空情况下SSR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在"变暗"阶段,云对SSR的作用不显著,而在"变亮"阶段,云的作用变得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太阳辐射 全球变暗 全球变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面水平能见度估算并分析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50
18
作者 秦世广 石广玉 +4 位作者 陈林 王标 赵剑琦 于长文 杨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9-456,共8页
首先对1980年前后能见度资料非均一性进行了处理,得到中国地区1960~2005年能见度时间序列,并由此估算得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间序列。对比已有观测及研究结果,本文获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间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首先对1980年前后能见度资料非均一性进行了处理,得到中国地区1960~2005年能见度时间序列,并由此估算得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间序列。对比已有观测及研究结果,本文获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间序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期变化特征。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1985年后增加趋势减缓,这种变化在大城市区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东南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普遍大于0.4,最大值出现在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超过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区1998年夏季臭氧总量及垂直廓线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郑向东 汤洁 +3 位作者 李维亮 周秀骥 石广玉 岩阪泰信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该文根据 1 998年 6~ 1 0月上旬在拉萨地区进行的臭氧总量及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结果 ,并结合同期同纬度其他两个臭氧站数据资料 ,证实了以拉萨地区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臭氧低谷”的现象 .分析表明 ,地基和卫星观测的臭氧总量... 该文根据 1 998年 6~ 1 0月上旬在拉萨地区进行的臭氧总量及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结果 ,并结合同期同纬度其他两个臭氧站数据资料 ,证实了以拉萨地区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臭氧低谷”的现象 .分析表明 ,地基和卫星观测的臭氧总量有一定误差 .Umkehr观测反演结果表明夏季拉萨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略有不同 ;在对流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臭氧垂直廓线 拉萨地区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马晓燕 石广玉 +1 位作者 郭裕福 王喜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8,共8页
对GOALS4 .0海 陆 气耦合模式的相关部分进行了改进 ,主要改进包括温室气体的扩充和硫酸盐气溶胶“显式”方案的引入 ,并引入 2 0世纪温室气体的实际浓度变化以及硫循环模式模拟的硫酸盐气溶胶的三维全球浓度分布 ,模拟了温室气体和... 对GOALS4 .0海 陆 气耦合模式的相关部分进行了改进 ,主要改进包括温室气体的扩充和硫酸盐气溶胶“显式”方案的引入 ,并引入 2 0世纪温室气体的实际浓度变化以及硫循环模式模拟的硫酸盐气溶胶的三维全球浓度分布 ,模拟了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造成的辐射强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全球平均的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分别为 2 .17W /m2 和 - 0 .2 9W /m2 ;温室气体造成的辐射强迫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纬向结构 ,最大值 (大于 2 .5W/m2 )和最小值 (小于 1W /m2 )分别位于副热带和两极地区 ,在北半球主要工业区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绝对值接近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值 (大于 - 2 .0W /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气溶胶 温室气体 强迫作用 辐射强迫 耦合模式 浓度分布 模式模拟 浓度变化 20世纪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硫循环 副热带 最小值 最大值 绝对值 工业区 北半球 全球 极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