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正筋柔”理论下针灸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廉由之 詹红生 +2 位作者 商海滨 李国中 石印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2-53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指导下针灸联合手法复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指导下针灸联合手法复位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及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基于“骨正筋柔”理论指导下针灸联合手法复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和腰椎功能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 手法复位 针灸 炎症因子 腰椎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7 位作者 黄仕荣 陈东煜 陈博 王翔 王辉昊 张开勇 郭凯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者组受试者30例(来源于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社区人员),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27±10.12)岁。分别从症状体征、动态触诊、X线评价3方面综合判断两组受试者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动态触诊、影像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有87.99%(293/333)发生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健康受试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之一,为颈椎病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骨错缝筋出槽 脊柱 关节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0
3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2 位作者 王翔 黄仕荣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0期746-749,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设颈椎病和无颈椎病两组,其中颈椎病组(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333例,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设颈椎病和无颈椎病两组,其中颈椎病组(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333例,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无颈椎病组受试者73例(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部分社区人员),男18例,女55例;平均年龄(45.99±11.47)岁。对两组受试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进行颈椎生理曲度观测,比较两组中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率的差异性,并对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无颈椎病组相比,颈椎病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生率高达95.50%(318/333),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1);且颈椎病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减小占23.12%(77/333),变直占40.84%(136/333),增大占0.60%(2/333),反弓占12.01%(40/333),S形占4.20%(14/333),反S形占2.70%(9/333),上曲下直(以C4为分界点)占4.50%(15/333),上直下曲(以C4为分界点)占7.51%(25/333)。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各型颈椎病早期X线征象,且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临床不能笼统称之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而应重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的研究,这将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X线 应力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诊治椎间盘病症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明才 詹红生 +2 位作者 石印玉 黄仕荣 王翔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前,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症发病率居我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8位。如何正确诊疗本病症,才能提高和稳定疗效、降低复发率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以往认为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是引起椎间盘病症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理论... 目前,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症发病率居我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8位。如何正确诊疗本病症,才能提高和稳定疗效、降低复发率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以往认为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是引起椎间盘病症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现代临床也较多地针对椎间盘进行治疗。但是,这一理论并未获得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根据椎间盘病症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学认识,我们认为其发病的关键病机是"骨错缝、筋出槽、筋骨失和"。本文试从这一认识出发,探讨椎间盘病症诊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中医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林 詹红生 +3 位作者 张明才 陈博 元唯安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9期696-700,共5页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CBM-disc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832篇,其中8篇符合纳入研...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CBM-disc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832篇,其中8篇符合纳入研究标准。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并对8篇文献采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8篇文献共911例患者。8篇文献的治愈率汇总合并OR为3.65,95%CI为[2.15,6.20];有效率汇总合并OR为3.56,95%CI为[2.35,5.38]。手法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除手法之外或药物、或牵引、或针灸、或微波热疗,以下简称"其他疗法")组(P<0.01)。结论:目前纳入研究显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有效率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是很高,结论尚不确定,需高质量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骨科 腰椎 椎间盘移位 随机对照试验 期刊论文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刘印文 郑昱新 +9 位作者 王学宗 张琥 孙慕政 卫晓恩 顾新丰 匡勇 张磊 沈孜良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 :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经皮锁定接骨板固定与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其中男89例,女35例;... 目的 :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经皮锁定接骨板固定与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其中男89例,女35例;左侧53例,右侧71例;年龄21~81岁,平均(48.62±8.93)岁;摔伤94例,车祸伤30例。微创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72±9.23)岁;29例合并腓骨(或外踝)骨折;根据AO分型,A型45例,B型12例,C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9 d;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技术结合MIPPO治疗。常规组58例,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08±9.66)岁;26例合并腓骨(或外踝)骨折;根据AO分型,A型41例,B型10例,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3 d;采用常规小腿下段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为闭合性骨折。结果:微创组手术切口(7.34±1.42)cm,常规组(21.82±2.35)cm,微创组较常规组切口小;微创组手术时间(44.48±10.00)min,常规组(59.42±11.84)min,微创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2个月。微创组65例在术后15~20周骨折愈合,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补肾续骨中药口服后愈合,术后均未出现伤口处表皮感染、皮肤裂开及骨外露;常规组4例出现伤口裂开、感染,致钢板外露,3例出现骨不连并再次手术,其余骨折均愈合良好。随访过程中未出现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现象。按照Johner-Wruhs功能评定标准,微创组疗效优于常规组。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结合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骨科的优点,既保护了软组织,将手术程序简化,创伤降到最小,又能获得较坚强的内固定,保证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具有软组织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符合微创生物学内固定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法 骨科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型研究椎骨错缝对颈椎病患者关节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明才 吕思哲 +5 位作者 程英武 顾力栩 詹红生 石印玉 王翔 黄仕荣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应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颈椎"椎骨错缝"对颈椎病患者关节和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通过颈椎动静态触诊和X线判定发生"椎骨错缝"的患者1例(男,28岁),CT扫描C1-C7(层厚0.75mm),基于CT数据... 目的:应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颈椎"椎骨错缝"对颈椎病患者关节和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通过颈椎动静态触诊和X线判定发生"椎骨错缝"的患者1例(男,28岁),CT扫描C1-C7(层厚0.75mm),基于CT数据,应用特定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椎骨错缝节段(C4-C6)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基于本模型应用软件模拟临床手法矫正"错缝椎骨"C5,然后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和分析这一形变过程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错缝节段C5对相邻节段C4,5、C5,6的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均发生改变,且C5,6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均明显大于C4,5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受到的应力。结论:"椎骨错缝"后易引起相应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异常应力,而手法矫正"椎骨错缝"能有效改善异常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有限元分析 应力 物理 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詹红生 牛守国 +13 位作者 吴健康 程英武 石瑛 石印玉 詹强 倪克锋 范炳华 张杰 熊爱民 厉巧 谢远军 陈省三 张能忠 邵建萍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评价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颌枕吊带牵引为平行对照,选择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其分配至治疗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或颌枕吊带牵引治... 目的:评价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颌枕吊带牵引为平行对照,选择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其分配至治疗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或颌枕吊带牵引治疗。采用积分法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和主要症状体征的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疗效与年龄、病程、病情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计纳入病例273例,剔除2例,进入统计学分析者271例。基线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0.2%和67.5%、总有效率分别为94.2%和94.0%;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缓解颈项痛、上肢痛、头痛、上肢麻木、上肢无力、头晕等症状和颈部活动不利、颈项压痛、叩击试验、压颈试验、牵拉试验阳性具有显著疗效;同时,还可明显提高患者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手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病程、病情和中医证型无显著相关性。远期疗效分析,半年内症状与体征有轻度复发者86例,其中,治疗组31例占20%,对照组55例占47%,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未见中、重度复发者。安全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有10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骨折、脱位、晕厥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手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受试者依从性优于牵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 整骨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病患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临床诊治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6 位作者 陈东煜 黄仕荣 王翔 元唯安 陈博 王辉昊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骨错缝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为临床中医手法诊治颈椎病提供思路。方法 :研究设颈椎病和无颈椎病两组,其中颈椎病组(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333例,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骨错缝对颈椎病发病的作用,为临床中医手法诊治颈椎病提供思路。方法 :研究设颈椎病和无颈椎病两组,其中颈椎病组(来源于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333例,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无颈椎病组受试者73例(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曙光医院研究生和进修生及部分社区人员),男18例,女55例,平均年龄(45.99±11.47)岁。对两组受试者的颈椎开口位X线片进行寰枢关节位置关系观测,比较两组中寰枢关节骨错缝的发生率的差异性,并对两组寰枢关节骨错缝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无颈椎病组相比,颈椎病组患者寰枢关节骨错缝的发生率高达81.38%(271/333),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且颈椎病组寰枢关节骨错缝的分型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单纯平移错缝占50.55%(137/271),单纯旋转错缝占7.01%(19/271),平移合并旋转错缝占42.44%(115/271)。结论 :寰枢关节骨错缝是各型颈椎病常见X线征象,且寰枢关节骨错缝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临床应重视寰枢关节骨错缝分型的研究,并按照不同临床分型,对寰枢关节进行定性、定点、定向手法矫正,将对颈椎病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寰枢关节 骨错缝 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与骨关节炎 被引量:19
10
作者 高宁阳 曹月龙 +3 位作者 刘婷 庞坚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4期320-323,共4页
Wnt信号通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属生物体中,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如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分化及维持、免疫、应激、凋亡等。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Wnt信号通路对早期软骨的化生与形成、体外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 Wnt信号通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属生物体中,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如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分化及维持、免疫、应激、凋亡等。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Wnt信号通路对早期软骨的化生与形成、体外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骨关节炎 WNT信号通路 Β连环蛋白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手法诊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7 位作者 陈东煜 黄仕荣 陈博 王翔 王辉昊 张开勇 郭凯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1期908-912,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手法 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印文 卫晓恩 +6 位作者 高宁阳 李志强 匡勇 郑昱新 顾新丰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75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6例,女49例;年龄22~80岁,平均52.1岁;受伤至手... 目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75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6例,女49例;年龄22~80岁,平均52.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2d;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微创组33例,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30±8.72)岁;Neer分型Ⅱ型22例,Ⅲ型11例;在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锁定接骨板经肩峰下三角肌小切口插入固定进行治疗.常规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10±9.29)岁;Neer分型Ⅱ型27例,Ⅲ型15例;手术经常规的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后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分别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切口长度;应用VAS评分记录术后1、3d手术伤口疼痛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记录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进行两组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患者术后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近端颈干角.结果:7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微创组手术切口(6.74±0.38) cm,常规组(16.82±1.74) cm,微创组较常规组切口小;微创组出血(110.15±29.49) ml,常规组(326.19±59.71)ml,微创组较常规组出血少;微创组手术时间(48.60±10.18) min,常规组(68.84±16.22) min,微创组较常规组手术时间短.常规组3例出现骨不连并再次手术,2例出现肱骨头坏死.微创组Constant-Murley评分88.94±2.57,常规组86.00±3.36,微创组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手法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既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保证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使肩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具有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与常规手术方法相比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复位 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刘印文 汤荣光 +7 位作者 匡勇 郑昱新 俞仲翔 顾坚毅 王鹤歧 周国林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原始移位程度与骨折愈合后骨折对位质量的关系。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男5例,女36例;年龄50-82岁,平均67.8岁。按Lidstrom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1例,Ⅳ型15例。按Fryk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原始移位程度与骨折愈合后骨折对位质量的关系。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男5例,女36例;年龄50-82岁,平均67.8岁。按Lidstrom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1例,Ⅳ型15例。按Fryk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6例,Ⅴ型7型,Ⅵ型4例,Ⅶ型4例,Ⅷ型6例。粉碎性骨折20例。对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评估,并分别对L idstromⅠ-Ⅱ型和Ⅲ-Ⅳ型,FrykmanⅠ-Ⅳ型和Ⅴ-Ⅷ型,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4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Dienst复位质量评分,优3例,良21例,优良率为58.5%(24/41)。LidstromⅠ-Ⅱ型和Ⅲ-Ⅳ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6.7%(13/15)和42.3%(11/26)(P<0.01);FrykmanⅠ-Ⅳ型和Ⅴ-Ⅷ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5.0%(13/20)和52.4%(11/21)(P<0.05);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1.0%(17/21)和35.0%(7/20)(P<0.01)。结论:原始移位大的、粉碎性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容易出现短缩和再移位,建议采用经皮穿针、外固定支架及开放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的解剖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复位质量 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因素与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33
14
作者 曹月龙 庞坚 +1 位作者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6期476-479,共4页
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对肌肉因素在骨关节炎(OA)的发病及治疗中的情况作一综述。多项研究说明肌肉软弱、肌力下降及肌肉功能状态改变在OA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提示肌肉也是骨关节炎治疗的有效靶标之一。因此,从调控肌肉因素的角度来研究骨... 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对肌肉因素在骨关节炎(OA)的发病及治疗中的情况作一综述。多项研究说明肌肉软弱、肌力下降及肌肉功能状态改变在OA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提示肌肉也是骨关节炎治疗的有效靶标之一。因此,从调控肌肉因素的角度来研究骨关节炎病理机制及研发治疗药物值得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平衡 骨关节炎 病理过程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药血清方法在中药调节骨与软骨代谢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5
作者 詹红生 赵咏芳 +1 位作者 冯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00年第11期661-662,共2页
关键词 骨疾病 软骨 代谢 含药血清法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印文 匡勇 +6 位作者 顾新丰 郑昱新 李志强 卫晓恩 卢伟达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1期949-951,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2~78岁,平均4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7d;摔伤19例,车祸伤9... 目的:探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2~78岁,平均4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7d;摔伤19例,车祸伤9例。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11例。在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锁定接骨板经肩峰下三角肌小切口微创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并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40min,出血量平均110ml,手术切口长度平均5.6cm。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所有钢板螺钉位置良好。28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所有骨折在术后6~8周愈合,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无固定失败。随访期无肱骨头坏死病例,24例无肩痛,4例偶有肩痛,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平均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91.0±5.8)分,其中优24例,良3例,可1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既将手术的创伤降到最小,又能保证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使得肩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具有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56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印文 匡勇 +6 位作者 顾新丰 郑昱新 李志强 卫晓恩 张明才 詹红生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上段、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胫骨骨折,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岁;左侧25例,右侧31例;34例为摔伤,22例为车祸伤;从受... 目的:观察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上段、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胫骨骨折,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岁;左侧25例,右侧31例;34例为摔伤,22例为车祸伤;从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1.7d;中上段15例,中下段41例;临床表现小腿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术后采用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56例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平均46min,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所有钢板螺钉位置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表浅或深层感染。随访时间8~23个月,平均14.2个月;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经自体髂骨植骨后骨折愈合,其余55例患者骨折在术后15~20周愈合,无固定失败;术后4~6个月均下地行走,7个月后行走无跛行,膝、踝关节功能与伤前一致且双下肢对称。按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46例,良9例,中1例。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结合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骨科的优点,既保护了软组织,将手术程序简化、创伤降到最小,又能获得坚强的内固定,保证膝、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具有软组织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胫骨近、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符合微创生物学内固定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闭合复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6
18
作者 郭凯 李林 +2 位作者 詹红生 王辉昊 石印玉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分析目前治疗现状。方法检索PubMed全文数据库、OVID医学全文期刊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手...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分析目前治疗现状。方法检索PubMed全文数据库、OVID医学全文期刊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文献270篇,中文文献有254篇,英文文献16篇,其中9篇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全部为中文文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并对9篇文献采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9篇文献共1015例患者。9篇文献的治愈率汇总合并比值比(OR)为2.46,95%可信区间(CI)为(1.86,3.27);有效率汇总合并OR为2.85,95%CI为(1.87,4.35);手法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除手法之外的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等)组(P<0.01)。结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是很高,结论尚不确定,因此需要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并且随访时间长的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不共线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开勇 庄园 +2 位作者 詹红生 张明才 石印玉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X线平片对椎体旋转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收集颈椎病患者129例,行颈椎X线正位平片检查,其中119例存在棘突不共线纳入测量,另10例棘突均共线不纳入测量。纳入测量病例中男28例,女91例,年龄24~65岁,平均(... 目的:研究X线平片对椎体旋转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收集颈椎病患者129例,行颈椎X线正位平片检查,其中119例存在棘突不共线纳入测量,另10例棘突均共线不纳入测量。纳入测量病例中男28例,女91例,年龄24~65岁,平均(48.53±14.32)岁。纳入病例行CT检查,记录X线平片中观察到的棘突不居中的椎体节段及个数,再对棘突不居中的椎体节段行CT后多平面重建,观测相应节段椎体旋转及棘突偏歪的情况,统计分析X线平片检查中观测到的不居中的棘突个数与椎体旋转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共线棘突个数为1~6个时,椎体旋转率分别为45.45%,46.67%,56.86%,62.07%,77.14%,85.19%。结论:不共线棘突数越多,相应椎体旋转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X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Ⅱ号对骨关节炎兔不同部位PGE_2选择性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曹月龙 冯伟 +4 位作者 李宗举 唐静芬 石印玉 沈培芝 徐宇 《中国骨伤》 CAS 2001年第10期597-598,共2页
目的 观察以中医学柔肝为治法的中药软骨方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扶他林对实验性骨关节炎家兔正常效应部位 (胃粘膜、肾皮质 )PGE2 和发病部位 (关节滑液 )PGE2 的影响。方法 按Hulth法建立家兔关节炎模型 ,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 目的 观察以中医学柔肝为治法的中药软骨方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扶他林对实验性骨关节炎家兔正常效应部位 (胃粘膜、肾皮质 )PGE2 和发病部位 (关节滑液 )PGE2 的影响。方法 按Hulth法建立家兔关节炎模型 ,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 (扶他林 )、中药组 (软骨Ⅱ号方 )。抽取家兔患膝关节滑液并对相应的胃粘膜及肾皮质组织匀浆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液及匀浆液内PGE2 含量。结果 扶他林对实验性骨关节炎家兔肾皮质部PGE2 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对胃粘膜和关节滑液中的PGE2 有明显抑制作用 (P <0 0 5 ) ,软骨Ⅱ号方只对关节滑液中的PGE2 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其作用强度不及扶他林 (P <0 0 5 ) ,而对正常效应部位 (胃粘膜、肾皮质 )的PGE2 不抑制。结论 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 ,软骨Ⅱ号方只抑制发病部位关节滑液的PGE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PGE2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