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增塑剂/聚氯乙烯复合膜的表面润湿行为
1
作者 吕桂芳 伍林 +5 位作者 石从云 李昊 陆自鹏 杜晨飞 周波 王小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以聚氯乙烯(PVC)为成膜基体材料,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硝基苯辛基醚(o-NPOE)及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增塑剂制备复合膜,增塑剂与PVC质量比范围为1.0~3.0,与前人制备离子选择电极膜中增塑剂/PVC质量比范围相... 以聚氯乙烯(PVC)为成膜基体材料,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硝基苯辛基醚(o-NPOE)及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增塑剂制备复合膜,增塑剂与PVC质量比范围为1.0~3.0,与前人制备离子选择电极膜中增塑剂/PVC质量比范围相近。通过接触角随时间变化研究了增塑剂用量和分子结构对膜表面结构和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与体系中烷基链的偏转有关。质量比为1.5~3.0的DOP/PVC复合膜和质量比为1.0~3.0的DBP/PVC复合膜有陡降发生,且增塑剂含量越多,陡降发生得越早;不同质量比的o-NPOE/PVC和DOS/PVC复合膜中增塑剂分子很快发生了偏转,初始接触角与平衡接触角相差不大,60 s内减小2°左右。平衡接触角与增塑剂分子中非极性的脂肪碳原子数和极性基团个数的比值(A_(p)/P_(o))有关。增塑剂与PVC质量比为1.5~3.0时,DOP/PVC,o-NPOE/PVC和DOS/PVC体系A_(p)/P_(o)相等,平衡接触角基本接近,为88.0°;DBP/PVC体系A_(p)/P_(o)比前面三者小,平衡接触角小,仅有7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塑剂 聚氯乙烯复合膜 表面接触角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r+O_2反应在二重态势能面上的机理研究(英文)
2
作者 石从云 鲁云洲 +3 位作者 何正泉 赵宇飞 吕早生 柯昌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60-1266,共7页
用UB3LYP/6-311++G(d,p)和QCISD(单点能)的方法考察了CBr+O2反应在二重态势能面上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该反应在高温过程中重要,且有两个产物通道,它们分别是BrCO+O和Br+CO2,其中前者为优势通道。为了弄清溴原子取代对次甲基与氧气反应... 用UB3LYP/6-311++G(d,p)和QCISD(单点能)的方法考察了CBr+O2反应在二重态势能面上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该反应在高温过程中重要,且有两个产物通道,它们分别是BrCO+O和Br+CO2,其中前者为优势通道。为了弄清溴原子取代对次甲基与氧气反应的机理的影响,我们对CBr+O2反应与CH+O2反应的相似性和差异也作了讨论。结果表明:两反应的第一步都是CX(X=H,Br)自由基与氧气反应生成链状过氧化物XCOO,且溴原子取代对反应的活性、产物通道的数量和产物的形成过程等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计算 反应机理 势能面 CBR 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预制棒废料用于制备瓷砖背胶试验研究
3
作者 石从云 王金峰 +5 位作者 王潇 刘鹏 邢旭林 陈红祥 颜晓潮 强敏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29,共3页
将光纤预制棒废料粉末添加到丙烯酸乳液和苯丙乳液复合液中,辅以硅烷偶联剂及其它助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瓷砖背胶。通过试验确定背胶的最优配方为:m(丙烯酸乳液)∶m(苯丙乳液)∶m(光棒废料)∶m(硅烷偶联剂A-151)∶m(淀粉醚)∶m(分散剂)∶m... 将光纤预制棒废料粉末添加到丙烯酸乳液和苯丙乳液复合液中,辅以硅烷偶联剂及其它助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瓷砖背胶。通过试验确定背胶的最优配方为:m(丙烯酸乳液)∶m(苯丙乳液)∶m(光棒废料)∶m(硅烷偶联剂A-151)∶m(淀粉醚)∶m(分散剂)∶m(甲酸钙)=200∶50∶30∶15∶5∶6∶7。按JC/T547—2017对按最优配方制备的背胶进行性能测试,经热处理或浸水处理后,背胶粘结体系仍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热和耐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预制棒废料 瓷砖背胶 粘结强度 耐热性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非酯型拟除虫菊酯的合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桂春 程时远 +3 位作者 陈祖兴 石从云 王世敏 刘慕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78-680,共3页
Methyl 1 phenyl 1 [3 (3 phenoxyl) phenyl]cyclopentene ethane (9) as a non ester pyrethroid was synthesized via a series of reactions from available materials e.g. cyclopentanone with advantages of good yield and easy ... Methyl 1 phenyl 1 [3 (3 phenoxyl) phenyl]cyclopentene ethane (9) as a non ester pyrethroid was synthesized via a series of reactions from available materials e.g. cyclopentanone with advantages of good yield and easy oper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was confirm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and 1H N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基苯氧基苯基环戊烯基-乙烷 拟除虫菊酯 合成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促反应合成穆勒果蝇聚集信息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祖兴 李焰 石从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9-211,共3页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ne was reduced to 1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l with baker′s yeast in very high chemical yield and optical purity, this alcohol was then alkylated, desulfurated and esterified to the target comp...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ne was reduced to 1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l with baker′s yeast in very high chemical yield and optical purity, this alcohol was then alkylated, desulfurated and esterified to the target compound S 2 acetoxyltridecane which had very high optical p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勒果蝇聚集信息素 合成 (S)-2-酰氧基十三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蠹虫性信息素的不对称合成新方法
6
作者 吴鸣虎 李焰 +2 位作者 陈祖兴 杨桂春 石从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4-226,共3页
The S (+) sulcatol(1) was prepared in 4 steps. Sodium phenyl sulfinate was reacted with bromoacetone in ethanol to give 1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ne(2). Alkylation of (2) by 1 chloro 3 methyl 2 butene(3) in the presen... The S (+) sulcatol(1) was prepared in 4 steps. Sodium phenyl sulfinate was reacted with bromoacetone in ethanol to give 1 phenylsulfonyl 2 propanone(2). Alkylation of (2) by 1 chloro 3 methyl 2 butene(3) in the presence of K 2CO 3 through solid liquid PTC in DMF at 40~50 ℃ gave 3 phenylsulfonyl 6 methyl 5 heptene 2 one(4). The sulfone moiety of (4) was removed by Raney Ni reduc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and the key intermediate prochiral 6 methyl 5 heptene 2 one(5) was obtained. Sulcatol(1) with optical purity of 94%e.e. was obtained by Baker′s yeast mediated reduction of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蠹虫性信息素 不对称合成 6-甲基-5-庚烯-2-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体系 ΔfHm^θ、ΔfGm^θ及Sm^θ的研究
7
作者 程浩亮 孙少学 +4 位作者 吴欣 余高奇 唐艳 石从云 陈阳 《大学化学》 CAS 2014年第2期78-82,共5页
依据单质与化合物热力学标准的基本概念,提出水溶液体系的热力学"0"标准,给出ΔfHθm、ΔfGθm、Sθm定义,并通过水合离子的Sθm计算实例和误差分析,论证了单质、化合物与水合离子热力学数据可以通用。
关键词 “0”标准 水合离子 质子 电子 热力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