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被引量:7
1
作者 石乃欣 杜雅薇 吴圣贤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56-59,共4页
目的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窠囊”理论始于... 目的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窠囊”理论始于宋代许叔微“痰成癖囊”之论,发展至元代由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其以“痰瘀互结”为核心病机,“顺气化痰为先,导痰破瘀为要”为治疗大法。脉生痰核理论中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痰瘀互结,此期因、机、论、治与朱丹溪“窠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病机关键在于气、痰、血,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血脉壅滞于颈部脉中,形成脉中之“窠囊”。以慢性病程、顽固性、难治性为致病特点,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以吴圣贤教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在脉生痰核理论基础上以朱丹溪“窠囊”理论为指导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对临床认识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窠囊理论 脉生痰核 颈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斑块 痰瘀互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