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被引量:
7
1
作者
石乃欣
杜雅薇
吴圣贤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56-59,共4页
目的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窠囊”理论始于...
目的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窠囊”理论始于宋代许叔微“痰成癖囊”之论,发展至元代由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其以“痰瘀互结”为核心病机,“顺气化痰为先,导痰破瘀为要”为治疗大法。脉生痰核理论中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痰瘀互结,此期因、机、论、治与朱丹溪“窠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病机关键在于气、痰、血,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血脉壅滞于颈部脉中,形成脉中之“窠囊”。以慢性病程、顽固性、难治性为致病特点,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以吴圣贤教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在脉生痰核理论基础上以朱丹溪“窠囊”理论为指导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对临床认识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窠囊理论
脉生痰核
颈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斑块
痰瘀互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被引量:
7
1
作者
石乃欣
杜雅薇
吴圣贤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56-59,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74340)。
文摘
目的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窠囊”理论始于宋代许叔微“痰成癖囊”之论,发展至元代由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其以“痰瘀互结”为核心病机,“顺气化痰为先,导痰破瘀为要”为治疗大法。脉生痰核理论中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痰瘀互结,此期因、机、论、治与朱丹溪“窠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病机关键在于气、痰、血,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血脉壅滞于颈部脉中,形成脉中之“窠囊”。以慢性病程、顽固性、难治性为致病特点,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以吴圣贤教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在脉生痰核理论基础上以朱丹溪“窠囊”理论为指导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对临床认识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关键词
窠囊理论
脉生痰核
颈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斑块
痰瘀互结
Keywords
nest sac theory
veins generating phlegm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able plaque
accumulation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分类号
R255.8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
石乃欣
杜雅薇
吴圣贤
《辽宁中医杂志》
202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